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的精神生活》是2017年譯林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書名:動物的精神生活
- 作者:(德)彼得·渥雷本
- 類別:科普讀物
-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年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膠訂
- ISBN:9787544770712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作者根據自己護林生涯所積累的豐富經驗,完成了這本信息豐富且令人大開眼界的著作,讓讀者從新的視角去感悟動物的情感世界。兔子與林鼠,野鹿與*,鶇鳥和山雀,它們的情感世界遠遠超出了人類的想像。它們能夠對同伴產生同理心,擁有著結構明確的社會生活,並在其中分享愛和悲傷。作者還以幽默風趣的口吻講述了動物們生活中的小故事:小母馬布麗吉“做錯了事露出馬腳”時,羞愧得扭頭離去;大公雞佛理多林為了能得到傳宗接代的機會,機智地矇騙母雞太太;烏鴉能夠把屋脊DANG*當成滑道,開心地享受著滑雪或衝浪一般的快樂!
圖書目錄
前言/ 1
很好的母愛/ 1
松鼠媽媽對下一代的照料,稱得上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DANG*當危險來臨時,她們會用上述的這種方式,把自己的寶寶拖到安全的地方。
本能—— 無價值的感覺? / 8
松鼠媽媽背著幼崽,冒死穿越烈日暴曬下的草地,完全是出於深層的愛—— 對我來說,這樣的事情看起來更美好。
對人類的愛/ 14
如果有一個生物發自內心地尋求與我們人類建立情感關係並SHOU*選擇留在我們身邊生活,那豈不是更加美好?這樣的事真的會發生嗎?
頭腦中的一線光明/ 22
真的只有人類的方式才是有意識地明確感知情緒和情感的**途徑嗎?進化的過程並不像我們有時認為(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希望)的那樣單純統一。
笨豬/ 31
既然科學研究已經發現了豬的高智商,那么,為什麼這些長著鬃毛的動物,在公眾輿論面前卻無法獲得聰明的形象呢?
感恩/ 36
貝利搖著尾巴朝她走來,米莉阿姆看到貝利的**眼就有效愛上了它,從此,貝利一生都是她的心肝寶貝。而狗狗貝利則對此心懷感激——感恩我們結束了它的顛沛流離。
謊言與欺騙/ 39
動物會說謊嗎?如果我們把謊言的定義大幅度擴展開來的話,應該說相DANG*當多的動物都有說謊的能力。
抓小偷! / 44
儘管野豬應該知道自己挖出並吃掉的是老鼠的存糧,但這也只是它們尋找食物的一種天然本能。DANG*當然,老鼠的想法肯定是不一樣的。
只要鼓起勇氣! / 50
正是由於勇敢者和內向者一樣各自擁有優點和缺點,因此,具有這兩種不同性格特徵的動物才能並存到今天。
黑與白/ 55
大自然並不是帶有抽屜的柜子,可以讓我們把生命分門別類地放進確定的格子裡去。因此,從根本上來說,並不存在善的或惡的物種。
溫血的蜜蜂,冷血的鹿/ 61
變溫動物和恆溫動物是兩大不同的分類,但卻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彼此順暢地相互交融的。
群體智慧型/ 70
雖然每一個動物個體被看成相對低能的,但各種不同職能的個體組合而成的整體運轉,如對自然環境的反應能力,則被認為是相DANG*當高智商的。
私心裡的小算盤/ 74
之前我一直都在笑這鳥兒的小聰明,感覺它想在我面前把美味藏起來的小把戲很好玩,這會兒我才想到,其實這一行為本身就顯示出了一種了不起的能力,同時展現了鳥兒的智商。
算數能力/ 78
面臨多和少的SHOU*選擇時,誰都會寧可SHOU*選擇多的—— 這難道不正是進化無可辯駁的機制嗎?更有意思的倒應該是這個問題:動物真的能數數嗎?
