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中利率對經濟成長作用論

動態中利率對經濟成長作用論

動態中利率對經濟成長作用論是把利率與儲蓄、投資和經濟成長的關係置於個人儲蓄——投資的三階段的動態經濟來分析的理論。代表人物是莫爾霍。莫爾霍把利率劃分為過去的、現在的和將來的利率,且依次分析各個不同時期利率對儲蓄、投資和經濟成長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利率對經濟成長理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動態中利率對經濟成長作用論
  • 代表人物:莫爾霍
20世紀70年代初以前,西方關於經濟成長論著主要研討發達工業化國家的情況,美國經濟學家麥金農和肖則對利率與開發中國家經濟成長的關係作出了開拓性的探討,並認為,在開發中國家,低利率並不能促進經濟成長,相反,高利率才是促進增長的有效方法。但麥金農提出的貨幣存款與實際資本互補學說遭到不少人的批評,因此,凱珀、馬依森和弗萊等人拋棄了麥金農的互補性假設,從資本形成來論證利率與經濟成長; 與之相反加爾比斯卻從二元經濟來補充和發展麥金農的“互補性”假設。1986年,莫爾霍在 《開發中國家的利率、儲蓄及投資》一文中,批評人們“忽視了儲蓄一投資過程的跨階段性方面。”於是,莫爾霍提出一個三階段生命周期模型、初態經濟分析來發展和完善麥金農的互補性學說。
所謂三階段生命周期模型,是指—個消費者把自己的生活分為三個階段,前兩個階段掙取收入,並將其中的一部分儲蓄起來用於第三階段的消費。消費者的儲蓄可以以存款存入金融機構或投資於實質資本。莫爾霍認為,在開發中國家,消費者的借貸總是要受到限制,這樣,人們不得不用自己儲蓄的資金來應付各種投資需求。此外,在缺乏發達證券市場的條件下,實質資本投資具有更高的不可分割性,使投資者在投資於實質資本以前的一定時間裡必然以存款形式進行儲蓄積累。他假定三階段生命周期中,第一階段投資者進行的儲蓄及借貸不能滿足進行實質資本投資的最低資金需要量,第二階段投資者同第一階段的儲蓄積累加上新儲蓄和銀行借款進行實質資本投資。這種資本積累過程的跨階段性,導致第一階段儲蓄存款和第二階段實質資本是互補關係,而第二階段的儲蓄存款與實際資本卻成為充分的替代物。為了更精確地推導這些關係,莫爾霍分三種情況來分析利率對儲蓄和投資的作用。①在確定情況下的自我融資中; ②在確定情況下的外源融資中;③利率對巨觀經濟的影響。根據分析,莫爾霍得出如下結論:第一,利率以一個複雜的時滯結構影響單個資產持有者的決策,因為一個投資者的資本需求會與過去存款利率正相關而與本期利率逆相關。第二,投資支出將同時受到存款利率直接的和間接的影響,直接的影響是通過競爭的或互補的資產效應,而間接的影響是通過貸款量。第三,在實質資本具有不可分割性時,高存款利率即使不鼓勵儲蓄也會促進投資。第四,由於本期存款的目的在於為將來投資融資,貨幣存款與實質資本的互補是跨階段性的。這意味著,即使較高的存款利率在短期抑制投資,也將在長期鼓勵投資。自我融資的投資者以存款形式積累他們儲蓄的時間越長,那么利率變化充分發揮影響所用時間也越長,對經濟成長作用越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