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氏宗祠

勵氏宗祠

東溪勵氏宗祠,古樸典雅,氣勢宏大。占地兩畝,兩進兩廂,四合式建築,背北面南。前進為門廳,另加東西兩首附房,後進為正廳。入門廳、接戲台、連前廳、鑲甬道與正廳相通。二00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列為象山縣文物保護單位。與象山其它現存祠堂相比,它歷史最久,規模最大,可說是縣內第一座祠堂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勵氏宗祠
  • 始建於: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
  • 建成於: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
  • 厥功告竣:乾隆八年冬
歷史發展,文化內涵,

歷史發展

始建於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建成於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乾隆三年二月開始建正廳五間,同年八月廿六正廳豎屋,至乾隆六年創甬道前廳及兩旁附屋(廂房),乾隆八年冬厥功告竣,初具規模。
乾隆九年甲子正月初九日奉栗主入祠,宰牲演戲,遠近行慶,衣冠濟濟,時稱盛典。從這年開始春秋祭祀,元宵放燈六夜,清明冬至兩節牲粢盛,恭行拜獻,既成慣例。各家婚娶,三朝告廟行禮,毋許少褻。
由於當初建祠木材料小質差,幾十年後多有傾圮。遂於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由宗長芳三氏負責,拆舊更新,修後規模較前闊大寬敞,頗覺壯觀。
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復於正廳東西隅添造夾層兩楹。
至道光四年甲申(公元1824年)間,楹棟朽腐。屋遂崩頹,從乾公為族中董事,匯議重修,修後較前峻大,越數年加以丹漆,更加醒目。該年祖堂也作重建。大約道光二十四年有邑尊(縣長)譚公駕臨茲土,過而觀之對勵氏說,東溪水繞山回,風景美麗,更有宗祠,確實壯觀,見了可惜的是,祠前有向無案,猶為美中不足。從乾公聞斯言,即與族人約議,祠前造圍牆,牆外造一橋,橋之左右鑿兩池。次年譚公又過而稱之曰:“今祠前有牆即祠前有案矣知勵氏後代必有能振興者”。
民國十六年又作修理,並丹漆。
民國二十一年壬申四月於圍牆內曠地鋪鵝卵石以免泥濘。
後來多次修復。最大的一次修理是借修譜東風,在二00五年十月至二00六年十一月,耗資貳拾捌萬伍千元,以縣文物保護部門的標準要求修復,即目前所見的基本完好狀態。

文化內涵

宗祠文化內涵豐富。有木雕、磚雕、石雕,文革中毀壞嚴重。尚有柵門上石條刻有勵氏宗祠四字。兩邊石框是一副對聯,上聯為:當日聲名垂魏郡,下聯為:迄今支派衍東溪,說的是我們祖先在漢朝時任過魏郡太守,書法為顏體楷書,非科甲出身不能為之。祠前挖有兩池,欲後人有泮水芹香之意。前進屋棟中間塑有姜太公垂釣,寄意勵氏子孫與崧高渭水並傳。屋棟上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的磚雕大字,反映了勵氏族人對和諧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
勵氏宗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