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利街村

勝利街村

勝利街村隸屬延慶縣延慶鎮,位於縣城舊城東北角,解放後將縣城劃分為三關四街,勝利街居其一,楊家胡同是延慶保存最好的古老街區。隨著城市發展,村莊在城北建設新村,後又改造成格蘭山水小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勝利街村
  • 所屬地區:北京市延慶縣
  • 人口:1572人
  • 耕地面積:2822畝
天津市靜海縣獨流鎮下轄村,北京市延慶縣延慶鎮下轄村,概述,歷史,冠山書院,

天津市靜海縣獨流鎮下轄村

勝利街現有538戶,村民1572人,黨員58名,村民代表51名,村“兩委”班子4人,2009年集體收入26萬元,人均純收入10019元,全村以建築業為主要產業。

北京市延慶縣延慶鎮下轄村

概述

勝利街村隸屬延慶縣延慶鎮,位於縣城舊城東北角,解放後將縣城劃分為三關四街,勝利街居其一,是延慶保存最好的古老街區。隨著城市發展,村莊在城北建設新村,後又改造成格蘭山水小區。

歷史

延慶城有著淵遠的歷史,其始建年代已無從考證。但近年來在延慶南菜地區連續發掘數百座古墓葬,其中尤以漢唐時期的磚室墓居多。從北京鋁加工廠院內發掘的唐開元廿二年(734年)侯臣墓和延慶鎮谷家營村東發掘的唐憲宗元和八年(813年)雲麾將軍張乾曜墓出土的墓誌看,至少唐代在現在延慶城的位置就已建有軍城。明永樂十二年(1414年)在前代城址的基礎上復建隆慶州(即今延慶城),宣德五年(1430年)陽武侯薛祿奉命補修,景泰二年(1451年)知州胡璉築城二丈二尺,景泰七年(1456年)知州李鼐、千戶劉政砌磚,但未竣。隆慶元年為避穆宗年號諱,改稱延慶州。萬曆八年(1580年)展修北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添修南關。當時城設四門,周長達四里三百四十六步。其後,清康熙年間略有修葺。解放後,大部分城牆被拆毀,只留下西北角長約110米的一段。但城內卻保留下了數以百計的明清時期的古建築。
2003年2月12日開始,文物管理所對延慶舊城區內的古建民居進行實地踏查,並在調查的基礎上繪製了1∶2000的延慶城及其周邊地區文物分布圖。經調查舊城內尚保存明清時期古民居120餘處,1190多間。其中以東嶽廟街、殷子街、孟子街、三義廟街、小井街、藥王廟街、小尹街、楊家胡同等街相對集中,計達68處,715間,占現存民居總數的67.8%。2003年3至4月份對蘇子街、豆腐巷等街區進行拆遷改造,拆除古民居19處,136.5間,占舊城區古建民居總數的11.5%。在調查的古民居中大部分保留了四合院的格局,90%以上現有人居住,只有很少一部分損毀嚴重。
