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涎丸(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化涎丸,中醫方劑名。出自《楊氏家藏方》卷十七。具有化痰利竅,鎮靜安神之功效。主治諸癇,胞絡涎盛。症見痰涎壅盛,神迷少動,或口角流涎頻作,苔白滑,脈沉弦。臨床常用於失神發作而伴有自主神經症狀,如面色蒼白,流涎等,辨證屬痰涎壅盛者。

基本介紹

  • 名稱:化涎丸
  • 別名:化痰丹(《普濟方》卷三七八)
  •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七
  • 功用:化痰利竅,鎮靜安神
  • 主治:諸癇,胞絡涎盛
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運用,使用注意,文獻摘要,

組成

半夏(生薑汁浸一宿)一兩,乾薑(炮)、黃連(去須)、桂心、木香各半兩,巴豆(去皮心膜,炒令黃,研細)十枚,牛黃(別研)一分,麝香(別研)一分,硃砂(研細,水飛)一兩。

用法用量

上為細末,次入研者藥,一處拌勻,滴水為丸,如黍米大。每服三丸至五丸,乳食後溫米飲或煎荊芥湯送下。

功用

化痰利竅,鎮靜安神。

主治

諸癇,胞絡涎盛。

方義

本方為痰涎壅盛沃於胞絡之癇證而設。涎沃胞絡,神迷發癇,涎屬陰,治當溫化。方中半夏辛溫為化痰蠲飲之常用要藥,重用以突出其力;巴豆辛熱瀉痰逐飲,其力迅烈,並為主藥。乾薑、桂心辛熱溫中助陽,化飲逐邪為臣。硃砂重鎮安神,牛黃、麝香芳化開竅醒神為佐;黃連苦寒以監製諸藥溫熱之性,不使太過,為反佐。木香理氣和中醒睥;荊芥辛溫疏散,以助藥力為使。諸藥合用,能化涎逐痰,開竅鎮驚。本方配伍特點是以辛溫熱性藥為主,取其辛熱開破,助陽氣,滌痰涎,速成其功;反佐黃連以防助熱;重用硃砂鎮墜定驚,且可防辛熱煽動陽氣。

運用

診斷要點:痰涎壅盛,神迷少動,或口角流涎頻作,苔白滑,脈沉弦。
臨床常用於:失神發作而伴有自主神經症狀,如面色蒼白,流涎等,辨證屬痰涎壅盛者。

使用注意

方中硃砂、巴豆有毒,不宜過量服用,本方辛熱,不可誤投於痰熱證。

文獻摘要

方論選錄
《普濟方》:“化涎丸,治諸癇,胞絡涎盛,宜常服此藥;半夏一兩生薑汁浸一宿,乾薑炮、黃連、桂心、木香四味各半兩,牛黃一分別研,麝香一分別研,硃砂一兩研細水飛,巴豆十枚去皮心膜,炒令黃,研細;右件為末,次入研者藥,一處拌勻,滴水為丸,黍米大,每服三丸至五丸,溫米飲,或煎荊芥湯送下,乳食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