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民族
全鄉共8個行政村,175個村民小組,有
漢、
彝、
苗、
普米、
白、
傣七個民族。2007年末,我鄉有總人口7286戶30248人,其中農業人口有6786戶29482人,其中彝族2365人。
歷史沿革
1985年在青龍村出土漢磚,屬
東漢文物。清雍正六年(1728年),哈元生帶兵攻打回龍關上彝族,久攻不克,故稱“緊打彝坪子”,後雅化為錦屏。關上燕子岩、尖山子為至高點,三冬積雪深厚,故有“回龍積雪”美稱;鄉駐地原為彝土目烏基(霧基)駐地,後雅化為務基。清同治年間築有石城,屬米貼汛轄,以防江岩匪盜。民國元年(1912年)設務基鎮。民國25年(1936)改為區,1952年改為永善縣第五區,1969年復稱公社,1984年又稱區,1988年5月區改鄉為務基鄉。
經濟狀況
全鄉糧食總產量達751.8萬公斤,經濟總收1651萬元,人均純收入382元。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務基素有“
小春城”之美譽,環境優美,氣候宜人,是正在開工建設的溪洛 渡水電站上游的第一個鄉。地處永善縣城西部,鄉政府所在地距縣城30.576公里。介於東經103°29′—103°55′;北緯27° 51′—28°10′之間。東接溪洛渡鎮,南連黃華鎮,西北與四川
雷波縣隔江相望,幅員面積139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務基鄉整個地形呈西北向東漸次升高的三級台階狀分布,轄區內溝壑大多由東向北切割,溝、谷、峰相連又相間的不規則地形,懸崖峭壁,山大坡陡,最低海拔400m,最高海拔2767m,海拔相差2367m,立體農業氣候十分明顯,按海拔高差劃分為江邊河谷區、壩區、二半山區、高二半山區和高寒山區五個自然氣候類型。
氣候
全鄉最低海拔400米,最高海拔2767米,海拔相差2367米,平均年
降雨量680mm,無
霜期230天,年日照時數1100小時,年平均氣溫140C,最高氣溫360C,最低氣溫20C,蒸發量628.6mm。務基鄉整個地形呈西北向東漸次升高的三級台階壯分布,立體農業氣候十分明顯,按海拔高差劃分為江邊河谷區、壩區、二半山區、高二半山區和高寒山區五個自然氣候類型。
經濟發展
全鄉經濟總收入達7683萬元,比上年增長了1077萬元,比上年實際增長了16.3%;人均純收入達1818元,同比增215元,增13.4%;糧食總產量8341噸,比上年增1.2%,人均有糧283公斤。
溪務公路於1997年開始測設,全長30.576公里,分為兩個大的路段,一是溪務路務基段,二是溪務路溪洛渡段。溪務公路務基段全長18.05公里,於1998年動工興建,除380米大岩外,其餘段於1999年12月底建成通車,於2006年7月20日全線貫通。
自然災害
為使災後重建工作按時、按質、按量完成,務基鄉成立了災後重建領導組和督察 組,負責指導督促全鄉災後重建工作順利開展,對全鄉災後重建項目、資金、物資、工程進度作專項督察。嚴肅工作紀律,給全鄉幹部打好預防針,對貪污私分、虛報冒領、截留剋扣、擠占挪用救災款物等行為,堅決查辦,從重處理;對失職瀆職、疏於管理的行為或不按時上崗、延誤工期的行為,嚴肅追究領導責任和有關人員的直接責任。加強資金和物資管理,做到手續完備、專人負責、專賬管理、專戶存儲、賬目清楚,使救災資金、物資管理到位,嚴格規範;開展監督檢查,對救災資金、救災物資工程進度實行不定期專項檢查,使災後重建項目、資金、物資的管理規範有序,切實維護民眾利益。
災後恢復重建工作啟動以來,務基鄉認真編制《災後民房恢復重建實施方案》,以高度的政治敏銳性紮實抓好災後民房恢復重建工作。根據包村重建工作運行機制,包村幹部與村“兩委”班子成員對重建戶的家庭情況、勞力情況、經濟能力等進行認真核查,充分評估。按照“70平方米、50平方米、30平方米”三種標準,靈活引導重建戶選擇好戶型,確定好建設規模,組織當地的專業技術人員和能工巧匠參與修建,確保每戶重建農戶都有技術人員指導。同時,按照一一對應包戶原則建立全員包保機制。鄉政府分別與包戶幹部職工簽訂了“包質量、包進度、包安全”的三包責任書;推行“一線工作”法,包戶幹部職工吃住在一線,確保災後重建工作如期完成。加強痕跡管理,建立圖片檔案,對重建戶房屋的建前、建中和建後情況攝像、拍照,建立一戶一卡制度,規範痕跡管理,確保災後重建工作結束後有檔可查。在重建過程中讓農民民眾充分享有知情權和監督權,對資金的管理使用進行公布,把資金補助標準通知書及時發到重建戶手中。目前,務基鄉災後恢復重建的民房主體完工的有105戶,發放災後重建資金86.2萬元。
自然資源
耕地255 60畝,森林13778畝。盛產各種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主產玉米、
