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懸掛滑翔機

動力懸掛滑翔機

動力三角翼也稱動力懸掛滑翔機,是航空運動領域中最受歡迎的一種輕型動力的飛行器,70年代在歐洲興起至今歷久彌新。

20世紀20年代以來,在一些工業發達的國家相繼出現了動力滑翔機。這種滑翔機帶有動力裝置,能夠自己起飛,在飛行中動力裝置關閉後,仍能繼續滑翔翱翔,需要時還可以再次起動動力裝置。動力懸掛滑翔機是指沒有起落裝置和座艙,駕駛員吊在升力面之下進行滑翔的簡易滑翔機。懸掛式滑翔機按翼面結構,可分為兩種:一種為硬機翼,形狀像輕型的滑翔機;一種為傘翼。後一種在國際上開展較普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動力懸掛滑翔機
  • 外文名:Power hang glider
  • 所屬類別:超輕飛行器
  • 別稱動力三角翼
研發歷程,特點,用途,我國發展情況,

研發歷程

隨著第一架超輕型飛機(安裝了小型發動機的懸掛滑翔機)的誕生,懸掛滑翔機改裝為動力懸掛滑翔機的狂潮平地而起,很多人痴迷於在自己的懸掛滑翔機上加裝發動機以實現有動力飛行。在第一個關於超輕型飛機的規則中規定,超輕型飛機是指從地面用腳起飛的飛行器,這一規定是為了讓超輕型飛機更接近於懸掛滑翔機。早期,從允許懸掛滑翔機在沒有嚴格限制的情況下飛行,但是自從一些飛行員為自己的滑翔機安裝小型發動機後,經常發生一些類似飛行員的頭部撞地面等飛行事故,因此,從對超輕型飛機的飛行規定進行了部分修改,允許採用小機輪幫助起飛和著陸。這樣一來可以避免腳尖、腳踝以及腿部受傷,像臉撞到地面這種情況也都得到了有效的避免。由此來看,安裝機輪還是非常必要的,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從為超輕型飛機制定了美國聯邦航空條例(FAR)第103部。
懸掛滑翔運動又稱三角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就有許多愛好者。在20世紀的70年代獲得了發展。
1951年,美國宇航局的研究員羅開樂發明了柔性翼,給懸掛滑翔新的生命力。它是用三根骨架支起來的三角形帆翼,由於結構極其簡單,而且穩定性也良好,於60年代初期在美國開始普及。
1969年,採用了控制架和懸掛式索具。這一改進,比起從前的肘掛式,使操縱性大幅度提高了,可以滑翔更長的時間,由此促進了現代懸掛滑翔運動的發展。
20世紀70年代,這一運動已在西方形成規模,尤以美國最為盛行。近代首次懸掛滑翔運動的集會在被成為懸掛滑翔聖地的加里福尼亞舉行,並於1972年成立了美國懸掛滑翔協會。1975年,國際航聯在其第68屆大會上決定設定懸掛滑翔委員會,並於76年9月在奧地利科森舉辦了國際航聯認可的第一屆世界錦標賽。由此,懸掛滑翔運動成為一項國際化的、正式的航空體育項目。

特點

它採用一流的強力航空鋁,內部加固龍骨,主掛釘可承受7噸的拉力,主掛釘以外的保險繩也可承受2.3噸的拉力;通過法國超輕機和德國過載認證並被評為國際航聯評為一類飛行器(最安全飛行器);採用phasc2型配rotax582發動機(世界80%的輕型飛行器均採用該款發動機),即便在空中無動力情況下也能滑翔並安全著陸;有的還裝有俄羅斯火箭彈射救生傘(米格29戰鬥機亦裝備此類救生傘)。
動力懸掛滑翔機
通常動力三角翼可供二人乘坐,採用活塞式航空發動機帶動螺旋槳推進,機翼與機身通過懸掛方式進行連線,飛行員通過移動機身與機翼的相對重心位置實現操縱,因機翼具有較高的滑翔性能即使在失去動力的情況下動力三角翼飛行器,然可以像鳥兒一樣滑翔著陸,因此動力三角翼是相當安全的。它具有體積小、重量輕、簡單易學、安全可靠等特點。是一種深受歡迎的動力飛行器。
動力三角翼具有較高的滑翔性能,即使在失去動力的情況下,依然可以象鳥一樣滑翔著陸。

用途

動力三角翼適用於航空體驗飛行、飛行表演、空中廣告和航空拍攝等活動。
特別要提到的是,動力懸掛滑翔機還參加了汶川地震和甘肅舟曲土石流的搶險救災工作,在道路不通的情況下,攜帶攝影攝像人員的動力懸掛首先到達救災現場上空,在空中拍攝了大量極具價值的影像資料為救災工作的及時部署、規劃在第一時間提供了珍貴資料;中國航協的動力懸掛飛行員還第一個找到了在汶川救災時撞山的直升機的墜毀位置,為地面搜尋部隊提供了指引。

我國發展情況

2000年,由黑龍江省哈爾濱私營企業研製生產了HET-5型動力滑翔機在大連通過國家鑑定。該機自重140公斤,最大起飛重量340公斤,飛行速度80-130千米,實驗飛行高度達3500米,滑跑距離僅需30米。這是國內第一架動力懸掛滑翔機。填補了中國動力懸掛滑翔機生產的空白。
我國的懸掛滑翔運動最初由民間興起,80年代初,在我國天津、洛陽、安陽等地,一些航空運動愛好者自製了一批滑翔機開展活動。1985年,日本懸掛滑翔代表團應邀來華進行系統的訓練教學和技術交流活動,為我國培養了技術骨幹。為推動懸掛滑翔運動的開展,1988年,中國航協懸掛滑翔委員會正式成立。委員會積極開設技術培訓班,多次組織表演和比賽,派隊參加國際性比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