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工程手冊·第5卷(第三版)

化學工程手冊·第5卷(第三版)

《化學工程手冊·第5卷(第三版)》是2019年10月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袁渭康、王靜康、費維揚、歐陽平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化學工程手冊·第5卷(第三版)
  • 作者:袁渭康、王靜康、費維揚、歐陽平凱
  • 出版時間:2019年10月
  • 出版社化學工業出版社
  • ISBN:9787122348081
  • 類別:化學工業
  • 定價:¥358.00
  • 開本:16 開
  • 裝幀:精裝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編輯推薦,

內容簡介

作為化學工程領域標誌性的工具書,本次修訂秉承“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的編寫宗旨,分5卷共30篇全面闡述了當前化學工程學科領域的基礎理論、單元操作、反應器與反應工程以及相關交叉學科及其所體現的發展與研究新成果、新技術。在前版的基礎上,各篇在內容上均有較大幅度的更新,特別是加強了信息技術、多尺度理論、微化工技術、離子液體、新材料、催化工程、新能源等方面的介紹。本手冊立足學科基礎,著眼學術前沿,緊密關聯工程套用,全面反映了化工領域在新世紀以來的理論創新與技術套用成果。
本手冊可供化學工程、石油化工等領域的工程技術人員使用,也可供相關高等院校的師生參考。

圖書目錄

第26篇生物化工
1概述26-2
1.1生化工程概況26-2
1.1.1生化工程定義和發展26-2
1.1.2生化工程的任務和內容26-2
1.2生物生產過程的特點26-4
1.3酶的概述26-4
1.3.1酶的分類和命名26-5
1.3.2酶的組成26-7
1.3.3酶的作用機制和調節26-8
1.3.4酶的修飾與改造26-10
1.3.5重要工業用酶簡介26-11
1.4重要微生物和其他生物組織細胞26-12
1.4.1常用的工業微生物26-13
1.4.2植物組織細胞26-14
1.4.3動物細胞培養26-15
1.5微生物的培養26-16
1.5.1菌株選育26-16
1.5.2工業微生物培養基26-23
1.5.3微生物生長和生產條件26-27
1.5.4微生物代謝調節26-30
1.6生物化工的發展與展望26-32
參考文獻26-33
2生物反應計量學和動力學26-35
2.1生物反應計量學26-35
2.1.1細胞的組成和計量表達式26-35
2.1.2生物反應的計量表達式26-36
2.1.3計量係數26-36
2.1.4生物反應中的能量平衡26-37
2.2生物反應動力學概述26-38
2.3酶催化反應動力學26-39
2.3.1米氏方程26-39
2.3.2動力學參數及其求取26-40
2.3.3有抑制的酶催化反應26-44
2.4細胞反應動力學26-50
2.4.1批式培養動力學26-50
2.4.2連續培養動力學26-56
2.4.3補料批式培養動力學26-59
參考文獻26-61
3生物反應器26-63
3.1生物反應多相體系及其流動特性26-63
3.1.1反應體系中的固相生物顆粒及其特性26-63
3.1.2生物反應中的流體及其流動特性26-64
3.2生物反應器中的傳遞現象26-66
3.2.1生物反應器中的攪拌與混合26-66
3.2.2生物反應器中的氧傳遞26-68
3.2.3生物反應器中的液固傳質26-70
3.2.4生物反應器中的熱量傳遞26-72
3.3典型的生物反應器26-73
3.3.1機械攪拌罐26-74
3.3.2氣升式反應器和鼓泡式反應器26-75
3.3.3液體噴射循環反應器26-79
3.3.4流化床反應器26-79
3.3.5固定床生物反應器26-80
3.3.6動物細胞培養反應器26-80
3.3.7植物細胞培養反應器26-81
3.4生物反應器的放大26-81
3.4.1生物反應器放大方法26-82
