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

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

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的前身是1954年9月14日成立的北京醫學院基礎醫學部(簡稱基礎部)。1960年2月改稱基礎醫學系。1985年5月成立北京醫科大學後,基礎醫學系正式更名為基礎醫學院。2000年4月北京大學與北京醫科大學合併後,更名為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學院現設14個系、2個研究所及1個醫學實驗教學中心。擁有“生物學”和“基礎醫學”2個博士學位授權的一級學科(涵蓋12個二級學科)、擁有1個“中西醫結合基礎”二級學科、7個國家重點二級學科、1個北京市重點一級學科、2個博士後流動站、4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以及一批具備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基地和實驗技術平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
  • 外文名:Peking University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 院長:萬有
  • 前身:北京醫學院基礎醫學部
  • 成立時間:2000年4月
簡介,專業設定,現任領導,管理機構,學科建設,人才隊伍建設,科研工作,獲獎成果,

簡介

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
學院以師資力量雄厚、治學嚴謹著稱,擁有一批國內外著名的專家學者。學院現有教職工389人,其中教授67人、副教授91人;具有博士學位者206人。學院擁有大批優秀人才,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4人;工程院院士1人;“千人計畫”專家4人;“長江計畫特聘教授”7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8人;國家“青年千人計畫”專家3人;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4人;獲“國家人事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4人;獲“衛生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5人;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6人;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資助8人;博士生導師72人。
學院現有本科生1350人,學院招收基礎醫學和醫學實驗技術兩個專業的本科學生,並管理臨床醫學、口腔醫學、醫學檢驗技術、口腔醫學技術四個專業的學生的基礎學習階段。基礎醫學專業為八年制本博連讀(Ph.D)學制,旨在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基礎醫學各學科師資和高層次科學研究人才。醫學實驗學專業為四年制本科,培養具有生物醫學基礎理論知識和熟練掌握醫學基本實驗技能、具有從事高級醫學實驗技術工作基礎的醫學實驗技術套用型人才。在讀研究生677人,其中博士生415人,碩士生262人。近年來有6篇博士生論文被評為全國優秀博士生論文。學院培養的學生以學風嚴謹、實踐綜合能力強、開拓創新、潛力大等優點受到國內外教育和科研部門的讚譽。許多畢業生已成為國內外生物醫學學科的學術帶頭人或學術骨幹。
在教學方面,基礎醫學院承擔醫學部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預防醫學、藥學、護理學、醫學英語、醫學實驗學、醫學檢驗學等專業的基礎醫學課程教學。每年完成3000餘名學生的30餘門必修課、20餘門選修課的多軌道、多層次教學任務。學院現有國家級精品課程9門,北京市級精品課程10門;7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2005年和2009年共有兩項教學成果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和北京市一等獎,2012年有一項教學成果獲北京市教學成果一等獎;2010年學院被評為”北京市模範集體;2006年和2008年生物醫學實驗教學中心分別被評為“北京市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和“國家級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007年、2008年和2010年病理學、免疫學及人體解剖學分別被評為“教育部雙語教學示範課程”;2007年和2010年“生理學科創新人才培養教學團隊”被評為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及國家級教學團隊,2009年“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科創新人才培養教學團隊”被評為北京市級優秀教學團隊及國家級教學團隊; 2008年“基礎醫學”專業被評為北京市特色專業;2013年北京大學生物創新實踐基地被評為北京高等學校示範性校內創新實踐基地建設單位,6人獲北京市教學名師獎;2011年1人獲寶鋼教育基金會優秀教師特等獎;2012年1人獲“北京市師德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在科研方面,學院主要從事生物醫學領域的基礎及套用基礎研究,擁有雄厚的科學研究綜合實力。2012-2016年獲得部委和北京市科技成果獎7項,其中尚永豐院士等“乳腺癌發生髮展的表觀遺傳機制”獲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獲得國家及國際發明專利37項, 自主研發的I類新藥“新型特異性腫瘤顯像劑”等多項專利實現技術轉讓或產業化開發。2012-2016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單位發表的SCI論文1141篇,包括《Cell》、《Cancer Cell》、《Cell Stem Cell》、《Nature Immunology》、《Cell Metabolism》、《Molecular Cell》等權威期刊。2012年-2016年獲批各類科技項目476項,獲科研經費42749萬元。其中,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70項,資助經費合計25557萬元;獲得國家973計畫、重點研發計畫、科技支撐計畫、“科技重大專項”課題31項,批准資助經費8737萬元。2013年,朱衛國教授負責的蛋白質翻譯後修飾與腫瘤發生髮展及轉移的分子機制研究團隊,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鄧宏魁教授負責的幹細胞與再生生物學研究團隊入選教育部創新團隊,2015年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
學院近年來逐漸加強生物技術和醫藥產品的研究開發及與國內外大型醫藥企業的合作,在科技開發工作中也取得一些重大進展。在基因工程藥物、腫瘤的免疫治療、腫瘤顯像劑、幹細胞轉化醫學、電針鎮痛與戒毒、診斷試劑研製等領域,一批新開發項目已取得動物實驗或臨床試用的良好效果,具有很好的套用前景。
學院還十分重視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注重借鑑世界先進的醫學研究成果和教學經驗,不斷提高自身整體辦學水平。已與幾十所世界一流醫學院校和科研機構開展了項目合作研究、人員交流、合作舉辦國際會議等多種形式的合作交流,建立了廣泛的深層次聯繫。
歷經60餘年的發展歷程,現在的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已成為國內著名的、以發展多層次基礎醫學教育、研究人類生命科學和防治疾病的基礎理論為主要目標的教學科研中心之一,是國家基礎醫學領域高級專門人才的培訓基地之一。

