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學(北京二十五中)

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學

北京二十五中一般指本詞條

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學(Beijing No.25 High School)是一所由北京市東城區教委主管的全日制公立完全中學。

學校前身由美國基督教公理會傳教士白漢理創建於1864年,名為“男蒙館”,以國小教育為主;1902年經重建更名為育英學校,是北京近代教育史中,引進西方科學,開展現代教育最早的學校;1952年,由私立轉為公辦,更名為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學;1958年,被評為為北京市十所“紅旗學校”之一;1996年,學校由公辦轉為民辦公助辦學;2009年,再次轉為公立中學。

截至2014年11月,學校設有高中部、國中部、國際部三個教學序列,占地面積15416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6348平方米,在編在崗教職工190人,其中專任教師158人,46個教學班,學生總數1500人,其中普通高中19個教學班,學生614人,中加合作辦學5個教學班,學生94人,國中22個教學班,學生792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學
  • 外文名:Beijing No.25 High School
  • 簡稱:北京25中
  • 創辦人:白漢理(美國基督教公理會)
  • 創辦時間:1864年
  • 類別:公立中學
  • 主管部門:北京市東城區教育委員會
  • 現任領導:賈春楊(校長)
    張連莖(黨總支書記)
  • 校訓:致知力行
  • 校歌:《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學校歌》
  • 校慶日:10月14日
  •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燈市口大街55號
  • 知名校友李錫銘孫孚凌徐冠華牟作雲年維泗劉煥章柳傳志聶衛平林連昆
  • 校花:菊花
歷史沿革,男蒙館時期,私立育英學校時期,公立辦學時期,民辦公助辦學時期,公立中學時期,辦學條件,辦學規模,硬體設施,師資力量,合作交流,辦學成果,學生成績,教師成績,學校榮譽,文化傳統,學校標識,精神文化,學校領導,現任領導,歷任領導,

歷史沿革

男蒙館時期

清同治三年(1864年),學校前身“男蒙館”,由美國基督教公理會傳教士白漢理創辦,以國小教育為主,成為北京市第一所教會學校。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男蒙館”在義和團運動中被毀。

私立育英學校時期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經由梅韙良、郭紀雲等人重建,定校名為“育英學校”(一院)。
“育英學校”牌匾“育英學校”牌匾
民國元年(1912年),完善學制為七年制國小及兩年制中學。
民國7年(1918年),中學改為四年制。
民國16年(1927年),學校在北平市教育局立案,中學部定名為“京師私立育英中學校”。
民國17年(1928年),改名為“北平特別市私立育英中學”。同年,在官房大院設立國小部,為二院,同時制定了校旗、校徽、校花、校歌、校刊,以“致知力行”為校訓,並實行董事會制。
民國18年(1929年),改名為“北平私立育英中學”。同年,學校從最初的免費教學逐漸開始採取收費制度教學。
各個時期的校徽與校旗各個時期的校徽與校旗
民國19年(1930年),根據教育部取消大學預科制的法令,設六年制中學,在國中四年制基礎上添設兩年制高中,在騎河樓16號,開闢體育場,面積達26畝,為三院。
民國20年(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的第三天,育英中學抗日會成立。
民國23年(1934年),育英合唱隊開始了平、津、濟、京、滬、杭的旅行音樂會,首次北平市中學畢業會考,梁炳文、唐統一分獲高中、國中全市第一,丁錦先生贈與雙元匾懸掛於校門。
民國24年(1935年),財政部將位於燈市口大街的鹽務學校校址及鹽務稽核所所址撥歸育英學校,為四院,高中部遷移至此,育英學生衝破軍警阻撓,參加了“一二·九”運動的遊行示威和民眾集會。
民國29年(1940年),建立進步團體“細流社”。
民國30年(1941年),在學生中建立了地下黨支部,張大中任書記。
民國31年(1942年),日偽市政府教育局令育英學校更名為北京市立第八中學校,育英學校國小部更名為燈市口國小,任命日本人竹內一為駐校教官,學校隨建日語部,開設日語課程。
民國34年(1945年),抗戰勝利後恢復育英學校校名。
民國36年(1947年),在米市大街梅竹胡同購地,為教職員修建宿舍,為五院。