延慶舊城雖然面積不大,大大小小有近40條街巷。明清的地方志中記載了24條街巷的名字。延慶城街巷的名稱最初是由明代重建延慶州的戶部尚書趙羾規劃的。趙羾(1364年—1436年),字雲翰, 明山西夏縣人(徙於河南祥符縣)。官至禮部尚書、兵部尚書。洪武年間,趙羾由鄉舉入太學,授兵部職方司主事。永樂二年(1403年),出使交阯(今越南)。後升為刑部侍郎,後改工部侍郎,再改禮部侍郎。永樂五年(1407年)升禮部尚書。永樂九年(1411年)秋,朝鮮使臣將要歸國,按照明朝慣例,通常有賞賜。但趙羾並未將賜予賞賜之事向皇帝奏明奏,明成祖怒斥他:“這樣做不是讓朕失去朝鮮人心嗎?”將他下獄。後獲釋,命他督建隆慶、保全、永寧諸州縣,撫慰新集之民,使民安居樂業。後改任兵部尚書,專理塞外兵事。
勝利街村
楊家胡同楊家胡同
永樂十二年(1414年)50歲被貶官的趙羾與隆慶州首任知州陸震來到廢棄了40多年的隆慶州城, 搭草棚建起了隆慶州治,開始規劃延慶城街巷, 安排軍民居住。這些街巷的名稱經過600多年的演變,至今已大多不用了。僅從遺留下來的街巷名稱就可以推想幾百年前趙尚書的規劃思想。而阜成街( 今南街) 、永安街( 今觀音堂後)、鹹寧街(今小十字街口,北名三義廟胡同)、景仰街(今小井街)、延壽街(今藥王廟街)等名稱,則體現了對當時對隆慶州的老百姓能夠過上物阜民豐、安居樂業、長命富貴、遠離戰亂、永遠安寧的美好生活的祝願。
延慶四合院的門樓也很有特色。與北京的四合院門樓相比,一般門樓的屋面與倒座屋面同高,有的用屋脊分開,並飾以磚雕,而不是像北京四合院單獨門樓要高出倒座屋面一截。門樓的寬度一般為一間或半間房寬,以半間房寬的門樓為多,門樓的墀頭、雀替常飾以精美的磚雕和木雕。門樓的形式多樣,如金柱大門、如意門、隨牆門等形式均有發現, 而且以金柱門最為常見。另外,還有一些門樓在秉承傳統上還有所創新。比如昌平街2號院的門樓是一座類似城門洞式的磚券“如意門”,形制十分獨特,門樓外側不用門簪、門楣等木構件,而是用磚砌成券洞,上部飾以竹節紋,然後在裡邊安裝木質大門。此外,與山西四合院門樓相比,延慶城的四合院門樓要規矩得多,遠沒有山西四合院門樓那樣磚雕、木雕繁縟,規制不拘一格,有的民居還使用了類似皇宮大門的八個門釘。比如孟子街3號、5號,楊家胡同29 號、30號院的磚雕跨山影壁,或雕人物故事情節,或刻福、祿、壽字,並配以詞名幽雅的對聯、家訓等,做工精細,保存完整,是難得的佳品。
勝利街村
延慶耶穌教堂位於三義廟街西側,現為居民住房。該教堂建於清代,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陰曆五月二十七日被義和團燒毀,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用地方賠款重建。現存正院和西院,四合院布局,有房30多間,建築面積535平方米,占地面積920平方米。教堂主體為中式二層樓閣式建築,一層四面出廊, 面闊7間,二層無廊,面闊5間,硬山到頂,建築面積200多平方米。