專業設定

基礎醫學專業(8年制)
基礎醫學是包括生物醫學基礎在內的綜合性學科領域,其主要任務是用現代科學技術研究人體的基本結構與功能,研究疾病的本質及防治的基礎理論。
基礎醫學專業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基礎醫學各學科師資和高層次科學研究人員。本專業從2001年起即開始實行“八年一貫,本博融通”的原則,要求學生具有堅實的自然科學基礎,系統掌握現代醫學基礎理論和實驗技能,掌握臨床醫學主要學科診治疾病的理論和方法,了解與本專業相關學科的新進展,具有獨立學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較強的科學研究的能力。
主要課程:
普通基礎課、醫學基礎課、臨床醫學課、專業課(包括分子生物學、酶與核酸化學、分子免疫學、生物物理學、神經科學、實驗核醫學、細胞生物學研究方法及實驗技術、生物醫學實驗技術等)。在教師指導下參加專業教學見習與科研專題訓練,在獲得學士學位資格後,可直接進入二級學科培養。完成全部學業課程考試合格,達到學校的各項要求者,頒發醫學博士畢業證書;符合學位授予規定者,授予醫學博士學位。
本專業畢業生可到高等醫學院校、醫學科研院所和醫療機構從事教學、科學研究工作。

現任領導

院長:萬有
副院長(主管教學工作):王韻
副院長(主管科研工作):楊寶學
副院長(主管研究生工作):王嘉東
副院長(主管行政工作):祝虹
書記:萬有
副書記:孫敏
副書記:郭琦

管理機構

基礎醫學院管理機構由學院辦公室、科研辦公室、教學辦公室和學生辦公室組成。

學科建設

基礎醫學院現設14個學系,2個研究所及1個醫學實驗教學中心,擁有7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學院實施“優先發展重點學科,強化傳統學科和醫教保障學科,促進學科交叉、打造學科高峰”的學科發展戰略。
2017年學院組織整合各二級學科規劃,制定實施“十三五”《基礎醫學學科建設方案》。44項“雙一流”項目,獲4078萬元經費支持。啟動實施重點學科建設、高峰學科試點、跨學科研究、基礎研究專項及青年科技專項等。最佳化完善重點實驗室、系統生物醫學、感染病中心等原有平台。啟動建設計算生物學、雙光子活體成像技術、高血壓精準醫學、腫瘤免疫與細胞治療等前沿技術平台。
2017年12月教育部公布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我院“基礎醫學”一級學科以“A+”成績再次位列全國高校榜首。2017年9月“基礎醫學”入選“雙一流”建設學科名單。醫學免疫學衛計委重點實驗室“十二五”評估結果獲評“優秀”;神經科學衛計委重點實驗室“十二五”評估結果為“良好”。

人才隊伍建設

積極開展人才引進。2017年引進或正在引進國內外高級人才7人,首次開展引進人才Tenure評估。加強了引進人才中期評估和屆滿評估。
大力培養青年人才。深入實施第二期“基礎醫學院青年教師導師制”項目;積極參與配合“北京大學青年醫學科技創新發展聯盟”的建設運行;近年有7名留院優秀博士畢業生獲得學校“優博培育計畫” 支持。
姜長濤入選第三批國家“萬人計畫-青年拔尖人才”;鐘超、趙衛星入選第十三批國家“青年千人”,張勇、李善時通過第十四批國家“青年千人”評審和公示。
加強博士後隊伍建設。顯著擴大進站規模,往年進站6-7人,2017年進站23人。
提高博士後待遇和崗位吸引力,提升博士後培養質量和科研作用。

科研工作

2017年,學院新批各類科技項目104項、科研經費14055萬元(不含“雙一流”項目),獲批科研經費創歷史最高記錄。其中,科技部項目課題、子課題20項,批准財政經費8135萬元,鄧宏魁教授、張煒真教授牽頭申報的國家重點研發計畫項目批准立項;吳聰穎研究員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畫“青年科學家項目”,這是我院首次獲批“青年科學家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7項,直接經費4068元,其中,獲批重點項目5項、重點國際合作研究項目1項、重大研究計畫重點支持項目1項,集中受理期國自然基金項目中標率40%。
2017年全院發表論文合計391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單位發表SCI論文291篇,IF>9高影響論文19篇,論文水平和學術影響力持續提升。鄧宏魁教授團隊取得多潛能幹細胞及細胞譜系重編程研究重要進展,論文發表於《Cell》及《Cell Stem Cell》。
尚永豐等“乳腺癌發生髮展的表觀遺傳機制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朱衛國等“組蛋白修飾酶類參與腫瘤細胞氧化應激的機制研究”獲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尹玉新等“抗癌基因PTEN在維持基因組穩定性中的作用及其機理研究”和李剛等“甲胎蛋白作為信號分子在肝癌發生髮展中的作用”分獲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和三等獎;王韻教授獲“五洲女子科技獎-基礎醫學科研創新獎”。 2017年申報受理國家發明專利16項,獲得授權14項,包括美國授權發明專利1項。
2017年全院主辦/聯合主辦“北京癌症研究國際研討會”等國際國內學術會議16次,舉辦“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論壇”18次。

獲獎成果

獲獎年份
主持人
獎勵名稱
單位
成果名稱
主要完成人
項目來源
1999年
莊輝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微生物學系
戊型肝炎病毒分子生物學、血清學、診斷方法及散發性戊型肝炎研究
國家攻關項目
1999年
韓濟生
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神經科學研究所
神經科學綱要
1999年
韓濟生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神經科學研究所
中樞八肽膽囊收縮素(CCK)的抗阿片作用是決定針刺鎮痛和嗎啡鎮痛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王曉京、周岩、張立新
自然科學基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