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把工匠精神當作藝術家精神

勿把工匠精神當作藝術家精神

《勿把工匠精神當作藝術家精神》是知名學者、評論家王進玉的文章。

基本介紹

  • 作品出處:新浪網 
  • 作者:王進玉 
作品原文
近段時間藝術界一直在熱議工匠精神,甚至有些藝術家和理論家竟把工匠精神當作或等同於藝術家精神來看待和論證,而在此之前卻從未出現過此種提法和觀點。事情緣起於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在談到政府工作重點時所說的一段話,“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很明顯,總理鼓勵的是企業,呼籲的是企業應培育工匠精神。
那么工匠精神對於藝術界和藝術家到底有沒有關係?答案是肯定的,但工匠精神並非就是或就等同於藝術家精神。什麼是工匠精神?簡明地說它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請注意,在這個概念里,它針對的對象是工匠,而不是藝術家;工匠所負責的對象是產品,而不是藝術品。此外其精神理念的內涵是“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當然也包括注重細節、嚴謹專注等方面,但需要指出的是,這些精神理念不單單是藝術界和藝術家們需要,其實社會各行各業都需要,既然都需要,它就是個共性的精神,而絕不能把它當成藝術家專屬的精神,或者藝術界的主旨精神。
那么把工匠精神當作或等同於藝術家精神,恰恰說明了當前藝術界所存在的幾大問題。
一、身份定位的模糊。藝術家就是藝術家,工匠就是工匠,不能把藝術家當成工匠,即便是像薛永年先生在其《藝術家必須是能工巧匠》一文里所認為的那類“能工巧匠”,也絕不能混淆概念。而且應須知能工巧匠也未必就是藝術家。正如歌唱得好,未必是歌唱家,也可能只是個歌手;舞跳得好,未必是舞蹈家,也可能只是個舞者;戲演得好,未必是表演家,也可能只是個演員。同樣,你是能工或是巧匠,但你未必就是個藝術家,也可能只是個畫工、畫匠或者書工、書匠。而一旦成“家”,除了歌技、舞技、演技、畫技、書技之外,還必須要講求綜合素養。也就是說成為一個真正的藝術家除了要具有能工巧匠般高超的技藝、敬業的精神之外,還務必要擁有高尚的品格、良好的修為、豐厚的學識、寬博的學養、相當的成就,以及對家庭、社會等的擔當。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在真正的藝術家身上,體現更多的已不再是所謂的身份、名譽、技法技巧之類,而更多的是一種責任,一種大任意識、擔當精神和榜樣力量。否則藝術家的門檻就未免太低了,也實在稱不上是一個合格的藝術家。
二、價值觀念的混亂。藝術家不明確自己的價值觀,沒有自己的角色立場與價值判斷,不清楚自己的價值方向,以及對社會應該創造出哪些方面的價值,未免有些可悲。這也正造成了現實中許多藝術家實際上已不再是真正的藝術家,而應該叫做社會活動家、商人,或者其它與藝術無關的身份和角色。以至於當今的藝術越來越不純粹,越來越變了味,當今的藝術界也越來越變得錯綜複雜、良莠不齊。把工匠精神盲目草率地看作是藝術家精神,從很大程度上講也正是藝術界自身價值觀念混亂的體現:錯把工匠手藝當成了藝術,錯把工匠行業當成了藝術界,也錯把工匠師傅的價值觀當成了藝術家自己的價值觀。
三、主旨精神的缺失。正因為身份定位的模糊、價值觀念的混亂,所以也便造成了藝術界主旨精神層面的缺失。當前的藝術界最欠缺的正是其自身領域所本該具有的屬於自身的那份精神信仰和行為追求。也正是缺乏這股信仰與追求,才顯得飢不擇食、囫圇吞棗,甚至生搬硬套地把工匠精神借用過來充當成自己領域的精神主旨。殊不知藝術家要有屬於藝術家自己的精神,而不是張冠李戴、巧奪其他行業的精神規範來作為自己行業的價值標準。
四、諂媚政治的弊病。前面已提到,李克強總理鼓勵的是企業,呼籲的是企業應培育工匠精神。那么作為藝術界來講,首先應該要分清總理強調的對象,以及自身要選擇學習的內容,而不是一味地、盲目地跟隨和討好政治。藝術和政治還是要保持一定的距離為好,這樣才能真正確保藝術創作上的獨立和自主,才會創作出真正具有藝術性和藝術思想的作品。此外從藝術本體角度來講,許多藝術作品的創作也的確並非是單靠精雕細琢、精益求精就能夠出色完成與所要達到的那樣一種藝術狀態和效果。所以自然就不能以企業管理的模式來要求藝術家,以產品製作的標尺來衡量藝術創作,顯然是不合時宜的。
那么到底什麼才是藝術家精神呢?這裡引用評論家黑子在《重塑藝術家精神》一文中所提到的觀點來作為參考,也許能給我們帶來一些感觸和啟示:縱觀歷史會發現,舉凡真正的藝術家、藝術大家一定是具有這樣品格與修為的人——以藝為本,以德為先;藝為人師,德為世范;自由思想,獨立精神;重視原創,追求經典,且胸懷寬廣,心持正念,並具有強烈的責任意識與社會擔當。大概這也正是我們目前所欠缺和亟需具備的藝術家精神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