3.4.2機械攪拌罐的放大26-82
參考文獻26-83
4細胞與酶固定化技術26-85
4.1細胞與酶固定化技術概述26-85
4.2固定化方法26-86
4.2.1吸附法26-86
4.2.2包埋法26-88
4.2.3交聯法26-89
4.2.4化學共價法26-90
4.2.5逆膠束酶反應系統26-92
4.2.6絮凝法26-93
4.2.7新型固定化方法26-94
4.3固定化技術在工業上的套用舉例26-95
4.3.1生產高果糖漿26-95
4.3.2生產L-胺基酸26-95
4.3.3在合成生物柴油中的套用26-97
4.3.4在醫學與分析化學上的套用26-98
4.4固定化反應器設計原理26-100
4.4.1固定化細胞與酶的酶活收率26-100
4.4.2反應器中的流動26-101
4.4.3基本動力學模型26-101
4.4.4設計的最佳化26-106
4.5固定化酶和細胞反應器26-107
4.5.1製備固定化生物催化劑的裝置26-107
4.5.2固定化顆粒及形狀26-108
4.5.3填充床反應器(PFR)26-109
4.5.4連續攪拌式反應器(CSTR)26-110
4.5.5膜式或管式反應器26-111
4.5.6流化床反應器(FBR)26-111
4.5.7逆膠束萃取反應器26-113
參考文獻26-113
5滅菌及安全防護技術26-115
5.1滅菌的方法26-115
5.2微生物的死亡規律26-117
5.3培養基的加熱滅菌26-119
5.3.1溫度的影響26-119
5.3.2分批滅菌26-119
5.3.3連續滅菌26-120
5.4空氣除菌26-123
5.5污染的防止26-126
5.5.1純種培養的保證26-126
5.5.2防止培養物污染環境26-128
參考文獻26-131
6生化過程檢測與控制26-132
6.1生化過程檢測26-132
6.1.1概述26-132
6.1.2生化過程參數分類26-133
6.1.3幾種主要的間接參數計算或測量方法26-133
6.2生物感測器26-136
6.2.1概述26-136
6.2.2酶感測器26-138
6.2.3微生物感測器26-139
6.2.4免疫感測器26-140
6.2.5生物感測器的換能器26-141
6.2.6生化過程培養液成分的線上檢測26-147
6.3生化過程控制26-149
6.3.1概述26-149
6.3.2常規控制26-150
6.3.3高級控制26-152
6.3.4發酵過程故障診斷和早期預警26-162
參考文獻26-168
7生物分離技術26-170
7.1概述26-170
7.1.1生物分離過程的特點26-170
7.1.2生物分離過程的一般流程及單元操作26-170
7.2細胞及其他固形物的回收和去除26-171
7.2.1發酵液的預處理26-172
7.2.2凝聚和絮凝26-172
7.2.3過濾26-173
7.2.4離心分離26-174
7.3細胞破碎26-177
7.3.1破碎分類26-177
7.3.2機械破碎26-178
7.3.3非機械破碎方法26-180
7.4生化物質的提取26-181
7.4.1沉澱法26-182
7.4.2萃取26-185
7.4.3離子交換及吸附26-189
7.4.4膜分離26-189
7.5生化物質的純化26-191
7.5.1色譜技術26-191
7.5.2電泳分離技術26-196
7.6生物產品的後加工26-205
7.6.1結晶26-205
7.6.2乾燥26-205
參考文獻26-206
8合成生物技術26-208
8.1概述26-208
8.2人工基因組的設計與合成26-209
8.2.1DNA合成技術——Building block構建26-209
8.2.2DNA組裝技術——Minichunk構建26-210
8.2.3染色體替換技術——酵母染色體替換26-211
8.3天然產物的異源合成26-212
8.3.1天然產物及生產現狀26-212
8.3.2合成生物技術對天然產物合成帶來的發展機遇26-213
8.4酶和蛋白質工程26-215
8.4.1蛋白質設計與酶的最佳化26-215
8.4.2酶定向進化26-216
8.4.3理性設計26-217
8.4.4多酶催化組裝26-218
