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骨綿掌(馬金蓮著小說集)

化骨綿掌(馬金蓮著小說集)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6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化骨綿掌》是馬金蓮創作的小說集,首次出版於2021年12月。

該書從不同角度展開對生活的觀察與思考,有對婚姻家庭困境的講述與感悟,有對生活中那些傾注了感情卻逐漸消逝的物事的嘆惋,有對常見社會現象的思考。物象是小說中的微量元素,馬金蓮在該書中通過對日常起居中常見物象的細緻描寫,以小見大,反映出人間煙火中的生活本質。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化骨綿掌
  • 作者:馬金蓮
  • 文學體裁:小說集
  • 字數:18萬字
  • 首版時間 :2021年12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作品評價,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精選了馬金蓮兩年間創作並發表的9部中短篇小說,多是對城市生活的書寫。如《公車》寫出了上班族清淺的日常與有心無意的發現和領悟,指向的是現代人的精神單薄與情感乏力;《眾籌》寫的是鄉親們參與現代社會常見的遇到困難網上求助的行為,頗有時代特徵與人情人性思考;《絕境》寫的是當代年輕人的出軌、面對與抉擇,是對中青年人生活的觀察與展現。

作品目錄

聽眾
榆碑
公車
化骨綿掌
拐角
眾籌
良家婦女
絕境
生活史與紀念物——馬金蓮的微觀詩學/季亞婭
創作年表

人物介紹

蘇蘇
蘇蘇十年前剛進城的時候,她的小區門口只有5路公車,她每天都乘坐5路公車上下班,風雨無阻。如今她的小區門口有三個公交站點了,但她還是每天堅持去坐5路公車。十年前的公車非常簡陋,後來政府增添了純電動的綠色大公交,乘車環境舒適乾淨。然而,蘇蘇有點懷念以前乘坐公車的日子,因為蘇蘇在那段艱苦的日子裡度過了她的十年時光。蘇蘇在這十年里,生活得一地雞毛,她有時候甚至都沒有勇氣回頭去看以前的日子。然而,當蘇蘇回憶過往時,她甚至有點留念過去那段艱辛的時光。一年又一年,蘇蘇和那座小城一起經歷著各種變化,也感受著時間的流逝。如今,蘇蘇要搬家了,離開那個她生活了十年的地方,也終於要告別長期擠公車的生活了。但蘇蘇打算在離開之前再坐一次5路公車,她想做個道別。她和往常一樣穿著高跟鞋走在去往5路公車站的路上,熟悉的節奏使她心裡產生了酸楚。5路公車的路線,她十年時間重複了上萬次。在那十年時光里,蘇蘇厭煩那種瑣碎平淡的生活,渴望結束那種日子。“當時總不是麻木就是覺得枯燥乏味,現在都變成了回憶和往事,回頭看,不一樣的滋味從歲月的底板下泛上來,酸,甜,苦,辣,都有。五味交織,把心泡在裡頭,慢慢醃製。原來那么普通的日子,真的成為過去以後,也會有如此不一樣的味道。”以前的日子充滿了各種意想不到的艱辛和無奈,但當這些成為過去時,又會依依不捨。蘇蘇是個念舊的人,她沉浸在以前的日子裡,捨不得告別。