公立辦學時期

1952年,學校由私立轉為公立,命名為“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學”,育英國小部獨立,取名為“北京市東城區燈市口國小”。
1955年,高中部部分師生在位於騎河樓的育英三院,組建成為“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學”。
1958年,育英五院的教職工宿舍歸於房管局。
1960年,在北京市文教群英會上被評為“紅旗學校”,獲獎旗一面,遂被定為“北京市重點中學”,同年在位於騎河樓的育英第三院內,建立了北京景山學校
1963年,學校國中部(原一院)獨立設校,命名為“北京市燈市口中學”。
1968年,學校開始招收女生入學。
1978年,四院被拆,校址遷往燈市口大街55號,與北京市第一六七中學(原私立貝滿女中國中部)合併,仍名為“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學”。
1982年,一院被拆,撤銷燈市口中學,原師生主體回歸到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學。
1983年,成立校友會,王寶初任會長。
位於學校內的“惜陰池”位於學校內的“惜陰池”
1984年,舉行建校120周年慶祝活動。
1986年,在1943屆校友常自超支持下,開始籌集資金建立新教學樓。
1988年,開始實行校長負責制。
1989年,“育英樓”落成。
1990年,《育英年鑑》復刊,更名為《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學年刊》,並制定新校旗、校徽、校歌、校服,舉行建校126年校慶。
1991年,燈市口幼稚園園址併入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學。
1992年,新建“雙元門”、“知行樓”,先後修繕了貝氏樓、貝滿中齋、邵氏樓,鋪設塑膠操場,被列入《中國名校》一書,同年被北京市市政府命名為“花園式單位”。
1993年,學校在全國率先實行“教職工聘任契約制”,同年由1934屆校友梁炳文捐獻稿費2萬元,建立了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學“致知力行”獎學金,並每年頒發一次。
1995年,學校被評為北京市電化教育優類校,校團委會被團市委授予“紅旗團委”,校工會被全國總工會授予“模範職工之家”。

民辦公助辦學時期

1996年,經市政府批准,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學在北京市率先開展實行民辦公助整體改制試驗,以吸收社會資金支持學校發展。
學校操場學校操場
1998年,學校在西總部胡同國小租設學生宿舍。
2000年,學校在廊坊市東方大學城內設立寄宿制分部,並提出“斷奶教育”的觀念。
2002年,建成現代化圖書實驗計算機大樓“民眾樓”,坐落其中的圖書館被命名為東城區圖書館分館,同年啟動“倫敦英語”校本課程。
2003年,學校成為全國首家獲得ISO9001/ISO14001雙標管理體系認證的學校。
2004年,成立“少年CEO學院”,旨在對學生進行就業與創業教育,同年舉行140周年校慶,印製校史《育英史鑑》。
2005年,經北京市教委、加拿大政府正式批准的北京第二十五中學中加合作辦學項目正式啟動,學制為高中三年。

公立中學時期

2009年,學校由民辦公助辦學體制回歸公辦。
2012年北京市教委頒發的“百年學校”2012年北京市教委頒發的“百年學校”
2011年,被批准成為“國家級教育體制改革試驗項目:開展高中特色發展試驗項目學校”。
2014年,“篤學樓”翻改建完成,同年舉辦建校150周年校慶活動。

辦學條件

辦學規模

截至2014年11月,學校占地面積為15416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為16348平方米,包括教學樓和綜合樓等,學校操場面積為4337平方米。學校共設46個教學班,學生總數1500人,其中普通高中19個教學班,學生614人,中加合作辦學5個教學班,學生94人,國中22個教學班,學生792人。
學校正門學校正門