參考文獻26-218
9典型的生化過程26-220
9.1生化過程的分類26-220
9.2有機溶劑類產品生產過程26-220
9.2.1乙醇26-220
9.2.2丙酮、丁醇26-225
9.3有機酸類產品生產過程26-226
9.3.1檸檬酸26-226
9.3.2葡萄糖酸26-228
9.4胺基酸類產品生產過程26-232
9.4.1谷氨酸26-232
9.4.2賴氨酸26-237
9.5抗生素類產品生產過程26-239
9.5.1青黴素26-239
9.5.2紅黴素26-240
9.5.3頭孢菌素26-242
9.6酶製劑類產品生產過程26-243
9.6.1澱粉酶和糖化酶26-243
9.6.2葡萄糖異構酶26-245
9.6.3纖維素酶26-246
9.6.4脂肪酶26-248
9.6.5蛋白酶26-249
9.6.6植酸酶26-250
9.7維生素類產品生產過程26-251
9.7.1維生素B226-251
9.7.2維生素B1226-254
9.8蛋白質、多肽類藥物等醫藥產品的生產過程26-256
9.8.1典型的多肽藥物:胰島素26-256
9.8.2典型的蛋白質藥物:干擾素26-256
9.9生物燃氣產品生產過程26-258
參考文獻26-260
符號說明26-261
第27篇過程系統工程
1概論27-2
1.1過程系統工程的領域27-2
1.2過程系統工程的基本概念27-3
1.2.1系統,環境27-3
1.2.2過程系統27-3
1.2.3過程系統分析27-3
1.2.4過程系統綜合27-4
1.2.5過程系統最佳化27-4
1.2.6過程系統設計27-5
1.3過程系統工程的研究方法與手段27-5
1.3.1圖示法27-5
1.3.2數學模型法27-5
1.3.3數學模型的類型與建立27-5
1.4過程系統結構的表示27-6
1.4.1圖形表示27-6
1.4.2矩陣表示27-6
參考文獻27-9
2過程系統的穩態模擬27-10
2.1過程系統穩態模擬的基本知識27-10
2.1.1過程系統的數學模型27-10
2.1.2過程系統模擬的基本任務27-11
2.1.3過程系統穩態模擬的基本方法27-12
2.1.4流程模擬軟體27-12
2.2過程單元與過程系統的自由度分析27-14
2.2.1自由度概念27-14
2.2.2過程單元的自由度分析27-15
2.2.3過程系統的自由度分析27-20
2.3過程系統模擬的序貫模組法27-21
2.3.1序貫模組法的基本問題27-22
2.3.2不相關子系統的分隔27-23
2.3.3不可分隔子系統的斷裂27-29
2.3.4斷裂流股變數的收斂27-34
2.3.5套用實例27-36
2.4過程系統模擬的聯立方程法27-47
2.4.1聯立方程法的基本思想和特點27-47
2.4.2稀疏線性方程組的解法27-50
2.5過程系統模擬的聯立模組法27-56
2.5.1基本策略和特點27-56
2.5.2簡化模型建立中問題的描述方式27-57
2.5.3單元簡化模型的形式27-59
參考文獻27-60
3過程系統綜合27-62
3.1過程系統綜合研究的主要領域27-62
3.2過程系統綜合的基本方法27-63
3.3換熱網路的綜合27-64
3.3.1換熱網路綜合的目標27-65
3.3.2換熱網路綜合的方法27-67
3.4多組分分離序列的綜合27-83
3.4.1分離序列綜合問題27-83
3.4.2分離過程的能耗27-86
3.4.3直觀推斷規則27-87
3.4.4有序直觀推斷法27-88
3.4.5模糊直觀推斷法27-90
3.5公用工程系統的綜合27-93
3.5.1各級蒸汽需求量的確定27-93
3.5.2公用工程系統的綜合27-95
3.6過程系統能量集成27-98
3.6.1整個過程系統的設計27-98
3.6.2反應器和分離設備設計中的相互關係27-99
3.6.3分離過程與系統的熱集成27-100
3.6.4公用工程與過程系統的能量集成27-106
3.7水網路集成27-109
3.7.1水網路集成的目標27-111
3.7.2水網路集成的方法27-112
3.8氫網路集成27-122
3.8.1氫網路集成的目標27-122
3.8.2氫網路集成的方法27-123
參考文獻27-130
