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糍製作技藝

包糍製作技藝

包糍是邵武當地的名小吃,製作包糍步驟複雜,工藝繁多,目前包糍製作技藝已被列入南平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包糍,邵武地方名小吃,也是在邵武民間普及的節俗食品。邵武農村,特別是邵南一帶均稱“包糍”,城區一帶稱“哪咤糍”,也有少數鄉村稱“草包”。邵武農村百姓做包糍吃的節日不盡相同,但大多在元宵和春社兩個節日。包糍的製作,主要以秈米和粳米為原料,煮至一定程度撈起,將在山坡、路旁、田邊採集曬乾的草本植物鼠粬草摻入,放在石臼中用木杵舂搗成糍,捏成杯狀,放入各種菜餚為餡,再將口沿捏合,上籠蒸熟即可。另有一種製作方法,即是將米料浸泡後用石磨磨成米漿,放入鍋內邊煮邊攪拌,形成糍團,再摻入鼠粬草,搓揉成糍條,此後做法與上述同。包糍餡的材料一般有竹筍、香菇芋頭、熏豬肉、熏豆乾等,在不同季節還加入一些其它配料。
鼠粬草,俗名“水菊”,又叫“清明菜”、“ 鼠耳草”、“ 鼠耳草”,菊科植物,味甘、性平,具有化痰止咳、祛風濕、降血壓的功效。春季採摘嫩莖葉,洗淨鮮用或曬乾用。
2010年,“包糍製作技藝”被列入南平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