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五味子

北五味子

北五味子是藥用植物,分布集中在黃河流域以北,主要分布於東北,華北,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寧夏、甘肅、山東,其中東北是五味子最集中地區。主產於東北和河北等地的五味子果實幹品,商品習慣稱為“北五味子”。新鮮的北五味子果為鮮艷紅色的漿果,多汁、味酸而微澀,有花椒氣味。鮮果汁是加工天然保健飲品的原料;乾果黑紫紅色,有縐皺,是傳統的中藥材,對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呼吸系統有興奮作用,對心臟、肝臟、血壓有調節作用,對人的視力、聽力有強化功能;促進膽汁分泌,提高抗菌能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北五味子
  • 拉丁學名:Schisandra chinensis
  • 別稱:北五味子,山花椒,烏梅子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木蘭亞綱
  • :五味子科
  • :五味子屬
  • 分布區域:分布集中在黃河流域以北
形態特徵,產地習性,生長習性,藥材鑑別,繁殖栽培,園林套用,

形態特徵

五味子為木蘭科落葉木質藤本,高達8cm,最高可達15cm。莖柔軟堅韌,右旋纏繞於其它喬、灌木上生長,在森林內屬層間植物。根系發達,主根不明顯,有密集鬚根。還有大量的匐匍莖分布於土壤淺層,橫向伸長,也稱走莖,上有節,節上有芽,產生萌櫱,長出地面,形成新株,擴大種群。五味子老藤皮暗褐色,幼莖紫紅色或淡黃色,密布圓形凸出的皮孔單葉互生,倒卵形成橢圓形,長5-9cm,寬2.5cm,先端銳尖,基部楔形,葉緣有具腺點的疏細齒。葉面綠色,有光澤,葉背淡綠色,沿脈有疏毛,葉柄長2-3cm,葉柄及葉脈紅色,網脈在表面下凹,在背面凸起,背面中脈有毛;無托葉。
北五味子秧北五味子秧
芽為單芽或混合芽,混合芽內著2-3朵花,也有4-5朵花,雌雄異株,花被6-9,乳白或粉紅色,雄花具雄蕊4~5(6),無花絲,,長約2mm,雌蕊的心皮離生,集合排在凸起的花托上,花葯聚生於圓柱狀花托頂端;果期花托伸長成穗狀聚合果,似長果序。
果為聚合槳果,近球形,成熟時為艷紅色,徑約1cm,有1-2粒種子,腎形,淡桔黃色,表面光滑,花期5-6月,果期8-9月。

產地習性

北五味子以小興安嶺、長白山區為主產區,主要分布於東北地區的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其次是河北、山西、陝西、寧夏、山東、內蒙古等地,朝鮮、日本、俄羅斯等國也有分布。以東北三省分布範圍廣、產量最大、質量最佳。其野生資源主要分布於北緯40°~50°、東經125°~135°的廣闊山林地帶。
北五味子秧田北五味子秧田

生長習性

五味子年生長周期受不同年度,不同地區影響較大,5月初芽膨大,開始萌動,5月10日左右葉芽開放,5月下旬為展葉期,6月初開始旺盛的高生長,5月中下旬出現花蕾,6月中旬開花,9月15日左右果成熟,而牡丹江地區的江山嬌林場要比小興安嶺伊春各物侯早10-15天,這與各地氣溫、活動積溫的高低有直接關係。
北五味子北五味子
五味子的大生長周期是:由種子培育的實生苗,第一年高生長8-12cm,很少側枝,地下根系良好,鬚根多,而無地下匍匐莖。第二年高生長20-40cm,分生出3-6條地上蔓,根系發達,龐大,有2-4條匍匐莖。第三年高80-150cm,少量開花,多為雄性花,根部萌發出基生蔓。第四年高150-200cm,雄花增多為6-9倍,開始出現少量雌性花,第5年少量結果,第6-7年進入成果期,產量急增。以中、下部結果為主。第8-9年,結果部上移,下部出現棵禿。第十年結實力下降,須用基生枝蔓更新。
五味子的花為風媒花,雄蕊先開,花期3-5天,從第三天起花粉飛揚,雌花開放遲於雄花。花期7-9天。開花的順序是由下而上,陽面早於陰面,山中上腹早於山下與河岸,野生五味子早於人工栽培的植株,無性苗先於實生苗
五味子花的雌雄比例是變化的,受植株年齡大小,長勢強弱,營養狀況和光照的影響。實生苗第一次開花時,多為雄性花,以後雌性花增多。雌花多生於蔓條的上部,而下部多為雄花。上層鬱閉度為O.8-0.9的落葉松林下,五味子天然群叢98%為雄花,而附近林中空曠地上,生有少量闊葉小喬木的地方,80%的五味子植株,開有多數雌花,而雄花數較少。一天中平均日照強度在28000lux左右有利於雌花形成。而低光照強度的10000lux(日均)則不利於雌花的形成,雄花數量明顯多於雌花。即使是同一枝蔓,頭一年開雌花45朵,而第二年則開39朵雄花。據韓聯生(1999)研究報告,五味子的雌/雄比在不同環境下相差極大,林綠處的陽面為691/100,陰面為196/100,疏林地內,陽坡為402/100,陰坡為49/10O.中密度林內陽坡為 122/100,陰坡為8/100,密林內陽坡20/100,陰坡為-6/100。
北五味子北五味子