本篇一般參考文獻27-132
符號說明27-133
第28篇過程控制
1控制工程基礎28-2
引言28-2
1.1自動控制系統概述28-2
1.1.1自動控制系統的類型及組成28-3
1.1.2閉環控制系統的過渡過程及控制指標28-6
1.2控制系統的描述方法28-8
1.2.1微分方程28-8
1.2.2傳遞函式28-11
1.2.3狀態空間模型28-18
1.2.4脈衝傳遞函式28-22
1.3線性連續控制系統28-22
1.3.1時間特性和頻率特性28-23
1.3.2穩定性和穩定裕量28-26
1.4線性離散控制系統28-28
1.4.1採樣器及保持器28-29
1.4.2z變換及脈衝傳遞函式28-30
1.4.3線性離散控制系統的分析方法28-33
1.5化工過程動態數學模型28-34
1.5.1動態數學模型的作用28-34
1.5.2機理模型的建立28-35
1.5.3系統辨識和參數估計28-37
1.5.4自由度分析28-38
1.6最優控制系統28-39
1.6.1靜態最優控制28-40
1.6.2動態最優控制28-41
參考文獻28-41
2過程檢測儀表28-43
引言28-43
2.1過程檢測儀表主要性能指標和測量誤差28-43
2.1.1儀表主要性能指標28-43
2.1.2測量誤差28-44
2.2壓力測量儀表28-45
2.2.1壓力表28-46
2.2.2彈性式壓力表28-46
2.2.3液柱式壓力計28-47
2.2.4負荷式壓力計28-47
2.2.5壓力感測器28-47
2.2.6壓力開關28-48
2.2.7壓力測量儀表的選用28-48
2.3物位測量儀表28-49
2.3.1浮力式液位計28-49
2.3.2差壓式液位計28-49
2.3.3電容式液位計28-51
2.3.4雷達物位計28-52
2.3.5超音波物位計28-53
2.3.6放射性物位計28-53
2.3.7伺服液位計28-54
2.3.8磁致伸縮液位計28-55
2.3.9物位開關28-55
2.3.10物位測量儀表的選用28-56
2.4流量測量儀表28-57
2.4.1體積流量計28-57
2.4.2質量流量計28-62
2.4.3流量計的選用28-64
2.5溫度測量儀表28-66
2.5.1玻璃液體溫度計28-66
2.5.2雙金屬膨脹式溫度計和壓力式溫度計28-66
2.5.3熱電阻28-67
2.5.4熱電偶28-68
2.5.5非接觸式溫度計28-69
2.5.6溫度測量儀表的選用28-70
2.6過程分析儀表28-70
2.6.1熱導式氣體分析器28-71
2.6.2磁導式氧氣分析器28-71
2.6.3紅外線分析器28-72
2.6.4工業用氣相色譜儀28-72
2.6.5電化學式分析器28-74
2.6.6電導式分析器28-76
2.6.7熱化學式分析器28-76
2.6.8光電比色分析器28-76
2.6.9工業黏度計28-77
2.6.10軸位移和軸振動測定儀28-77
2.7變送器28-78
2.7.1變送器量程遷移和零點遷移28-78
2.7.2壓力(差壓)變送器28-80
2.7.3溫度變送器28-82
2.7.4智慧型式變送器28-83
2.8顯示儀表28-85
2.8.1模擬式顯示儀表28-85
2.8.2數字式顯示儀表28-85
參考文獻28-87
3過程控制裝置28-89
引言28-89
3.1控制器28-90
3.1.1模擬式控制器28-90
3.1.2離散PID算法28-92
3.1.3PID算式改進形式28-93
3.1.4採用離散PID算法與連續PID算法的性能比較28-93
3.1.5數字式控制器28-94
3.2可程式序控制器(PLC)28-97
3.2.1PLC的基本結構組成28-98
3.2.2PLC的套用注意事項28-98
3.2.3PLC主要產品介紹28-100
3.3集散控制系統(DCS)28-102
3.3.1DCS發展經歷28-102
3.3.2DCS的硬體結構組成28-104
3.3.3DCS的軟體28-110
3.3.4DCS主要產品介紹28-112
3.4現場匯流排控制系統(FCS)28-113
3.4.1FCS的基本結構組成28-114
3.4.2典型的現場匯流排28-115
