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員(綏靖)》替代《全面戰》。1938年11月在廣西綏靖創刊,停刊於1939年8月第34期。第五路軍政治部動員周刊社編輯。逐頁題名《動員周刊》。周刊,屬於政治刊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動員(綏靖)
- 語種:中文
- 創刊時間:1938年
- 出版周期:周刊
人員編制,主要欄目,刊登內容,文化傳統,
人員編制
主要撰稿人有吳松、翼雲、彭健等。
主要欄目
設有戰地速寫、戰地通訊、廣西學生軍通訊、半月來時事述評等欄目。
刊登內容
該刊以討論抗戰總動員的實際問題,討論廣西建設問題,宣揚廣西軍隊的革命精神為宗旨。主要內容是宣傳動員全民抗戰的偉大意義,指導如何組織和訓練民眾,分析研究國際國內形勢和抗日的具體問題等。
刊載的文章有吳松的《廣西民眾怎樣起來配合軍隊作戰》、希貞的《本省農村放款問題(附表)》、公棠的《廣州武漢放棄後之廣西》、梁喬的《參加廣西學生軍團:為展開青年的救亡運動而努力!為保衛神聖的國土而鬥爭!》等文章,在當時促進了廣西地區的全面抗戰,特別是廣州武漢失守後,抗戰進入相持階段時,鼓舞了廣西民眾發揮抗戰中堅力量。耕野的《不做俘虜的梁業全:無名英雄之一》、新野的《夜襲四顧平:李旅長瑞金的一頁抗戰史》等文章用典型人物鼓舞人心。清華的《怎樣屯積鄉村的米鹽藥品》、彭健的《鄉村堡壘戰壕及其他建築物的修築與利用》、翼雲的《躲避空襲時應注意的幾件事》等文章,旨在教會民眾實際的技術,將損失降低到最小。
該刊是第五路軍的政治刊物,對於傳授逃生技巧,宣傳抗戰思想,為全民族抗戰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其立足於廣西,是研究抗日戰爭期間大西南抗戰狀況的寶貴資料。
文化傳統
附:《發刊詞》(編者)
敵人的鐵蹄和炮火的威力距離廣西邊陲不遠了。但試著蔣委員長在最近告全國國民書中的訓詞“繼今以往,全面抗戰到處發展,真正戰爭從新開始。而戰爭行動,進戰退守,不惟毫無拘束,無所顧慮,且可處置自由,更產立於生動地位,敵人對於占領之地,不惟無所得,且亦一無所有,往昔敵軍本已深陷泥沼無以自拔,今後當復步步荊棘,其必葬身無地!”我們就該認識抗戰已進展到了全面抗戰,人人隨時隨地都負起抗戰的責任,我們不該而且不能畏怯逃避。同胞們!快快勇敢地樂觀地安排困頓敵人的荊棘,這就賴乎全國人民實行總動員了。
本來到今天,再說《動員》,似乎太落後了。但我們不能忌醫諱疾,以往的全民動員實在不夠。而且動員是有多面性,和不斷地蛻變性。所以動員民眾,共挽存亡,還是目前萬分必要。背本刊就應此時代使命而產生,起來站在文化崗位,負著幾重責任。
在全民族戰爭中,國民之精神狀態機戰爭意志,必要永恆地牢固。若有搖動,其為禍實在有不堪勝言的。戰爭時期愈延長,則危險的發生愈多,所以可以此種危險事情,愈應努力。我們要掃蕩漢奸謠言謬論,鞏固心理國防。
動員民眾,必須組織民眾,沒有組織是不能團結起來的。我們要把動員各部門與軍事上相配合,以免有軍事的動員從各部門的動員中孤立起來的毛病。民眾保護自己的生命財產一定和保鄉衛國連擊起來。於是把民槍,聯防,穀倉生產種種問題擴展到運輸,救護,游擊以至直接參與與軍隊種種問題,將此問題討論,以求獲得一個合理的解決。
動員固應採取由下而上的自髮式,但也應參與由下而上的領導式相協調,所以對政令設施闡發剖示,也是本刊任務之一。
現存的民眾團結是像生礦石一般地不該被拋棄。應把它們鍛鍊起來,凡是對救亡有其潛力在之功能的,都應獎勵,令其發揮有利之功能。至於蒐集人才最為動員幹部,亦甚重要,所以本刊不只是溝通各方面救亡意見,同時亦為發動組織之媒介。
青年是國家的新血液,全民動員的酵種,因此我們要刺激青年們的警覺,檢討以往的失敗,策劃青年救亡前進的陣線與動向。
話又轉來了,本社同人能力實在有限,所見不周,還切盼同胞們嚴正的指示。時到今日也毋庸說客氣話,不過辦法不是少數人能像得周全,也不是少數人能推動辦法的執行,群策群力,方能有抗戰勝利和建國成功的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