硬體設施

據2019年1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有2002年建成的現代化圖書實驗計算機大樓“民眾樓”,2004年翻改完成的“篤學樓”,1992年落成的“知行樓”,以及“貝滿中齋”、“貝氏樓”和“邵氏樓”三座古建。所有教室安裝了多媒體設備及電子白板,建成理化生數字綜合實驗室,計算機虛擬化桌面系統實現了教師無PC主機辦公,隨時隨地訪問學校後台數據中心。學校擁有圖書館、閱覽室、計算機房、多功能教室、演播室、醫務室及音樂、形體、美術專業教室等。其中圖書館藏書152785冊,閱覽室的總面積為745平方米。

師資力量

截至2014年11月,學校專任教師158人,其中高級教師36人,占23%,一級教師65人,占41%,二級教師57人,占36%;有碩士學位的教師15人,占9.5%,學士學位的139人,占88%;市級骨幹教師2名,區級骨幹教師15名,分布在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歷史、政治、體育、藝術等學科。
學校在東城區“621工程”中,學校有3名青年教師拜北京市學科帶頭人為師,13名青年教師拜市級骨幹教師為師,25名青年教師拜區級骨幹教師為師。其中有12人在2010年被評為區級骨幹教師,有15人分獲區級初、高中教學或班主任基本功大賽一等獎,有1人擔任校級幹部、2人擔任教育教學主任、5人擔任年級組長或教研組長。
學校班主任、年級組長全部擁有本科以上學歷,平均年齡為33歲,其中有高級教師職稱的8人,一級教師職稱的19人,35歲(含)以下的35人。
東城區教師研修中心兼職教研員:張春傑、魏威、陳浩宇、羅曼、毛長虎;
東城區優秀青年教師:蘇艷、陸翀、劉智、崔偉、張冉、呂紅雲、劉佳、殷鵬、王冬妮、菜鑫。

合作交流

2004年,北京市教委批准了學校的“中加合作項目”,開設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學查爾斯·貝斯特國際高中(SinoBright School)。
2005年,經北京市教委、加拿大政府正式批准的北京第二十五中學中加合作辦學項目正式啟動,學制為高中三年。
2009年,市教委批准了中加合作項目除語文、歷史、政治為會考必考科目外,其他科目由加拿大相應的考試科目替代,學生通過考試後可同時獲得北京市高中畢業證書和加拿大BC省高中畢業證書。

辦學成果

學生成績

  • 高考成績
2017年高考
學校理科第一名612分,文科第一名599分。文、理科一本率全部達50%,比去年提升30%,文、理科二本率達到100%。
學校正門學校正門
2015年高考
學校一本上線率比去年提高6%,本科上線達到90%,比去年提高近40%。其中3個文科班本科上線率100%。學校文科第一名606分;學校理科第一名623分。
1999年高考
學校升學率為99.5%,本科錄取70%以上。
  • 中考成績
2017年中考
560分以上4人,550分以上17人,540分以上36人,530分以上53人,520分以上71人,510分以上79人,500分以上87人,占學生總數的70%。最高分566分。
2016年中考
570分以上1人,位列全區第22名,560分以上4人。550分以上20人,比去年提高10%以上;540分以上34人,530分以上49人、520分以上61人,各段均比去年提高20%;500分以上77人,占考生人數的70%。
2015年中考
500分以上學生65人,最高分562分,550分以上3人。
2014年中考
30%的學生預計被示範校錄取,總分第一名554分1人,第二名550分2人,第三名549分2人,550分以上3人,500分以上57人。
  • 素質成績
時間
學生/團體
競賽名稱
獲獎情況
2018年
9人
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全球數學競賽
全球排名前25%
2017年
10人
2016年
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學籃球隊
中國中學生“李寧杯”籃球聯賽(北京賽區)
第六名
2014年
2013-2014愛迪達高中籃球聯賽
亞軍
北京市第九屆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
珍珠球項目亞軍
2013年
中國中學生“李寧杯”籃球聯賽(北京賽區)
第八名
北京市傳統項目學校籃球賽
第七名
北京市中小學生籃球聯賽
高中男子乙組冠軍
東城區“藍天杯”籃球聯賽
第三名
2012年
2011年
北京市中小學生籃球聯賽
高中男子乙組第一名、國中男子乙組第二名
1人
中國專利年會
校園發明獎、創新金獎
2010年
第三十屆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
一等獎
1人
二等獎
1982年
1人
全國少年定點跳傘
冠軍
1965年
1人
貝爾格勒獎
二等獎
1955年
紅領巾合唱團
全國少年兒童合唱比賽
一等獎
(註:以上參考資料來源