3.5緊急停車系統(ESD)28-119
3.5.1ESD的類型28-120
3.5.2ESD的常用指標28-120
3.5.3ESD的可靠性設計原則28-122
3.5.4工藝聯鎖和順序控制與緊急停車聯鎖28-124
3.6安全儀表系統(SIS)28-124
3.6.1SIS的基本結構組成28-124
3.6.2SIS的功能28-124
3.6.3安全儀表系統設計的基本原則28-125
參考文獻28-125
4過程控制28-127
引言28-127
4.1簡單控制系統28-127
4.1.1被控變數的選擇28-128
4.1.2操縱變數的選擇28-128
4.1.3控制規律的選擇28-128
4.1.4控制閥的選擇28-129
4.1.5控制器參數的工程整定28-132
4.2串級控制系統28-134
4.2.1串級控制系統的結構及方框圖28-134
4.2.2串級控制系統的特點28-135
4.2.3串級控制系統的設計28-135
4.3均勻控制系統28-136
4.3.1簡單均勻控制系統28-136
4.3.2串級均勻控制系統28-137
4.4比值控制系統28-137
4.4.1單閉環比值控制系統28-138
4.4.2雙閉環比值控制系統28-138
4.4.3變比值(串級比值)控制系統28-138
4.5前饋控制系統28-140
4.5.1前饋控制系統原理28-140
4.5.2前饋控制系統的幾種形式28-141
4.6分程控制系統28-142
4.6.1不同工況需要不同的控制手段28-142
4.6.2擴大調節閥的可調範圍28-144
4.7選擇性控制系統28-144
4.7.1超馳控制系統28-144
4.7.2其他類型的選擇性控制系統28-146
4.8雙重控制系統28-147
4.9純滯後補償系統28-148
4.10解耦控制系統28-151
4.10.1系統的關聯分析(相對增益)28-151
4.10.2解耦控制28-152
4.10.3解耦設計中的有關問題28-153
參考文獻28-154
5先進控制技術28-155
引言28-155
5.1軟測量28-155
5.1.1軟測量技術簡介28-155
5.1.2輔助變數選擇28-156
5.1.3數據選擇與處理28-157
5.1.4軟測量建模方法28-157
5.1.5軟測量最佳化方法28-162
5.2差拍控制28-163
5.2.1差拍控制簡介28-163
5.2.2達林算法28-164
5.2.3V.E.控制算法28-164
5.3推斷控制28-165
5.3.1推斷控制簡介28-165
5.3.2狹義推斷控制28-165
5.3.3廣義推斷控制28-166
5.4預測控制28-167
5.4.1模型預測控制簡介28-167
5.4.2預測函式控制28-169
5.4.3脈衝回響控制28-169
5.4.4動態矩陣控制(DMC)28-170
5.4.5廣義預測控制(GPC)28-170
5.4.6多變數預測控制28-171
5.4.7連續重整裝置預測控制實例28-171
5.5自適應與自校正控制28-174
5.5.1自適應控制簡介28-174
5.5.2自整定調節器28-174
5.5.3模型參考型自適應控制系統28-176
5.5.4自校正控制系統28-176
5.5.5魯棒自適應控制28-177
5.6模糊控制28-177
5.6.1模糊控制簡介28-177
5.6.2模糊控制的數學基礎28-178
5.6.3模糊控制器的基本結構28-179
5.6.4模糊控制器設計分析28-181
5.7神經網路控制28-183
5.7.1神經網路控制簡介28-183
5.7.2典型神經網路28-184
5.7.3神經網路控制28-185
5.7.4神經網路控制套用實例28-186
5.8專家控制系統28-188
5.8.1專家控制簡介28-188
5.8.2專家控制系統的特點28-189
5.8.3專家控制系統的組織結構28-189
5.8.4常見的專家控制系統28-190
5.8.5專家控制系統套用實例28-191
參考文獻28-192
6化學工程單元操作控制策略28-194
引言28-194
6.1流體輸送設備的控制28-194
6.1.1離心泵的控制28-195
6.1.2往復泵與位移式旋轉泵的控制方案28-196