冠山書院

書院之名始於唐中葉,最早見於貞元年間官方設立的麗正書院和集賢殿書院,其職責為收集整理、校勘修訂圖書,供朝廷諮詢,兼作皇帝侍讀、侍講,類似宮廷圖書館。唐末五代,讀書士子多避亂隱居于山林,後發展為聚書授徒講學,常以書院命名讀書講學之地,遂演化為一種古代特有的教育組織形式和學術研究機構。早期的書院為民辦的學館,原由富室、學者自行籌款,于山林僻靜之處建學舍,置學田收租,以充經費。後由朝廷賜敕額、書籍,並委派教官、調撥田畝和經費等,逐步變為半民半官性質的地方教育組織。當時,最為盛名的四大書院為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湖南長沙的嶽麓書院、湖南衡陽的石鼓書院與河南商丘的應天府書院。
勝利街村
京郊延慶地區的書院,相對來說起步較晚,歷史也較短,曾經興辦的冠山書院和縉山書院均發軔於清代中期,算起來至今也已有二百來年的歷史了。
“冠山書院”柱廊上掛著清翰林院編修(後為山東巡撫)吳蔭培撰寫的古上聯:“雲開上古,山抱居庸,廣野走古城,試看佳氣蔥蘢,天然屏衛。”由於下聯遺失,所以今人對了兩柱下聯,一是高長海先生撰寫的下聯:“奎曜杏壇,德昭庠序,群賢弘慧業,惟願淳風紹續,化育英才。”另一個是王永川先生撰寫的下聯:“基肇泰元,經傳絳帳,後人續薪火,樂見甘霖滋潤,無限錦程。”新奇的三柱楹聯,形成了一處獨特的文化景觀,讓人浮想聯翩。
清乾隆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754的冬天,芮泰元代理延慶知州,勸捐白銀五百兩,修繕學宮之後的十二間東西齋房,倡導修建了書院。第二年,芮泰元正式就任延慶知州,又通過鄉紳賈商再次勸捐白銀五百兩,並將書院移到崇文街(現楊家胡同),因縣城北邊17里有座高聳入雲、峭壁千仞的冠帽山,於是,書院遂取名“冠山書院”。此舉可謂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立即受到了“上級領導”的肯定與讚許。當時的宣化府(即今天的河北省宣化區)也緊隨其後,建起“柳川書院”,所以說:“冠山者又為柳川之根荄。”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芮泰元調到昌平任知州,又在昌平建立“燕平書院”。
冠山書院屬於延慶州設立的學校,當時各鄉私塾學生只有經過考試合格,才能進書院繼續讀書,採用個別銘研、相互問答、集眾講解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以研習儒家經籍為主,間或議論時政,乃為準備科舉的場所。據史料記載,延慶歷史上的許多舉人、進士,大都是出自於冠山書院。後來,繼任的幾位知州相繼修繕了書院,並給書院添置學田並出租,又勸捐了一些銀兩,借給商人,收取利息,所獲租金與年息均作為維修書院、教師酬金、館課獎賞以及各種雜用。諸如這些倡建與修繕事宜,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芮泰元撰《重修延慶州冠山書院碑》;道光八年(公元1828),周啟瑤撰《重修冠山書院並原設經費記》;道光九年(公元1829),吳增嘉撰《冠山書院續立經費碑》;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李葆貞撰《重修延慶州冠山書院碑記》,這四塊碑文當中,都有詳細的記載。
時下,這四塊碑文已經被移至一起並保護起來,在延慶一小東北角修建成了一個整體呈“L”形的碑林長廊。仔細揣摩古樸的石碑石刻,品讀書院初建與發展的歷史進程、興衰變遷,欣賞反映媯川八景和聞雞起舞、鐵杵磨成針、精衛填海等傳說故事的碑廊彩繪,以及至今一直沿用的院訓“誠、敬、敏、毅”,真切感受到這一厚重的人文景觀,仍然在不斷昭示著冠山書院的歷史文化氣息,傳承著冠山書院宏大的辦學理念。二百六十多年來,冠山書院數易其名。1903年開始倡導新學,書院亦改為延慶州高等國小堂。學堂分為內外兩院,內院講堂可容六十人,外院講堂可容三十人,總計十二間,教董(教師)住室、客廳、飯廳共十五間。當時,學堂常年進款紋銀八百二十二兩,制錢二千一百五十吊。光緒二十八年,州牧(即知州)周文藻委任永寧人池光賓主辦學務,聘請精通古文、擅長數學的舊縣舉子袁華林為堂長(校長),共舉善事,籌集巨款,不辭勞怨,前後七年之久。雖然六易州牧,學款卻很充足,學務也得到更大的推廣。後來,學堂陸續又改為延慶縣第一高級初級兩級學校、延慶縣立城關完全國小、延慶鎮工農兵國小、延慶國小。1998年,改稱為延慶縣第一國小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校園當中還有一棵枝繁葉茂、無法考證年代的大榆樹,據說已經有上百年之久,需要好幾人聯手才能環抱過來。現在,大樹居然不斷冒出了新的枝葉,真是太平盛世人傑地靈,似乎書院的靈氣正在佑護著新一代的學子們,也讓我這個臨近不惑之年、整日廢寢忘食爬格子弄文字的苦行僧,頓時感受到了一縷縷青春氣息、一簇簇活力激情,頃刻間感覺年輕了不少。環顧昔日的冠山書院,經幾易翻建,已經悄然變成了今日氣勢宏偉的教學樓和辦公樓,裡面是一應俱全的現代化教學設備。如今,在百年書院歷史文化的引領下,蓬勃向上的師生們,正盡情譜寫著現代教育的新篇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