教師成績

時間
教師
獎項/榮譽名稱
主辦單位
榮譽/獲獎情況
2017年12月
劉佳
第五屆全國中國小實驗教學說課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
金獎
2011年12月
王丹
東城區研究性學習指導教師基本功大賽
北京市東城區教育委員會
一等獎
高佳
2009年3月
胡東躍
北京市年度基礎教育科學研究優秀論文
北京市教科院基教所
北京教育學會中青年教育理論工作者研究會
一等獎
李志
三等獎
呂紅雲
菜鑫
二等獎
2008年12月
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優秀案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ESD)項目全國工作委員會秘書處
二等獎
2008年9月
明昱
北京市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實驗(高中)2008年優秀論文
北京市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實驗監控與評價工作組(市教科院基教所)
一等獎
2008年8月
北京市首屆“智慧教師”
北京市教育學會
二等獎
(註:以上參考資料來源

學校榮譽

授予時間
榮譽名稱
授予單位
公立辦學時期
1960年
北京市十所“紅旗學校”之一
北京市文教群英會
北京市重點中學
北京市教育委員會
1995年
北京市電化教育優類校
北京市教育委員會
紅旗團委
北京市團委
模範職工之家
全國總工會
民辦公助辦學時期
2003年
ISO9001/ISO14001雙標管理體系認證
-
2008年
年度積極繳納殘疾人保障金先進單位
東城區教育事業統計工作先進單位
北京市教育委員會
首都文明單位
-
年度科技創安先進單位
年度檔案工作先進單位
公立中學時期
2009年
區教育系統政務信息工作先進單位
北京市教育委員會
2011年
東城區青少年涉台教育基地
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東城區教育委員會
2012年
北京市百年學校
北京市教育委員會
(註:以上參考資料來源

文化傳統

學校標識

  • 校徽/校旗
校徽、校旗的意義,其一,孟子曰:“君子有三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育英”兩字的英、漢拼音均為“YUYING”,故而用“育英”兩字的字頭Y字重疊放置,構成校旗圖案的主體。其二,選用“藍、黃、紅”三色,以藍色為旗面,寬大的黃色Y字上面,又壓上一個細而挺拔的紅色Y字。寓意為在萬里晴空之下,把炎黃子孫培育成材。藍色為晴天無雲時的天空顏色。隋唐時稱嬰幼兒為“黃”。紅色意味著勝利與成功。
學校校徽/校旗學校校徽/校旗
學校校旗象徵純潔、祥和、熱情、豪邁、團結、進取,為祖國培育英才。
  • 校花
菊花別名:菊華、秋菊、九華、黃花、帝女花、笑靨金、節花。因其花開於晚秋和具有濃香故有“晚艷”、“冷香”之雅稱。
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學校花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學校花
如果說,冬梅斗霜冒雪,是一種烈士不屈不撓的人格,春蘭空谷自適,是一種高士遺世獨立的情懷,那么,秋菊則兼有烈士與高士的兩種品格。晚秋時節,斜陽下,矮籬畔,一叢黃菊傲然開放,不畏嚴霜,不辭寂寞,無論出處進退,都顯示出可貴的品質。詠菊的詩人可以上溯到戰國時代的屈原,而當晉代陶淵明深情地吟詠過菊花之後,千載以下,菊花更作為士人人格的象徵而出現在詩中畫裡。學校以菊花為校花,表示育英學子追求君子所具有的高潔品行。
  • 校鐘
1930年6月,學校製作鑄鐵校鐘一口,約高三尺有餘,口徑約二尺五有餘;齒口型,鐘上刻校訓——致知力行。用木架懸起,擊撞聲音洪亮。因歷史原因,此校鐘不復存在。2004年,值140年校慶,學校仿照此校鐘重鑄新校鐘一口,懸掛於學校西側。
位於學校西側的校鐘位於學校西側的校鐘

