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包忠傑
父親包志理 (Rev. Henry C. Bartel) 是美國門諾會宣教士,繫於義和團之亂後首批進入中國的西方宣教士,曾先後在河北、天津及蒙古等地宣教。包忠傑六、七歲時,曾回美國入國小讀書,八歲時又回到中國。塑鑄思想的少年時期,則是在中國受的教育。
1925年,包忠傑回到美國,進入堪薩斯州他泊學院(Tabor College, Hillsboro, Kansas)接受大學教育;畢業後進普林斯頓神學院(Princeton Theological Seminary)深造。1929年,包忠傑又回到中國。1931年,包忠傑在武昌與白愛蘭(Ina Birkey)女士結婚,婚後伉儷同心,一起前往四川和貴州邊界的龍潭、松桃山區,從事宣教、開荒植堂工作。這一帶地區十分貧窮落後,以盜匪猖獗見稱;要領人信主,有如進入虎穴取子。若不是受到主的大愛感動,恐怕很難在這些地方留下來,而且一晃便是十幾、二十年。
包忠傑早期在四川龍潭宣教時,長女不幸在山區染上痢疾,因地處窮鄉僻壤,缺醫少藥,且交通不便,在趕往醫院途中不治去世,令他夫婦倆傷痛欲絕。但他們仍然持守著原來的意願,繼續留在該地,且認定那是神呼召他們事奉的崗位。
有一次,包中傑正在帶領信徒聚會敬拜神,有位彪形大漢腰佩大刀前來聽道。包忠傑見其異於常人,會後特地趨前寒暄,才知此人乃是一名土匪。一次打劫,無意中獲得一本聖經,翻閱之餘卻難以明白,特前來求教。經過詳細解說耶穌基督道成肉身,來到人世間救贖的福音,此人後來居然改邪歸正,成為基督徒,進而熱愛傳揚福音。1996年,包牧師舊地重遊,回去探望信徒時,還遇見這位弟兄的外孫女。她繼承先祖遺志成為傳道人,四處傳講福音,引人歸主。
1937年,包中傑夫婦攜家回美國度假,適逢日軍侵華,中日戰爭爆發。包忠傑把家人安置在南加州,毅然拋妻別雛,隻身回到中國,共赴國難,在艱苦的戰爭環境中工作。二戰結束後,他回到美國與家人團聚,並且進入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完成文學碩士學位。1946年末,包忠傑抵達上海,恢復宣道書局(今宣道出版社),開始主持文字工作;次年又開始擔任《聖經報》主編。
1949年以後,包忠傑受到中國政府驅逐,但他不願返回美國,而是留在香港,繼續向華人宣教,並在香港出版《燈塔》雜誌,1955至1960年間擔任《燈塔》編輯。《燈塔》普及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等地,銷量曾高達35,000多份。包忠傑從經驗中發掘出獨特的見解來勸勉同工,他說∶“作編輯猶如做牧者。牧師所牧養的是看得見的羊群,編輯卻是牧養一大群看不見或難以接觸的羊群。如何選取對靈命有益的‘天糧’供給主的羊群,乃是好牧人最需要關心的”。1965至70年,他再度回港,擔任宣道書局的經理和《聖經報》主編,該報在他離港返美後於1973年停刊。
1970年,包忠傑退休返回美國,任教於加拿大聖經學院,發起留美加中國學生團契和組織冬令會,又推動華人教會的建立。1971年9月,第一間華人宣道會在加拿大雷城(Regina)成立。他深愛華人的靈魂,退休後,還周訪澳洲及亞洲各國,觀察華人社會靈命的需要。1978年,他訪問中南美洲華人;1980年中國開放以後,他先後多次訪問中國,最後一次已屆92歲高齡,心繫中國之情可見一斑。
包忠傑自幼成長於中國,除講得一口流利帶四川口音的國語外,中文造詣亦相當深厚,能輕易用中文寫作,並且博學多才,對中國文化有非常精深的研究。他是從事基督教文字宣教事工的先驅,使中國基督徒受益良多。他的著作包括《詩篇註解》、《舊約中的禱告》和《新約中的禱告》,並且將宣信的《能力澆灌——舊約聖經論》和慕安德烈的《寶血的能力》譯為中文,他的著述廣受華人基督徒所喜愛。
包忠傑牧師為《聖經報》的停刊經常耿耿於懷,數度邀約多位文字工作前輩,同商復刊。在他積極倡議和鼓吹帶動下,2000年,在美國舊金山召開幾次復刊籌劃會議。當時年屆96歲高齡的包牧師,特地遠從加州聖巴巴拉(Santa Barbara)專程來開會。他頭腦清晰,講話滿有氣力。《聖經報》終於在2000年12月實現復刊,並以簡體字印製發行。包忠傑親眼目睹多年心愿夢境成真,老懷大感欣慰。2001年6月25日,包忠傑在美國去世,享年97歲。可說是將畢生的年月、青春和才智,完全奉獻給了中國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