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皮面

包皮面

包皮面,又稱夾心面。相傳古代晉中有位婆婆在家務活上經常給兒媳婦出一些傷腦筋的"難題"。一天,她讓兒媳用白面豆面擀麵條,條件是不能將兩種面事先和勻,而在吃的時候要有均勻感。這位聰明的媳婦並沒有被婆婆的題目所難倒,做成了兩種麵粉組成的包皮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包皮面
  • 別稱:夾心面
  • 主要原料:白麵粉,紅面
  • 是否含防腐劑:否
  • 主要營養成分:麵粉,水
  • 儲藏方法:即食
做法,特徵,

做法

白麵粉500克,紅面500克。
1.將白麵粉放入盆內加水250克和成麵團,揉勻揉光。
2.紅面另放一盆,將開水500克澆入面內,用筷子攪勻、揉光,軟硬程度要與白面團相適宜。
3.將白面團上案揉勻按扁,包入紅麵團成圓球形,再按扁,用擀杖擀成約3毫米厚的大片,再用刀劃成16厘米寬的長條,然後橫切成約3毫米寬的麵條,投入開水鍋內煮熟撈出即成。
紅白相映,韌滑可口。

特徵

包皮面,鄉間亦稱金裹銀。在晉中、呂梁、忻州等地區食用非常普遍。但由於各地食俗不同,所包的面種和吃法也不太相同。在平遙、介休、汾陽、孝義、祁縣一帶常吃“紅麵包皮”;陽泉市、盂縣、平定縣一帶常吃“玉米面包皮”; 而忻州市、原平市一帶歷來喜吃“蕎面包皮”“紅麵包皮”和“玉麵包皮”。食時一般澆配各種葷素澆頭,以蓋澆為主。“蕎面包皮”則配以各種葷素配料,炒制麵食,如以肉、蒜炒制的“金裹銀”是原平市的傳統風味小吃,味感獨特,十分可口,深受當地人民的歡抑。其中尤其在張家口地區包皮面為當地的一大特色,和蔥爆皮並稱張家口兩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