匍匐栒子

匍匐栒子

匍匐栒子(學名:Cotoneaster adpressus Bois)是薔薇科,栒子屬落葉匍匐灌木,莖不規則分枝,平鋪地上;葉片寬卵形或倒卵形,稀橢圓形,上面無毛,下面具稀疏短柔毛或無毛;葉柄無毛;托葉鑽形,花幾無梗,萼筒鐘狀,萼片卵狀三角形,花瓣直立,倒卵形,粉紅色;果實近球形,鮮紅色,無毛,5-6月開花,8-9月結果。

分布於中國陝西、甘肅、青海、湖北、四川、貴州、雲南、西藏。印度、緬甸、尼泊爾均有分布。生於山坡雜木林邊及岩石山坡。

匍匐栒子因其植株生長呈匍匐狀,枝葉茂盛、果實鮮艷,加以修剪造型也可作為良好的盆景材料。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近種區別,生長環境,分布範圍,栽培繁殖,栽培技術,病蟲防治,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匍匐栒子是落葉匍匐灌木,莖不規則分枝,平鋪地上;小枝細瘦,圓柱形,幼嫩時具糙伏毛,逐漸脫落,紅褐色至暗灰色。葉片寬卵形或倒卵形,稀橢圓形,長5-15毫米,寬4-10毫米,先端圓鈍或稍急尖,基部楔形,邊緣全緣而呈波狀,上面無毛,下面具稀疏短柔毛或無毛;葉柄長1-2毫米,無毛;托葉鑽形,成長時脫落。
匍匐栒子匍匐栒子
花1-2朵,幾無梗,直徑7-8毫米;萼筒鐘狀,外具稀疏短柔毛,內面無毛;萼片卵狀三角形,先端急尖,外面有稀疏短柔毛,內面常無毛;花瓣直立,倒卵形,長約4.5毫米,寬幾與長相等,先端微凹或圓鈍,粉紅色;雄蕊約10-15,短於花瓣;花柱2,離生,比雄蕊短;子房頂部有短柔毛。果實近球形,直徑6-7毫米,鮮紅色,無毛,通常有2小核,稀3小核。花期5-6月,果期8-9月。

近種區別

匍匐栒子與平枝栒子C.horizontalisDcne.)的主要異點,在於後者莖水平展開,呈規則地二列分枝,葉片近圓形或寬橢圓形,稀倒卵形,邊緣不呈波狀,果實直徑4-6毫米,有3小核。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1900-4000米的山坡雜木林邊及岩石山坡。匍匐栒子自然生態環境表現為喜光性,又表現稍耐陰性,特別是能耐乾旱瘠薄,耐寒性較強,耐濕澇性差。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陝西、甘肅、青海、湖北、四川、貴州、雲南、西藏。印度、緬甸尼泊爾均有分布。

栽培繁殖

種子採集與儲藏:匍匐栒子採集時間一般在每年10月果實成熟時,選擇優良母樹進行手工採集,收集果實後除去雜質,將種子浸泡36h,然後撈出平攤於地面,將果肉踩爛,用清水衝去果肉,撈取種子,風乾後裝袋備用,如為秋播,採好的新鮮果實可直接播種。
種子處理:用0.5%-1%硫酸銅溶液浸種4-6小時,除去浮在水面上的雜質,撈出後密封30分鐘,用清水沖洗後陰乾後,即可播種。春播需在播種前15天對種子進行層積催芽處理,用乾淨濕潤細沙均勻拌種,細沙含水量以能握成團且不滴水為宜。拌勻後將種子堆放於溫室內,厚度不超過5厘米,每天必須翻堆2-3次,並適量補水以保持細沙濕潤,種子露白後即可播種。
播種方法:匍匐栒子適宜秋播,省時省工,第2年春天出苗整齊,苗壯,播種時間在10月上旬。春播則利用頭年儲藏並經過催芽處理的種子,待土壤解凍,地溫穩定在10-12℃時播種。大田育苗一般用條播,條距為20厘米。將種子均勻播在苗床上,播種量為50千克/667平方米。播種後覆蓋1-2厘米經多菌靈消毒的河沙、森林土混合土,再蓋上1層樹枝,以保溫保濕,防止太陽直射和暴雨衝擊。

栽培技術

水分管理:秋播大田育苗播種後,進行1次冬灌,翌年春天再灌1次。春播因春季雨水稍多,原則上不灌水。當幼苗出土30%以上時,即可選擇在陰天或傍晚揭去覆蓋的樹枝,灌水時要使苗床濕透。
除草:應選在雨後或陰天,拔草應小心,不能鬆動幼苗。除草後要及時澆水。使被鬆動的苗木根部土壤緊實,以免影響苗木生長,減少死亡。
追肥:追肥應在種子萌生1-2個真葉時,於陰天或傍晚進根外施肥。用0.2%-0.5%複合肥及尿素混合水或1%腐熟餅肥澆施1次。在秋冬季苗木生長後期,應停止一切促進苗木生長的措施(包括灌水、施肥、鬆土),做好越冬防寒準備工作。
間苗:當苗莖達到20厘米左右時,可進行間苗,每米長留苗約20株,產苗量可達約2萬株/667平方米。

病蟲防治

常見病害是立枯病
預防方法:是及時排水,藥物防治用波爾多液1%藥液或70%敵克松可濕性粉劑0.2%藥液,噴施2-3次。常見蟲害主要有地下害蟲地老虎、金龜子等。用樂果或氯箐菊酯加水稀釋,澆注苗木根際防治地下害蟲。

主要價值

匍匐栒子可在石灰質土壤中生長,為高山水土保持護坡樹種,因其植株生長呈匍匐狀,且枝葉茂盛、果實繁多而且鮮艷,在園藝中有廣闊的套用前景,加以修剪造型也可作為良好的盆景材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