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裡的“北”

北京城裡的“北”

《北京城裡的“北”》是2013年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杜永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城裡的"北"
  • 出版社:人民日報出版社
  • 頁數:273 頁
  • 開本:16 開
  • 作者:杜永道
  • 出版日期:2013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1520531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北京城裡的"北"》是一本新世紀的京華風物散文集。《北京城裡的"北"》的作者杜永道自幼居住北京東城和西城,又在北京工作多年,便著墨勾勒一幅幅京畿人文畫面。鋪開稿紙時,兒時看到的吹著喇叭抬著紙人紙馬熱鬧的出殯景象;走進古城門門洞時光線變暗又忽然變亮的印象;賣水車的塞子一拔,一股清亮的飲水“嘩”地噴涌到木桶的情景……一幕幕浮現腦際。作者杜永道久居京華,結合自己的閱歷和觀感,從歷史古蹟、文化名人、節日、戲劇,到日常瑣事、細枝末節,舉凡四合院、小餐館、風箏、胡同、腳踏車,乃至一棵樹、一面牆、清晨朝露、落日餘暉……點點滴滴,精雅細緻地勾勒了一幅鮮活的古都閭巷生活圖景,也寄託了作者對這座古城的深深眷戀之情。

作者簡介

杜永道,《語言文字報》原主編。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立法用語規範化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央電視台總編室特約語言文字顧問,北京市語言文字測試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在《人民日報》《北京日報》等報發表散文隨筆百餘篇。著作有《說話的訣竅》《缺失的語文課》。

圖書目錄

京城古今談
趣話北京近世奇觀
皇城根遺址公園隨想
北京古城門懷想
北京城裡的“北”
景山的故事  古都的腳踏車
北京城裡的“北”
杜永道
走在禮士胡同
京城裡的“冷”與“熱”
乾麵胡同的動人故事
民初京城三大變
棗樹
最後一個早晨
神秘的花園
軌道漫語
為聽戲落獄丟烏紗
京華節儉之風
京味兒文化
從鼓樓西大街的“恆舒典”說起
北半截胡同感懷
故居書房潛流
走過那靜靜的紅樓
相聲的土壤
古都的聲響
值遇名人趣憶
京劇之美
回憶“文改會”
曹雪芹與北京風箏
胡同里的端午節
從曹雪芹與盧梭說到林黛玉與簡·愛
京都美食記憶
炸醬麵
北京包子的故事
難忘餃子
難忘的飲料
不一樣的“吃”
粥的浮想
京畿人文情懷
北京胡同的魅力
京城老字號的“情”
老店的法寶
公園裡的歌聲
文華胡同號的情懷
古都敬老的幾個側面
北京“雨感”
胡同深處的臘八粥
胡同里的蟈蟈情
北京人的小三輪
在郵局裡
小餐館裡的早晨
鳥人與愛犬族
奇特的寵物
忠誠
趕路回家
北京冬天的記憶
靜靜的四合院
春天裡的記憶
餛飩挑子旁
胡同暖意遐思
早市上的男人
《幸福語錄》是怎樣誕生的
古都美景說趣
北京另類美景
北京最美麗的大街
探尋l
北京的黎明
堤畔遐思
京城奇彩
夢幻之感
走上北海大橋
京城逛廟的別樣情趣
智化寺的三個特色
京華點滴感悟
皇城根兒的記憶
站在北池子北口
早晨
家住沙灘后街
憶胡同里的景山學校
山左里門外
啟示:心中無機會,機會飄然過
奇妙的針感
說胖
院中的紅海棠
透視奇遇·白蟹
回眸往昔三嘆
奧蘭治河畔的羚羊與狼群
憶父親杜松壽
另類文化視角
假如黛玉當壚記賬
神秘的石碑
擎起新世紀的語言魔杖
驚人的修改
期盼懸念
神奇的悠揚
少一點重複行嗎
“破案戲”的不足
聽誦
《萬家燈火》為何如此吸引人
別讓長劇獨霸天下
北京俏皮話悄然變化
北京話的魅力與特色
北京傳統工藝如何走向未來
關中平原的“饃文化”
口才與人才
影視作品中的方言色彩和方言
小豆豆告訴我們什麼
陳言務去,文風當簡
剎住給說真話潑冷水之風

序言

本書是筆者發表的散文隨筆的結集。
十幾年前,當我動筆寫散文隨筆的時候,記起語言學家說,打算搞方言的人,最好研究家鄉話或工作地點的話。那么,抒寫地域風情,自然宜選擇家鄉或工作地點的風物。
我自幼居住北京東城和西城,又在北京工作多年,便著墨勾勒一幅幅京畿人文畫面。
鋪開稿紙時,兒時看到的吹著喇叭抬著紙人紙馬熱鬧的出殯景象;走進古城門門洞時光線變暗又忽然變亮的印象;賣水車的塞子一拔,一股清亮的飲水“嘩”地噴涌到木桶的情景……一幕幕浮現腦際。
為描摹真實、準確,還常“實地踏勘”:冬雪後去戒台寺觀賞怪松,到東城區文化館觀察風箏製作,仲春進智化寺看盛開的白梨花,金秋赴十三陵水庫攀上山巔俯視散落的帝王陵墓……
久居京華,對所見所聞時有感悟。郵局裡,工作人員幫寄包裹的大媽一針針縫包裹,小餐館裡衣著寒磣的耄耋老人獨自吃早餐,四合院的幽靜和街坊熱情的噓寒問暖等,不覺訴諸筆端。
在北京欣賞話劇、電視劇、舞台朗誦,以及傳統工藝品時,常萌生種種想法,也敷衍成文郵寄報章。
開始多投給《人民日報》和《人民日報》(海外版),後來,由於摹寫的多為古都風物,於是大都投寄《北京日報》。發出若干篇後,《北京日報》編輯張宏同志特地來訪,邀約繼續撰稿。於是我的北京風情散文便不時見諸報端。
十幾年來,在《人民日報》《北京日報》等報刊發表散文、隨筆競達百餘篇。
有些文章被轉載,如《北京城裡的“北”》被《讀者》(鄉村版)轉載;有的被收入文集,如《古都的腳踏車》被散文集《反倒笑了》(2007年度中國報紙副刊作品選萃)收入;有的被中學試卷用作試題,如《北京“雨感”》被2010年北京市夏季普通高中會考(新課程)語文試卷用作閱讀題。
怎么才能把散文隨筆寫好,寫得讓讀者愛看呢?這是我一直琢磨的問題。前兩年因病住院,躺在病床上,總結了三個字:“可”“特”“精”。就是說,好的篇章,應當有很強的可讀性,特色突出,語言精美。“可讀性”指說的事兒讓人家愛看,不煩;“特色突出”指令讀者有新鮮感;“語言精美”指行文一要自然、流暢、洗鍊,二要以口語為主,雜以書面色彩的詞語和句式。如此,既文從字順,又富層次感。
我一直朝此方向努力。不過,最近讀了報刊上若干美文後,覺得這些還不夠:兼具若干出新,形成一股合力,方鑄就上乘之作。
雖已年逾花甲,仍將在散文的田園裡耕耘,期望寫出更好的受讀者青睞的文稿。
感謝出版社編輯,他們的辛勤勞動使拙著得以較快面世。
杜永道
2013年6月1日於北京沙灘后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