精神文化

  • 校訓
致知力行
“知”指知識。中學時代是求知的黃金年代,課內知識很重要,而更為豐富的課外知識、社會知識同樣重要。先秦經典《禮記·大學》寫到:“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致”。格,意思是推究。致,意思為得到。格物致知,意思是窮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能夠達到致知,必須把事物、知識探個究竟,不淺嘗輒止,囫圇吞棗,才能獲得真知。一定要盡己心力,不偷懶,不放棄。《禮記·中庸》寫到:“力行近乎仁。”力行的意思是努力實行,要親身實踐。短暫的人生,盡在知行中。不能做知識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在知識經濟社會,同樣不能做無知的莽漢。真正做到致知力行,學以致用,一定會有成功的人生。
刻有校訓的影壁牆刻有校訓的影壁牆
致知力行:用心求知,勤奮探究,努力實踐,學會做人。
  • 校歌
《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學校歌
二十五中校歌(前半部分)二十五中校歌(前半部分)

二十五中校歌(後半部分)二十五中校歌(後半部分)

選譜:鮑忱 填詞:凱傅
銀杏樹下起春風,齊心高聲唱育英!
母校諄諄教導我們,致知力行永不停!
看燦爛校旗迎朝陽,展示著光輝歷程,
那是祖國召喚我們,肩負起時代新使命!
沐春雨,浴春風,我們有一副美好的心靈;
有理想,有道德,我們懂得了做人的要領;
長身體,長知識,我們面對著世界和未來;
為祖國,現代化,我們奮勇的攀登高峰!嘿!
(註:以上參考資料來源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姓名
職務
賈春楊
校長
張連莖
黨總支書記
齊兵
工會主席
(註:以上參考資料來源

歷任領導

姓名
任職時間
職務
私立育英學校時期
李如松
1918年-1948年
校長
邵作德(美國基督教公理會傳教士)
1919年-1948年
副校長
年景豐
1949年-1951年
校長
倉孝和
1949年-1951年
黨總支書記
公立辦學時期
倉孝和
1952年-1954年
校長
張迅如
1954年
王敬光
1955年-1956年
副校長 主持校務
周學謹
1956年-1958年
黨總支書記
楊天恩
1957年-1961年、1978年
校長(1978年兼黨總支書記)
程璧
1959年-1962年
黨總支書記
李樹培
1962年-1966年
副校長 主持校務
衛民
1963年
黨總支書記
侯裕舜
1964年-1975年
張寶祥
1975年-1977年
廖萃川
1979年-1980年
校長
林治世
1979年-1982年
黨總支書記
李勃棟
1981年-1982年
校長
羅嘉陵
1983年-1984年、1985年
副校長 主持校務(1985年為黨總支書記)
李榮謙
1983年-1984年、1987年-1991年
黨總支書記
張燕成
1985年-1988年
校長(1986年兼黨總支書記)
劉志毅
1989年-1996年
校長
程沈生
1992年-1996年
黨總支書記
民辦公助辦學時期
劉志毅
1996年-2007年
校長
程沈生
1996年-1998年
黨總支書記
錢佩珍
1998年-2009年
鄧少軍
2007年-2009年
校長
公立中學時期
鄧少軍
2009年至今
校長(2011年-2012年兼黨總支書記)
袁利軍
2009年-2011年
黨總支書記
張連莖
2012年至今
(註:以上參考資料來源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