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門

北上門

北上門,單檐歇山頂,面闊五間,南向。位於皇宮與禁苑之間的中軸線上,神武門之北、景山南門之南。北上門北面有馳道西連三海御苑、東接通惠河,為皇城之樞紐;馳道北面約20米為景山門,但北上門要比景山門高大許多。為拓寬景山前街於1956年拆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上門
  • 地理位置神武門之北、景山南門之南
  • 現狀:已拆蕩然無存
  • 別名:北山門 北上北門
簡介,近年研究,歷史沿革,金代,元代,明代,清代,呼籲復建,

簡介

北上門位於神武門之北、景山南門之南,面闊五間,黃琉璃瓦頂,於1956年拆除。1925年故宮博物院成立後,北上門成了故宮博物院的正門。據專家考證北上門的歷史要早於如今故宮的建築,應該是金代太寧宮樞紐位置上的紫宸門。如果按照金代的歷史為節點,北上門已經有了800餘年,比紫禁城的建築要早200年左右。
北上門
拆除前的北上門
按照“天子居於五重”的說法,北上門實際上是內皇城的城門,屬於第二重城的北門。五重城從中心向外延展:一是宮城(紫禁城),二是內皇城,三是外皇城,四是大城內城,五是大城外城。天子正居於五重城之中,於古禮相合。

近年研究

從空間位置上分析,北上門位於明北京故宮與禁苑之間,從朝向上看應為明禁苑南外垣門,從名稱上看應為故宮北外垣門。從命名上分析,北上門與東上門、西上門應該是同時規劃、同時修建、同時命名的。連線門的是牆,三個“上門”連線著一道環繞宮城的牆。從明代史料和北京城圖得知:皇宮北、東、西三垣外有北、東、西三個“上門”。而元代史料文獻記載,元大都宮城外沒有護城河,而有“大內夾垣”(即宮城衛城),“大內夾垣”的門就是“上門”。
北上門
北上門
從史料文獻、考古發現、金元明的里制和實際空間地況均證明:元皇宮與禁苑是在金太寧宮及其北苑基址上改建的。北上門的空間位置與金太寧宮樞紐位置上的紫宸門吻合。

歷史沿革

金代

金太寧宮樞紐位置上的紫宸門。

元代

劉秉忠在作元大都宮苑規劃時,就以金太寧宮紫宸門為界,將皇宮(大內)規劃在其南,將大內禁苑規劃在其北,並將紫宸門改作元大內外夾垣北門,更名為北上門。之所以未改北上門的“南向”,是因為在北上門的北面,已有“鎮山”之故,因風水原因,不能朝山開門,故北上門依然“南向”。

明代

永樂朝遷都北京後,在已拆毀的元皇宮和禁苑基址上,按明代建築規制和風格改建皇宮和禁苑,北上門被改建為楠木結構,但名稱、南向,及其皇宮衛城之門的功能依舊。

清代

遷都北京後,完全繼承了明代的規劃並繼續沿用北上門。

呼籲復建

近年來研究發現,北上門從1179年紫宸門的始建到1956年北上門的拆除,經歷了777年的沿革,在800多年來北京古都宮苑規劃演變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研究北京中軸線和金元明里制的“坐標”之一,是開啟800多年來北京中軸線與皇宮禁苑規劃迷宮的一把金鑰匙。因此,應該復建北上門及其附屬的北上東門和北上西門。
北上門復建後,車輛可以由景山前街地下穿行。該區域,可以產生巨大的旅遊價值與文化價值。更多遊客,可以通過北上門,了解800多年前金太寧宮的規劃,了解700多年前元大都“五重城”的規劃,了解北京中軸線的規劃演變和文化內涵。將成為展現800多年前北京中軸線歷史規劃和風貌的步行街,其旅遊價值與文化價值可謂“無與倫比”,必將成為故宮——景山——北海這一“皇宮御苑”黃金遊覽線路中的一個舉世矚目的歷史景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