6.1.3離心式壓縮機的控制28-197
6.1.4離心式壓縮機的防喘振控制28-197
6.2傳熱設備的控制方案28-200
6.2.1一般傳熱設備的控制28-200
6.2.2管式加熱爐的控制28-202
6.2.3鍋爐設備的控制28-204
6.2.4蒸汽過熱系統的控制28-209
6.3精餾塔的控制28-210
6.3.1精餾塔的基本控制方案28-211
6.3.2採用計算指標的控制28-215
6.3.3精餾塔的節能控制方案28-219
6.4化學反應器的控制28-221
6.4.1取反應產品成分或反應轉化率作為被控變數28-222
6.4.2取反應過程的工藝狀態變數作為被控變數28-223
6.4.3穩定外圍的控制方案28-226
6.4.4開環不穩定反應器的控制28-226
6.5套用案例——原油蒸餾裝置(CDU)的控制28-228
6.5.1常壓爐和減壓爐的綜合控制28-228
6.5.2產品質量指標的軟測量28-228
6.5.3初餾塔和常壓塔的先進控制器28-229
6.5.4減壓塔的先進控制器28-231
參考文獻28-232
7化工生產過程操作最佳化28-233
引言28-233
7.1操作最佳化的數學模型28-233
7.1.1目標函式28-233
7.1.2過程最最佳化模型28-234
7.1.3約束28-236
7.2最最佳化方法28-236
7.2.1線性規劃法28-236
7.2.2非線性規劃法28-236
7.2.3智慧型最佳化算法28-236
7.2.4混合整數規劃28-237
7.2.5動態最佳化方法28-237
7.3化工過程操作最佳化典型套用案例28-238
7.3.1乙烯裝置裂解深度最佳化控制28-238
7.3.2聚乙烯分子量分布最佳化28-241
7.3.3複雜反應過程控制最佳化28-243
7.3.4精餾塔的最佳化28-244
參考文獻28-247
8煉化過程的計畫最佳化與調度28-248
引言28-248
8.1化工過程的生產計畫最佳化28-248
8.2煉化過程的生產調度28-253
8.3化工過程的計畫最佳化與調度套用案例28-258
參考文獻28-260
9企業綜合自動化系統28-262
引言28-262
9.1綜合自動化與MES系統簡介28-262
9.2MES的技術標準與規範28-263
9.3MES項目研發和實施策略28-264
9.3.1需求分析28-264
9.3.2功能確定28-267
9.3.3實施原則與方法28-268
9.4MES產品介紹28-268
9.4.1Honeywell解決方案28-269
9.4.2Proficy解決方案28-269
9.4.3HOLLIAS-MES解決方案28-269
9.4.4浙江中控MES-Suite化工行業MES解決方案28-270
9.5MES在石化過程中的套用案例28-271
參考文獻28-273
符號說明28-274
第29篇污染治理
1廢氣污染控制29-2
1.1概述29-2
1.1.1廢氣污染控制的目的和任務29-2
1.1.2廢氣污染控制技術進展29-2
1.2大氣污染控制標準和規範29-3
1.2.1大氣環境質量標準29-4
1.2.2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29-5
1.2.3相關檢測規範29-7
1.2.4廢氣治理技術規範29-8
1.3顆粒物的控制29-9
1.3.1概述29-9
1.3.2機械除塵器29-10
1.3.3濕式除塵器29-15
1.3.4過濾式除塵器29-19
1.3.5電除塵器29-22
1.3.6除塵器的選用及發展趨勢29-24
1.4氣態污染物的控制29-24
1.4.1概述29-24
1.4.2吸收法29-25
1.4.3吸附法29-31
1.4.4燃燒法29-34
1.4.5生物法29-38
1.4.6光催化法29-40
1.4.7低溫電漿法29-40
1.4.8泄漏檢測與修復29-40
1.4.9其他新技術29-41
1.4.10不同VOCs控制技術適用性匯總29-42
1.5廢氣收集系統29-43
1.5.1集氣罩設計29-44
1.5.2管線系統設計29-52
參考文獻29-58
2廢水處理29-59
2.1廢水處理概述29-59