藥材鑑別

五味子為常用滋補強壯中藥,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其來源於木蘭科植物五味子或華中五味子的乾燥成熟果實,前者習稱“北五味子”,後者習稱“南五味子”。兩者歷史上均以不同來源的同一味藥物進行收載和使用。李時珍謂:“五味今有南北之分,南產者色紅,北產者色黑,人滋補藥必用北產者良”。2000年版藥典部將五味子和南五味子分別收載為兩個品種。五味子僅指北五味子的乾燥成熟果實,規定特徵成分為五味子醇甲,其含量不得少於0.4%。南五味子指華中五味子的乾燥成熟果實,含總木脂索以五味子酯甲計,不得少於3.0%。由於歷史的原因,至今仍有五味子與南五味子不分的情況存在。
誘人的北五味子誘人的北五味子
1 植物形態
五味子華中五味子均為落葉木質藤本;幼枝紅褐色;花單性,雌雄異株;小漿果球形,紅色;種子腎形。從以下特徵可區分兩者,北五味子的幼葉背面被柔毛;雄蕊4~5(6)枚,不形成肉質花托;藥室外側向開裂;花乳白色或淡粉色。而華中五味子葉兩面無毛;雄蕊9~12枚,組成肉質花托;藥室內側向開裂;花橙黃色。
五味子與華中五味子在中國分布基本以黃河流域為界,五味子集中在黃河流域以北,主要分布於東北,華北,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寧夏、甘肅、山東,其中東北是五味子最集中地區。
北五味子北五味子
南五昧子集中在黃河流域以南,主要分布於華中,西南,包括山西、陝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
3 生藥性狀
五味子:呈不規則球形或扁球形。直徑5~8mm。表面紅色、紫紅色或暗紅色,皺縮,顯油潤;有的表面呈黑紅色或出現“白霜”。果肉柔軟,種子1~2粒,腎形,表面黃棕色,有光澤,種皮薄而脆。果肉氣微,味酸;種子粉碎後,有香氣,味辛、微苦。
乾品藥用北五味子乾品藥用北五味子
南五味子:呈球形或扁球形,直徑4~6mm。表面棕紅色至暗棕色,乾癟,皺縮,果肉常緊貼種子上。種子1~2,腎形,表面棕黃色,有光澤,種皮薄而脆。果肉氣微,味微酸。
4 生藥組織構造
五味子與南五味子的果實比較相似,而種子的種皮石細胞及種皮下石細胞的形狀、大小有差異,藉以鑑別。
成熟的北五味子成熟的北五味子
【五味子】種皮表皮細胞為一列石細胞,長方形徑向延長,緊密整齊排列,長70μm,寬25~35μm,種皮表皮下細胞為5~6列石細胞。長圓形或棱形,長70~130μm,寬30~80μm,胞腔有多數紋孔,石細胞均強木化。種皮表皮石細胞表面呈多角形,壁厚,紋孔不明顯。
南五味子】種皮表皮石細胞為一列長方形,長50μm,寬20~30mμ,細胞壁外壁無突起種子表面不光滑;種皮表皮下石細胞長圓形或類圓形,長50~120μm,寬50~60mμ,細胞壁較厚;壁孔及孔溝明顯。

繁殖栽培

播種、扦插、壓條繁殖為主。8~9月份果實成熟時採收,洗出種子,晾曬至含水量10%~11%時儲藏,種子在(0~5℃)低溫下乾藏可保存1~2年。以春季條播為主。播種前3個月左右,用溫水浸種24小時,然後再將種子進行低溫沙藏。播種茁3年後可開花結果,4-10年進入結果盛期。扦插、壓條於夏秋季進行,扦插時保持空氣濕度80%以上,及適當的土壤濕度園林栽植時搭好棚架或籬架,選半陰處栽植生長最好。

園林套用

北五味子枝葉光亮,秋葉轉紅,紅色的果穗下垂枝頭,適用於園林半陰處的花籬、花架、山石點綴,也可盆栽觀賞。五味子為著名的中藥,在藥材產地,多被當做中藥材大規模做籬架式栽培套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