就是為了樂趣/ 82
烏鴉也會在它們樂意的時候,將過剩的能量儲備用於沒什麼現實意義的娛樂活動,從而獲得開心和滿足的感覺。
貪歡求愛/ 85
究竟生物為什麼必須要以激素引發的快感來獎勵性行為呢?隱藏在深層的原因在於交配行為導致的危險。
至死方休/ 88
DANG*當一隻渡鴉被射殺或者毒死以後,生存下來的另一隻往往不再尋找新的伴侶,而是從此以後一直孤獨地在天空中盤旋。
命名/ 92
如果它們要和遠距離以外的同伴交流信息,特別是要確認彼此的身份,那么就**需要用名字來稱呼對方。
悲悼/ 98
悲悼?野鹿竟然能感受到這樣的情感嗎?是的,它們不僅能夠,而且必然會產生悲傷的感覺:悲悼能夠幫助生物接受與死者告別。
羞愧與悔恨/ 102
和馬兒在一起的歲月里,我們在它們身上又發現了一種情感:這些動物能夠體會到羞恥, 而且與我們在類似情境下的感覺是一樣的。
同理心/109
如果這些老鼠此前曾看到自己的同伴忍受過如此的折磨和摧殘,那么它們感知到的痛苦明顯比沒有心理準備的個體更加強烈。
忘我的利他主義/ 115
利他主義有可能只是遺傳決定的,相DANG*當於動物本能的條件反射,在不同動物之間已經看不到個性的差別。但更寶貴的無私忘我則是出於自願的SHOU*選擇,而蝙蝠顯然是後者,它們有著SHOU*選擇的自由。
教育/ 118
就是動物幼崽也需要接受教育,才能學會掌握成年以後生存所必需的遊戲規則。
如何才能對下一代放手? / 122
對我們人類和大部分其他的動物來說,有一點是很清楚的:作為父母,我們總有一天必須放開孩子,讓他們獨立生活。
野物存野性/ 125
很多不同種類的野生動物都不會喪失野性,因此並不適合在人類的關照下度過一生。
臭鷸鳥/133
動物必然需要味覺才能將有益的營養物質與不利(乃至有毒)的食物區分開來。與我們人類的味覺相比較,很多地方或許是相似的,但也有不少物種的味覺和我們不同。
特殊的芳香系統/ 137
動物對氣味的SHOU*選擇和判斷與人類有很大區別,不僅好聞的氣味可以被接收到,就是動物散發的臭味也能被感知到。
舒適度/ 142
我們人類修建的道路,其實跟動物的傑作從形式到方法都如出一轍。
惡劣天氣/ 147
颳風的時候,它們會尋找背風的地方來保護自己,而且它們還知道把屁股對著風吹來的方向,這樣就可以把對風吹更敏感的臉部保護起來,以免遭風吹雨打。
疼痛/ 152
牙齒咬得咯咯響(山羊平時從來不會有這種表現),沒有食慾,輾轉反側,表情淡漠。DANG*當人忍受疼痛折磨的時候,難道不是也會出現這些症狀嗎?
恐懼感/ 155
不論是人還是動物,誰不知道害怕就不可能活下去,因為恐懼感能夠保護生物避免犯致命的錯誤。
上流社會/ 171
每個個體在群體中的地位,都需要經過頑強的鬥爭才能獲得並維持得住,這裡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強勢的兔子能夠獲得更多機會繁衍後代。
善與惡/ 173
任何一件惡行,如果能夠追根溯源的話,都可以回溯到一個確定的點,從這裡出發,才發展成了惡行,而此前的一切都是可以原諒的。
DANG*當小沙人來到時/180
一般情況下,包括人類在內,生物的身體會在睡眠時自動抑制肌肉的活動,以避免我們在做夢的時候發狂地擊打四周,甚至閉著眼睛在臥室里到處走動。
動物的先知先覺/ 184
對動物來說,這就是它們的整個生活。所以它們對自然中的危險,比我們能有更高的感知力也就不足為奇了。
動物也會老去/ 191
離開群體的行為意味著動物已經知道大限將至,於是就會去找一處偏僻的草場或者一個打開的畜欄,這裡一般在溫暖的夏日都是空著的,至少不會有畜群在白天進來。它們安靜地躺下來,平靜地死去。
陌生的世界/ 196
對我們來說,置身於大自然就是一種享受和療養,這實在是因為湖光山色對我們人類已經完全構不成危險了。而對生活在其中的另一些居民來說,卻不一定這么單純,因此在它們眼中的自然風光可能就不是充滿詩意的了。
人造的生存環境/ 203
動物的感官並不是為了感受水泥和柏油而發展進化的,而是為了森林、沼澤和大片的水域。
為人類服務/ 209
我們沒必要探討這些動物是否心甘情願為人類工作——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但也的確有很精彩的人類- 動物組合,觀看他們的互動就已經讓人感到**愉快了。
傳遞感覺/ 213
如果我們能做到下面這進一步的信息傳遞,即直接跟動物對話,那么不僅我們能夠解密動物之間溝通的語言,而且還能跟它們攀談交流。
靈魂在哪裡? / 219
小松鼠、西方狍和野豬都有靈魂—— 對我來說,這就是生命的畫龍點睛之筆,令我在野外觀察動物時感到內心充滿暖意。
後記:退後一步/ 222
感謝/ 227
注釋/ 229
作者簡介
彼得·渥雷本,1964 年出生於德國,童年即立志成為自然資源的守護者。大學時選擇攻讀林業經濟學,畢業後二十餘年,一直在林業管理局做公務員。為實現用生態平衡體系管理林區的理想,他辭去公職,在德國艾菲爾(Eifel)地區領導並管理著一片環保林區,致力於恢復這片森林的原始形態,並就森林和環保等主題發表演說,開設課程,著書立說。已出版《樹的秘密生命》《森林—— 一場發現之旅》等十餘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