匍根駱駝蓬

匍根駱駝蓬,在我國分布於內蒙古中部和西部,陝西、寧夏、甘肅。在國外,蒙古,原蘇聯也有。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匍根駱駝蓬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蒺藜科
  • :匍根駱駝蓬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10—25cm,全株密被短硬毛。莖直立或開展,由基部多分枝,葉近肉質,二或三回羽狀全裂,小裂片條形,先端漸尖,托葉披針形。花較大,單生於分枝頂端或葉腋,萼片5,披針形,各具5—7條狀裂片,花瓣5,白色或淡黃色,雄蕊15,花絲基部加寬,子房3室。蒴果近球形,成熟時黃褐色,3瓣裂。種子黑褐色,紡錘形,表面具小疣狀突起(圖149——1)

生長環境

匍根駱駝蓬的物候期,在寧夏銀川地區為:4月上、中旬返青,5月上旬現蕾,5月中旬始花,5月下旬盛花,花期可延至6月下旬,7月下旬果熟並脫落;8月下旬植株變黃色或桔紅色,10月下旬進入枯黃期。經實際測定,匍根駱駝蓬的生長發育速度見表149—1,圖149—2。實測單株鮮重為13g,莖葉比0.8:1。匍根駱駝蓬的根櫱很強大,一般情況下水平根直徑約0.5cm,分布在土表以下5—30cm處,水平根很能耐旱,即使裸露於空氣中,也能正常地生長發育。垂直根入土深度在30—160cm之間,依土質和生境乾燥程度而不同。據實測生長在內蒙古伊克昭盟鄂托克旗沙質溶鈣土上的株高與根深之比為20:160(cm),而生長在內蒙古烏蘭察布盟達茂旗溶鈣土上的為5:60(cm)。水平根上有分布不勻的纖細支根以及長短不等的各種根系。每一分櫱枝具一條帶分枝的垂直根。垂直根入土較深,可保證在乾旱的生境條件下,吸收到土壤深層足夠的水分和無機鹽類。
另據報導,匍根駱駝蓬在內蒙古西部年降水量少於250mm,地下水埋深超過10m的低位平地鹼化棕鈣土上,能很好地利用荒漠草原不穩定的土壤毛管水,具有解決乾旱生境下生活中水分、營養矛盾的特殊能力,這也是它能耐旱的一個重要生理功能。匍根駱駝蓬是耐鹽鹼的強旱生植物,主要分布於荒漠草原至荒漠地帶。多生長在輕度或中度鹽漬化的沙質或沙礫質的山前洪積平原,丘間低地或沙漠湖盆邊緣地帶的固定、半固定沙地上。例如在內蒙古西部的庫布齊,烏蘭布和、騰格里,巴丹吉林沙漠湖盆外圍的鹽化沙丘,沙地,以及阿拉善高原中,東部乾河道兩岸,鄂爾多斯桌子山西麓洪積扇與寧夏中北部黃河階地上廣泛分布的唐古特白刺(Nitrariatangutorum)荒漠中,普遍地有匍根駱駝蓬生長。在從烏蘭察布高原至鄂爾多斯高原,並延伸至阿拉善南部,寧夏中北部的川青錦雞兒(Caraganatibetica)荒漠中,匍根駱駝蓬也是經常出現的伴生種。匍根駱駝蓬有時也生長在稀疏的瑣瑣(Haloxylonammodendron)林中。在內蒙古的戈壁針茅(Stipagobica)一紅砂荒漠草原、寧夏的短花針茅(Stipabreviflora)荒漠草原和帶有貓頭刺(Oxytropisaciphylla)的荒漠草原中,都有匍根駱駝蓬的分布。在內蒙古、寧夏半荒漠地帶,匍根駱駝蓬又是以老瓜頭(Cynanchumkoniarorii)、甘草(Glycyrrhizauralensis)、大苞鳶尾(Irisbungei)、沙米(Agriophyllumsquarrosum)等組成的各種沙生植被中的常見伴生種。此一地帶,由於過度放牧和嚴重風蝕的結果,地帶性植被在退化演替的進程中,形成了以匍根駱駝蓬為建群種的荒漠草原。群落內的主要伴生植物有紅砂,貓頭刺、川青錦雞兒、細弱隱子草(Cleistogenesglacilis)、短花針茅、灌木亞菊(Ajaniaruticulosa)等。植物生長稀疏,群落覆蓋度10—30%,匍根駱駝蓬分蓋度約為8—10%,地上部鮮草產量約為450—900kg/ha。除去在天然草場上的廣泛分布以外,匍根駱駝蓬還習生於村落、牧民定居點、老的畜圈、飲水點附近和家畜往返經過的牧道兩旁。它在草地上數量的不斷增多,甚至趨向於占據優勢,可證明草場受到了長期過度放牧與踐踏。因此,匍根駱駝蓬是草場退化演替的指示植物。

主要價值

低等飼用植物。青鮮狀態,只在幼嫩時山、綿羊少吃,其他家畜都不採食。冬春季乾燥狀態下駱駝、山、綿羊吃,馬也採食。匍根駱駝蓬的化學成分和能值含量見表149。匍根駱駝蓬是一種藥用植物,全草與種子均可入藥,全株能祛濕解毒、活血止痛,止咳,可治療關節炎,氣管炎等,種子能祛風濕,強筋骨,主治癱瘓、筋骨酸痛等。此外,種子還可榨油。匍根駱駝蓬靠它強烈生長的根櫱,能起到良好的固沙作用,在沙地和有浮沙的沙化土地上,能防止風蝕和起沙。匍根駱駝蓬的花序逐漸開放,花期長達2個月左右,泌蜜少而產花粉很多,是蜜源植物之一,有利於蜂群的繁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