2.1.1化工廢水的來源、特徵及分類29-59
2.1.2化工廢水中的主要污染物種類及其危害29-60
2.1.3化工廢水排放標準、規範29-62
2.1.4化工廢水處理方法的分類29-62
2.1.5化工廢水處理工藝的選擇及原則29-62
2.2預處理29-63
2.2.1概述29-63
2.2.2物理分離29-63
2.2.3物理化學處理29-75
2.2.4化學處理技術29-92
2.3廢水生物處理技術29-112
2.3.1生物處理技術基礎29-112
2.3.2生物脫氮除磷原理29-115
2.3.3活性污泥法29-116
2.3.4改良活性污泥法29-120
2.3.5生物膜法29-123
2.3.6厭氧生物處理29-128
2.4污泥處理處置29-137
2.4.1污泥的性質29-137
2.4.2污泥濃縮29-139
2.4.3污泥的消化技術29-140
2.4.4污泥的乾化技術29-143
2.4.5污泥的焚燒技術以及最終處置技術29-145
2.5廢水處理技術集成及資源化29-146
2.5.1概述29-146
2.5.2廢水處理技術集成29-147
2.5.3廢水資源化技術29-148
參考文獻29-150
3固廢處理與處置29-152
3.1概述29-152
3.2工業固廢的來源和特性29-153
3.2.1工業固廢的分類和來源29-153
3.2.2工業固廢的特性29-158
3.2.3危險廢物29-160
3.3工業固廢的收集、貯存與運輸29-162
3.3.1收集與貯存29-162
3.3.2運輸29-165
3.4工業固廢的處理29-166
3.4.1處理技術簡介29-166
3.4.2預處理29-166
3.4.3好氧堆肥29-168
3.4.4厭氧發酵29-169
3.4.5焚燒29-172
3.4.6熱解29-180
3.4.7危險廢物的固化與穩定化29-180
3.5工業固廢的資源化29-183
3.6工業固廢的處置29-184
3.6.1土地填埋29-185
3.6.2危險廢物的安全填埋29-185
參考文獻29-193
第30篇過程安全
1緒論30-2
1.1安全計畫30-3
1.2事故和損失統計30-4
1.3可接受風險30-9
1.4公眾感知30-9
1.5事故過程特徵30-9
1.6事故案例30-12
參考文獻30-15
2化工過程安全理論基礎30-17
2.1火災和爆炸30-17
2.1.1火三角30-17
2.1.2基本概念30-18
2.1.3燃燒特性30-19
2.1.4極限氧濃度30-24
2.1.5可燃性圖表30-25
2.1.6點火源30-27
2.1.7點火能30-27
2.1.8氣溶膠和薄霧30-28
2.1.9爆炸30-28
2.1.10蒸氣雲爆炸30-36
2.1.11沸騰液體擴展蒸氣爆炸30-37
2.1.12粉塵爆炸30-38
2.1.13靜電30-45
2.2毒性30-56
2.2.1毒性的評價指標30-56
2.2.2毒物危險控制30-56
2.3其他危險性30-57
2.3.1真空危害30-57
2.3.2惰性物質的危險性30-58
參考文獻30-60
3危險化學品和化學反應危險性30-61
3.1物質化學結構與活性危險性30-61
3.1.1爆炸性化合物特有官能團30-61
3.1.2易形成過氧化物的化學結構30-63
3.1.3混合危險物質30-64
3.1.4容易發生事故的化學反應 30-65
3.1.5與危險化學反應有關的操作30-66
3.2物質危險性評價程式30-68
3.3基於化學結構的燃爆特性定量預測30-69
3.3.1閃點預測30-70
3.3.2自燃點預測30-71
3.3.3爆炸極限預測30-72
3.3.4燃燒熱預測30-73
3.3.5撞擊感度預測30-73
3.4化工工藝過程危險性30-74
3.4.1全生命周期30-74
3.4.2控制預期反應的工藝過程設計30-75
3.4.3抑制不可控反應系統的設計30-78
3.4.4反應危險性評估和過程危險性分析30-78
3.4.5反應數據的來源30-79
參考文獻30-79
4化工過程安全分析30-81
4.1常見的泄漏源30-81
4.2液體泄漏30-82
4.2.1液體通過小孔泄漏30-82