作品鑑賞

物象是小說中的微量元素。馬金蓮在該書中通過對日常起居中常見物象的細緻描寫,以小見大,反映出人間煙火中的生活本質。人們每天在日復一日的瑣碎生活中度過,漸漸對自己周圍的一切事物都習以為常。但這些熟悉的事物卻見證著人們生活的點點滴滴,承載著人們的生活過往,是人生歲月的紀念碑。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短暫的,歲月在無聲無息中就會悄然逝去。當人們生活中最熟悉的事物遠去時,人們會忽然意識到它們的重要性,甚至會有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馬金蓮在小說中敏銳地捕捉到現實生活中物的變遷,將這些物象融入小說,使其成為情感信物,表達自己對歲月流逝的無奈和對往昔歲月的留念。
馬金蓮在進行小說創作時,有意或無意地選擇某種物象作為文章的題目,使其成為全文的文眼,小說便圍繞著這個物象展開情節。《榆碑》圍繞著老董等幾位老人對老榆樹的深切情感,再現了他們對往昔歲月的無限懷念。老榆樹這個代表著過去時間的物象,成為這些老人內心情感的承載物。老董生活成長的地方,曾經是一片貧瘠的鹽鹼地。後來,隨著新城區的改造,這裡變成了房價昂貴的高檔小區。由於鄉親們沒有能力購買房子,他們被迫離開了自己的故鄉。老董、老安等幾位老人由於對這片土地的不捨,一直沒有離開,但他們成為了外來者,只能以保全的身份留在該地,守護著自己曾經成長的村莊。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展,昔日荒蕪的鹽鹼地和大灘地早已消失不見,而老榆樹是這個村莊消失後留下來的唯一物證。只有它還深深紮根在這片土地上,始終堅守在原地。老榆樹承載著大灘地上幾輩人的回憶,見證著大灘地鄉親們的生活百態。“它不光是一棵樹,它是大灘地的活歷史。”大灘地上的生活痕跡消失了,唯一屹立的只有老榆樹。而如今開發商為了再起一棟樓,準備挪走這顆上百年的老樹。老董為了保住老榆樹,他向自己的孫子尋求幫助。通過他的努力,老榆樹被挪的訊息擴散到了全城,在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下,老榆樹保住了。但四個月後,老董發現老榆樹枯萎了,後來他得知老榆樹是被強硫酸腐蝕而死的。老榆樹死後,老董心裡空出了一個大窟窿。老榆樹是大灘地的舊相識,它是老董的一個老前輩、故人和親友。老榆樹承載著大灘地最後的記憶,是大灘地人民生命歷程的見證和記載,那些人的成長和記憶都留在了這裡。然而,時間流逝,世事流轉,老榆樹消失了。老榆樹成為了生活記憶的媒介,展現著大灘地鄉親們的悲歡苦樂。
中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飲食不僅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基本構成,它還包含著深層意蘊。當飲食進入文本中時,它就是作者味覺記憶的體現,成為作者表達自己情思的手段。馬金蓮的小說《蒜》通過醃蒜這個飲食物象,表達了老白對往昔歲月的懷念。《蒜》中的老黑老兩口要去江蘇給女兒帶孩子,臨走之前,他們把房子租了出去。老黑老婆把自己醃的兩壇蒜,分別留給了租戶小劉和老白,讓他們等上半個月後再食用。老白沒有等到半個月,就開始忍不住了。他打開罈子後,看到老黑老婆把蒜打理得非常精細。醃蒜更是五味俱全,他非常喜歡這種味道。這是小時候的味道,是媽媽的味道。老白小時候生活在鄉村,家裡的日子貧窮,為了調劑胃口,他的母親經常給他做醃蒜吃,母親醃出來的蒜具有別樣的味道。老白從小吃著醃蒜長大成人,都沒有吃厭。可是自從母親去世後,他再也吃不到了。後來,他來到城市上學工作,漸漸地就完全忘了這個味道。老黑老婆做的醃蒜是老白曾經很熟悉的味道,他以為自己再也沒機會吃到醃蒜了,而現在這壇醃蒜讓他再次回想到了過去。老黑老婆做的醃蒜又重新喚起了他已經遺忘的味道和過往的回憶。醃蒜已不僅僅是一種食物,它承載著老白對往昔的懷念和對母親的想念。食物常與複雜的情感緊密相連,醃蒜的味道,就是人生歲月的味道,是情感的味道。

作品評價

《化骨綿掌》從不同角度展開對生活的觀察與思考,有對婚姻家庭困境的講述與感悟,有對生活中那些傾注了感情卻逐漸消逝的物事的嘆惋,有對常見社會現象的思考,充滿著貼近現代人處境的親切而濃郁的生活氣息,是一部文學質量較高的中短篇小說集。中國作家網評)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化骨綿掌》
2021年12月
長江文藝出版社
978-7-5702-2373-2

作者簡介

馬金蓮,女,回族,中國作協會員。在《人民文學》《十月》《花城》等刊物發表作品400餘萬字,大量作品被《新華文摘》《中篇小說選刊》《小說月報》《小說選刊》《作品與爭鳴》《散文選刊》《中華文學選刊》《散文•海外版》等選載,出版小說集13本,長篇小說4部,小說集《長河》英文版、長篇小說《馬蘭花開》阿文版出版,部分單篇小說被翻譯為英文、西里爾文、朝鮮文、維吾爾文、蒙古文、藏文等,曾獲得魯迅文學獎、全國“五個一”工程獎、駿馬獎、茅盾新人獎等文學獎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