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陽都勻魚是盔甲魚亞綱多鰓魚目都勻魚科都勻魚屬的一個種,是生活在早泥盆世的一類體型較大的盔甲魚,其內角外角全部消失,鰓囊數目眾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包陽都勻魚
- 拉丁學名:Duyunolepis paoyangensis
- 分類位置:動物界-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甲冑魚綱-盔甲魚亞-多鰓魚目-都勻魚科-都勻魚屬
- 產地:貴州省都勻市河陽鄉包陽村梘槽寨
- 時代:早泥盆世埃姆斯期,距今約4.07億年
- 地層:丹林組
- 命名者與命名時代:潘江,王士濤,1978年;因屬名 Duyunaspis 與三葉蟲異物同名, 於 1982 年易名為 Duyunolepis,而科名也相應的易名為Duyunolepidae 。
命名由來,化石的發現,形態特徵,系統分類,科學意義,
命名由來
包陽都勻魚(Duyunolepis paoyangensis)屬名“都勻”取自貴州省都勻市,種名“包陽”取自都勻市河陽鄉包陽村包陽村,均依照化石產地命名。
化石的發現
1978年,潘江和王士濤於貴州省都勻市河陽鄉包陽村梘槽寨丹林組發現包陽都勻魚化石,該屬種腦顱中樞神經系統和頭部血管所占據的空腔被次生鐵礦所填充,在軟骨的腦顱消失之後,保存了非常精美的顱內模,是研究盔甲魚類腦顱解剖學的非常重要的材料。
都勻魚定義為角和內角均缺失的多鰓魚類。該科系潘江和王士濤(1978)依包陽都勻魚建立,該科建立之初並為之建立都勻魚目 Duyunaspidida(潘江、王士濤,1978)。Janvier (1996)、 朱敏和蓋志琨(2006) 在盔甲魚亞綱系統發育分析中將都勻魚科納入多鰓魚目,作為該目中一個內角丟失的特化類群,而摒棄都勻魚目。
都勻魚所在的丹林組與其上覆舒家坪組為連續沉積,與下伏地層中、上志留統——翁項群呈假整合接觸,厚達280米。上部為淺棕色砂岩、礫岩,夾少許頁岩。中部為淺灰色厚層石英砂岩。下部為淺棕、灰白色石英砂岩,夾暗灰、淺藍色砂頁岩。底部為含礫岩。丹林組地層中孢子組合大致可以與挪威斯匹茨卑爾根島的木灣群Culp孢子組合進行對比,時代可能屬於埃姆斯期。
形態特徵
包陽都勻魚屬於體型較大的都勻魚,頭甲長約 90mm,寬約 60mm。頭甲略呈橢圓形,背向顯著拱起,橫切面呈半圓形;吻緣圓鈍,側緣徐緩弓曲,自頭甲後部邊緣漸次內斂、引長,形成末端圓鈍的後中背突,從而內角消失。中背孔大,遠離頭甲吻緣,呈亞圓形,寬略大於長。眶孔小,背位,稍後於中背孔後緣水平線;松果孔位於眶孔後緣線;側線系統不詳;紋飾由星狀突起組成。鰓囊 20 對。
系統分類
根據盔甲魚亞綱系統發育分析的結果,包陽都勻魚屬於盔甲魚亞綱多鰓魚目都勻魚科都勻魚屬。
盔甲魚亞綱是化石無頜類中與骨甲魚亞綱、異甲魚亞綱並列的三大亞綱之一,僅發現於中國與越南北部。盔甲魚的腦顱為無頜類鼻垂體複合體在頜起源之前的分裂提供了化石實證,從而佐證了頜演化的異位理論,為解開頜的起源之謎提供了關鍵證據。
多鰓魚目系劉玉海(1965)建立, 是盔甲魚亞綱最早建立的目之一。 早期由於把具有橫置橢圓形中背孔的盔甲魚類統統歸到了多鰓魚目,所以對於多鰓魚目是否是一個單系類群一直存在很大的爭議。 Zhu 和 Gai( 2006) 的系統發育分析結果顯示把廣南魚屬和秀甲魚屬排除在外的多鰓魚目是一個單系類群。 定義該目的特徵組合有:卵圓形頭甲;橢圓形中背孔;角丟失,內角葉狀或丟失;較多鰓囊數目( >10); “多鰓魚型”的側線系統。 目前包括五窗魚科、都勻魚科、多鰓魚科以及處於基幹位置的一個屬——古木魚屬。
都勻魚科的鑑別特徵是頭甲近於橢圓形,內角消失或不發達;中背孔接近圓形,位置後移而遠離頭甲吻緣;眶孔背位,小,圓形;鰓囊數目眾多,多可達 32 對,少亦近 20 對。腦顱礦化,保存很好,顯示出精細的腦顱內部構造。包括都勻魚屬,副都勻魚屬,新都勻魚屬和圓盤魚屬。
都勻魚屬依包陽都勻魚建立。
科學意義
包陽都勻魚於1979年成為首次登上《Nature》雜誌的盔甲魚,最早向我們展示了盔甲魚這一古老的魚類。包陽都勻魚最大的特點就是內角外角全部消失,其次是鰓囊眾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最新發現表明鰓囊數目激增可能是盔甲魚類對早泥盆世反覆出現的海洋缺氧事件的演化回響,為了適應環境含氧量的突變,它們才演化出了眾多鰓與自然抗衡以求生存。根據化石點的分布和沉積相的分析可得和包陽都勻魚跟它的好兄弟平樂圓盤魚等多鰓魚主要分布在雲南、貴州和廣西三個地區,均處於海盆的邊緣 , 而且又均與廣海海盆之間存在一定的障壁,但又處於兩者相通的古地理環境(見華南地區多鰓魚類分布古地理圖)。另外,多鰓魚類在新疆柯坪和巴楚地區早志留世(王俊卿等,1996)和寧夏中衛晚泥盆世(潘江等 ,1987)地層內也有發現。由此可見,多鰓魚類分布範圍較為廣泛,遷徙能力強,也印證了它們生活在濱淺海比較穩定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