稻穀、薯類、
小麥、豆類等,經濟作物有花生、甘蔗、桐梘、蠟蟲、油菜等;土特產有蠟蟲和天麻,蘊藏著豐富的磷和石膏,品質優良。
據縣水利局84年水資源普查,全鄉有水源點15處,流量為0.782m3/S,可供開發利用的水源點7處,流量為0.116m3/S,僅占總流量的14.83%。
開發建設
目前,務基已建成水窖1149個,蓄水30280m3,管引8件,砼三面光渠道68件,其中:小(一)型以上三件15km,抗旱水池419個,蓄水68000m3,確實是豐而不富,只能引蓄結合,且需跨流域引水。
特色產業
務基鄉在立足農業,著眼未來發展的基礎上,積極抓好農業產業化,加快農業產業結 構調整,大力發展旅遊、休閒、觀光農業,促進了新的經濟發展格局的形成。農業產業化經營有了新突破,初步建成了1512畝優質烤菸、4442畝人工造林、1140畝優質水稻、200畝冬早玉米、2650畝優質水果、10畝大棚蔬菜、年出欄400頭商品豬等種植、養殖基地。全鄉既突出主導產業的規劃和培育,又注重一村一品的建設,湧現出了烤菸村、水果村等專業村。
一是糧食生產優質高效。全鄉2006年糧播面積43425畝,其中優質水稻2800畝,優質玉米5000畝,脫毒洋芋種植3000畝。總產量達824.5萬公斤,比2001年同期增長9.6%,實現產值2300萬元。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較上年有了進一步提高,糧食流通市場繁榮有序。
二是烤菸生產質量和水平明顯提高。烤菸作為我鄉的經濟命脈,是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政府班子始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質量為重點, 以效益為中心”的指導思想,牢牢抓住烤菸不放鬆,使烤菸生產科技含量得到提高,支柱地位得到鞏固,逐步向烤菸強鄉邁進。在2002年、2003年我 鄉圓滿完成烤菸任務的基礎上,2004年、2005年、2006年又順利爭取到市級樣板煙基地1000畝,實行擇優布局,規範種植和科學管理,基本做到了漂浮育苗100%,每年對菸葉病蟲害進行統防統治。通過烤菸技術員指導好生產技術,並全面完善了聚約式收購辦法,採取有效措施,保證了收購任務的完成。
三是畜牧業穩步發展。全鄉畜牧業生產以黃牛凍精改良為突破口,以畜禽疫病綜合防治、品種改良、飼草飼料推廣為基礎,以積極扶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抓好資源開發工作為重點,積極開拓市場,強化科技,全面完成了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藍耳病等防制工作。據統計,2006年全鄉大牲畜存欄4399頭,出欄1291頭,生豬存欄23350頭,出欄18580頭,家禽存欄34320隻,出欄31200頭。畜產品產量達16150噸,禽產量55噸,水產品產量9噸,其它肉類產量8噸,羊毛產量5噸。實現畜牧產值3000萬元,比2001年同期增長26%。通過技術人員的指導和養殖大戶的帶動,全鄉發展了優質肉豬規模養殖戶8戶,畜產品行銷大戶9戶,引進“LY”母豬120頭,杜洛克公豬1頭,約克公豬5頭,凍改黃牛1220頭,推廣種植多花黑麥草650畝。
四是蔬菜生產前景廣闊。政府把地膜和大棚蔬菜的種植作為特色產業來抓。由鄉農業服務站牽頭,引進優良新品種,推廣套用蔬菜種植實用技術,充分利用現已建成的大棚作示範,擴大種植面積。2006年全鄉共種植地膜蔬菜200畝,建成大棚10畝,種植其他常規蔬菜500畝。各種蔬菜產量達60萬公斤,實現產值50餘萬元。
五是經濟林果生產發展良好。大力發展經濟林果是政府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的重大舉措,確定了以旅遊、休閒、觀光農業為重點的發展思路。至2006已年完成“天然林”保護工程人工模擬飛播造林4442畝,封山育林(含人工補植補造)19513畝,種植核桃2350畝,板栗1250畝,臍橙1900畝,枇杷450畝,雪梨300畝;建成臍橙示範園400畝,花椒示範園163畝。各種林果產值達2000萬元。經濟林果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生產和市場經濟的對接,推動了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為我鄉旅遊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地圖信息
地址:昭通市永善縣丫務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