4.2.2儲罐中液體通過小孔泄漏30-84
4.2.3液體通過管道泄漏30-86
4.3氣體泄漏30-90
4.3.1氣體通過小孔泄漏30-90
4.3.2氣體通過小孔泄放30-91
4.3.3氣體通過管道泄漏30-91
4.4擴展的泄漏模型30-98
4.4.1小孔泄漏的一般求解方法30-98
4.4.2過冷液體泄漏30-100
4.4.3小孔泄漏的數值解求解方法30-101
4.4.4可壓縮流體的泄漏模型30-101
4.4.5小孔和水平管道流的均相平衡模型30-102
4.4.6斜管泄漏的均相平衡模型30-103
4.4.7均相平衡模型的非均相擴展30-105
4.5大氣擴散及影響因素30-105
4.5.1污染源30-106
4.5.2大氣和地形參數30-106
4.5.3大氣與污染物之間的相互作用30-107
4.6大氣擴散模型30-108
4.6.1術語30-109
4.6.2Pasquill-Gifford擴散模型30-109
4.6.3重氣擴散模型(Britter-McQuaid)30-110
4.7容器爆炸損傷估計30-114
4.7.1必要假設30-114
4.7.2爆炸特性30-114
4.7.3碎片的形成30-115
4.7.4碎片初始速度30-115
4.7.5裝有活性氣體混合物的容器爆炸 30-115
4.7.6裝有惰性高壓液體的容器爆炸30-116
4.7.7碎片的移動距離30-116
4.7.8碎片的打擊速度30-116
4.7.9衝擊波的回響30-116
參考文獻30-117
5安全裝置30-118
5.1泄壓系統30-118
5.1.1泄壓系統術語30-118
5.1.2泄放場景30-118
5.1.3泄壓裝置30-120
5.1.4泄壓系統計算30-121
5.2緊急泄放裝置的泄放物收集和處理30-127
5.2.1設備的類型30-127
5.2.2設備選擇準則和指南30-133
5.3阻火安全裝置30-135
5.3.1阻火器30-135
5.3.2安全液封30-136
5.3.3單向閥30-137
5.3.4阻火閘門30-137
參考文獻30-138
6危險源辨識及風險評價30-139
6.1危險源辨識30-139
6.1.1過程危險檢查表30-140
6.1.2危險調查30-144
6.1.3危險和可操作性(HAZOP)研究30-148
6.1.4其他方法30-151
6.2風險評價30-151
6.2.1回顧機率理論30-152
6.2.2事件樹30-158
6.2.3事故樹30-160
6.2.4QRA和LOPA30-166
參考文獻30-171
7本質安全30-173
7.1本質安全與全過程生命周期30-173
7.1.1本質安全30-173
7.1.2全過程生命周期考慮本質安全30-174
7.2本質安全設計原理30-174
7.2.1本質安全層次30-174
7.2.2本質安全設計流程30-176
7.3本質安全評價方法30-176
7.3.1Dow火災爆炸指標法和蒙德指標法30-176
7.3.2本質安全原型指標30-179
7.3.3本質安全指標法30-179
7.3.4基於模糊理論的本質安全指標法30-181
7.3.5綜合本質安全指標法30-181
7.3.6其他本質安全指標評價方法30-182
7.3.7本質安全指標評價方法的比較30-182
參考文獻30-183
本卷索引本卷索引1
全書索引全書索引1

編輯推薦

《化學工程手冊》(第三版)是化學工程領域標誌性工具書。
其圍繞化工單元操作與化學反應工程兩個核心知識體系介紹基本理論和相關技術,並將現階段化學工程新理論和科研成果擴充至第二版原有知識框架結構中。與前兩版相比,本項目的超越和提升體現在:
其一,以全新視角將信息化/工業化深度融合的發展思路貫穿全手冊,闡明了21世紀化工行業發展的思路和路徑;
其二,為滿足行業發展和創新需要,全方位地展示了20年來我國化學工程學科在基礎研究和套用基礎方面的顯著成績和重要進展;
其三, 加強了工程實用性,凸顯了化學工程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發展的大趨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