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納米蟲病

包納米蟲病,是由包納米蟲屬原蟲寄生於宿主血細胞所引起的寄生蟲病,染疫牡蠣表現生理紊亂,通常以死亡為轉歸。根據病原,OIE將其分為牡蠣包納米蟲感染和殺蠣包納米蟲感染兩種疾病。為OIE疫病和我國水生動物三類疫病。

基本介紹

  • 別稱:包納米蟲病
  • 英文名稱:Envelope disease
  • 多發群體:牡蠣
  • 常見症狀:生理紊亂
  • 性質:寄生蟲病
病原學,流行病學,臨床症狀,病理變化,診斷,防控,

百科名片

包納米蟲病,是由包納米蟲屬原蟲寄生於宿主血細胞所引起的寄生蟲病,染疫牡蠣表現生理紊亂,通常以死亡為轉歸。根據病原,OIE將其分為牡蠣包納米蟲感染和殺蠣包納米蟲感染兩種疾病。為OIE疫病和我國水生動物三類疫病。

病原學

病原為牡蠣包納米蟲(Bonamia ostreae)和殺蠣包納米蟲(B. exitiosus),隸屬真核域(Eukaryota)有孔蟲界(Rhizaria)單孢子蟲門(Haplosporidia)包納米蟲屬(Bonamia)成員,其綱、目、科分類地位不詳。牡 蠣 包 納 米 蟲 , 呈 球 形 或 卵 圓 形 , 大 小 約 2μm~5μm,寄生於宿主血細胞內。0.001%~0.005%過氧乙酸處理,可降低牡蠣包納米蟲對宿主的感染能力。殺 蠣 包 納 米 蟲 , 呈 球 形 或 卵 圓 形 , 大 小 約 2μm~5μm,寄生於血細胞內,也可見於細胞外。蟲體隨血細胞迅速擴散到全身各組織器官,尤以鰓和外套膜結締組織多見。對安加西牡蠣(Ostrea angasi)宿主,該蟲偏好上皮細胞,非常輕微的感染也可引起局部大量血細胞浸潤和壞死。對歐洲扁牡蠣—食用牡蠣(O. edulis)宿主,該蟲可引起全身各器官結締組織嚴重的血細胞浸潤,蟲體多在血細胞內,有時也見於細胞外。

流行病學

1.牡蠣包納米蟲病本病流行於法國、愛爾蘭、義大利、荷蘭、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國等歐洲國家,以及加拿大的不列顛哥倫比亞和美國的加利福尼亞、緬因州和華盛頓州等地。牡蠣包納米蟲天然宿主為歐洲扁牡蠣—食用牡蠣。另外,帕爾希牡蠣(O. puelchana)、安加西牡蠣和智利鶉螺(Tiostrea chilensis)也可自然感染。各年齡階段的牡蠣均易感,尤其2齡以上的牡蠣最易感。本病可能通過宿主之間直接傳播,但感染方式和途徑尚不清楚。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秋季和冬末是其流行高峰。
2.殺蠣包納米蟲病本病流行於福沃斯海峽和南島周邊區域的智利鶉螺中,澳大利亞菲利普海灣、維多利亞、喬治海灣、塔斯馬尼亞和西澳大利亞阿巴尼的安加西牡蠣中,以及西班牙加利西亞的食用牡蠣中。殺蠣包納米蟲天然宿主是智利鶉螺、安加西牡蠣和食用牡蠣。本病可能通過宿主之間直接傳播。感染粒子被牡蠣攝食後,由腸道進入血淋巴,然後被非顆粒血細胞吞噬;感染粒子能抵抗血細胞溶解。在南半球,本病流行高峰為每年的1月~4月,而9 月~10月幾乎檢測不到蟲體。水溫極高(<7℃)或極低(>26℃)、鹽度過高(40%)、飢餓(長期放養於過濾海水中)或其他疾病等應急因素,都會影響本病的發生流行。

臨床症狀

牡蠣包納米蟲病和殺蠣包納米蟲病均無特徵性臨床症狀,僅見病蠣死亡,或蠣殼閉合不全。

病理變化

1.牡蠣包納米蟲病無特徵性病變,多數病蠣外觀正常,少數可見鰓、外套膜和消化腺結締組織穿孔性潰瘍。組織病理變化,鰓和外套膜組織,以及胃、腸周圍的血管竇有濃密的血細胞浸潤,有的可觀察到寄生蟲蟲體。
2.殺蠣包納米蟲病多數病蠣外觀正常,少數可見鰓糜爛。組織病理變化,染疫智利鶉螺,鰓、外套膜結締組織以及胃、腸周圍血管竇出現病變;外套膜結締組織皮下層有大量被蟲體寄生的顆粒血細胞浸潤。染疫安加西牡蠣,鰓和消化憩室上皮可見淺染的細胞內嗜鹼性蟲體,周圍有大量上皮細胞增生。染疫食用牡蠣,蟲體見於全身各器官結締組織中,伴有嚴重的血細胞浸

診斷

1.初步診斷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症狀和病理變化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進行實驗室檢測。
2.樣品採集最好採集蠣殼閉合不全或剛死亡、2齡歲或以上的牡蠣樣本。組織學檢查,最好選取3mm~5mm厚的鰓、外套膜、性腺和消化腺組織塊;組織觸片、聚合酶鏈反應和原位雜交等檢測,最好選取鰓和心室組織。
3.實驗室診斷
(1)顯微鏡檢查組織觸片法:取心室或鰓組織觸片染色鏡檢,觀察蟲體。組織切片法:取鰓、消化腺、外套膜和性腺等組織,經Davidosn’s固定液固定後切片,以蘇木素-伊紅(HE)染色鏡檢,觀察蟲體。透射電鏡(TEM)檢測:該法特異性優於組織觸片法和切片法,適用於包納米蟲蟲種鑑別。
(2)分子生物學檢測聚合酶鏈反應(PCR):檢測包納米蟲小亞基(SSU)rDNA基因,其敏感性和特異性優於組織觸片法和切片法;本法適合於包納米蟲病普查,若結合組織觸片法或TEM,可用於該病確診。原位雜交(ISH):採用地高辛標記探針或3種螢光素標記的寡核苷酸探針,檢測包納米蟲小亞基(SSU) rDNA基因;該法敏感性高於組織觸片法和切片法;本法可用於感染程度評估和該病確診。
4.鑑別診斷應與其他原蟲如閉合孢子蟲(M. mackini)和魯夫來小孢蟲(M. roughleyi)相區別。牡蠣包納米蟲和殺蠣包納米蟲的區別是包納米蟲具有較少的單孢子體、線粒體和密集類脂體,且核質比較小。

防控

1.預防對苗種場、良種場實施防疫條件審核、苗種生產許可管理制度。加強疫病監測與檢疫、掌握流行病學情況。可通過培育或引進抗病品種、切斷傳染源以及加強飼養管理等綜合措施控制本病。從非疫區運至疫區的貝類群體應進行至少 3個月的跟蹤調查。可以通過改變養殖模式、降低放養密度以及選擇對包納米蟲不敏感的品種進行養殖。或寄生蟲在7℃、26℃或 40%鹽度等極端條件下處理。
2.處理繁殖場親體和苗種檢疫陽性結果的全部撲殺;種用和商品養殖牡蠣檢疫陽性結果的必須進行無害化處理,禁止用於繁殖育苗、放流或直接作為水產餌料使用。 3.劃區根據水域和流域的自然隔離情況劃區,並實施劃區管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