北京大學環境與健康研究所

北京大學環境與健康研究所重視推動環境健康領域的人才培養,已有多名環境與健康領域的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畢業,博士後出站;研究所也大力推動環境與健康領域的學術交流,如主辦“大氣細顆粒物的來源、環境行為、健康風險及控制”研討會,在全球大氣化學(IGAC)2012年國際大會上主辦“大氣化學與健康”分會,在國家基金委和中科院的支持下舉辦香山會議“大氣PM2.5細顆粒物的健康效應”和雙清論壇“空氣污染對氣候及健康的影響”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大學環境與健康研究所
  • 主管部門:北京大學
研究方向,發展歷史,科研成就,

研究方向

大力開展環境與健康領域相關學科間的交流和學科研究,促進環境與健康研究人才的培養和學科建設,加強從基礎學科到決策支持緊密聯繫,為國家環境與健康政策提供高水平的科學、技術、決策支持。

發展歷史

城市和區域環境污染、全球氣候和環境變化對人體健康帶來極大的風險,制定環境基準、標準迫切需要環境健康研究的支持。為充分發揮北京大學文、理、醫學科齊全的綜合優勢和學科交叉的傳統,北京大學在1999 年開始推動多個學科參與環境與健康的研究,2007 年10 月正式成立了北京大學環境與健康研究中心(掛靠在前沿交叉科學研究院)、同期在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下成立了環境與健康研究所。

科研成就

北京大學環境與健康研究所在“985 工程”的資助下建設了“環境過程與健康效應科技創新平台”,建立了“環境與健康流動觀測系統”、室內環境模擬與污染研究實驗室、生物氣溶膠與基因監測實驗室,組織了來自環境科學、化學、基礎醫學、公共衛生、臨床醫學等領域的專家,在環境暴露學、環境流行病學和環境毒理學開展跨學科交叉研究。主持和開展項目包括國家自然基金委重點項目“大氣中細顆粒和超細顆粒的環境行為、界面過程及健康效應”、重大項目“大氣二次污染形成的化學過程及其健康影響”、國家科技部863重點項目課題“空氣細顆粒物健康風險評估技術研究”,環保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我國大氣環境基準技術框架與典型案例預研究”等,並與國際著名的學者和科研機構合作,開展了美國NIHES和HEI資助的 “大氣污染與人體健康生理機制”項目、歐盟第7框架及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溫室氣體減排策略對城市環境公共健康的影響”等,獲得了系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如:
1、“持久性有機物污染物暴露與胎兒神經管畸形”:分析了80例神經管畸形病例的胎盤中上百種持久性有機物及其代謝產物,首次發現胎盤中多環芳烴和部分有機氯農藥水平與神經管畸形的發生風險存在相關性,結果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
2、“大氣細顆粒物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發現冬季採暖期間的PM2.5暴露對於心血管和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率具有更為顯著的影響;大氣中的臭氧與顆粒物對於健康的損害有聯合作用;發現兒童呼吸系統炎症及氧化性損傷標誌物、老年人心血管系統指標、健康人的心血管功能損傷等與大氣多種污染物特別是PM10/PM2.5顆粒物特性及化學組分相關。系列研究成果發表在醫學、流行病學及環境健康的刊物 JAMA、EHP和AJE等。
3、“生物氣溶膠及流感病毒實時監測”:通過集成高效的空氣採樣、微流控樣品輸送和矽納米線生物感測器等技術實現了空氣中流感病毒的線上檢測,在檢測時間和物種的甄別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為生物氣溶膠的實時檢測開闢了嶄新的科研手段和研究思路。研究結果在Nano Letter 等學術期刊上發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