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62年6月,設立勒鄉。
1970年,改稱勒公社。
1984年11月1日,經國家民委批准,成立勒門巴民族鄉。
勒鄉名稱
勒,藏語含義為神仙居住的地方。
行政區劃
西藏自治區
山南市錯那縣轄民族鄉,轄勒村和賢村兩個行政村,共有四個自然村。。
地理環境
位於西藏自治區山南市
錯那縣西南部。北鄰麻瑪門巴民族鄉,東鄰浪坡鄉,西與不丹接壤,南與印控達旺地區相鄰,是山南乃至全國重要的邊境鄉鎮之一。
勒鄉平均海拔2350米,年平均氣溫18℃,全年溫和少雨,獨特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使其成為種植茶樹的“風水寶地”。
自然資源
勒鄉植被茂密、物種豐富,有較多的野生動物和植物。野生動物有熊、野豬、猴子、四不像等,主要林下資源有野生天麻、三七、靈芝、蟲草等。
人口民族
勒鄉是門巴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2015年6月,全鄉共有54戶133人。其中,勒村有31戶,賢村有23戶。
2017年底,勒鄉常住54戶,共140人。
農村經濟
勒鄉是農牧結合鄉。主要農作物有冬青稞、冬小麥、蕎麥、雞爪谷、青椒和玉米等。主要飼養大畜為主,
2011年,勒鄉勒村集體經濟之一-勒村農家樂正式營業。勒門巴民族鄉茶葉農牧民專業合作社成立,註冊資金500萬元,主要負責勒鄉茶葉的種植、粗茶的加工和銷售等工作。
2014年,到勒鄉的遊客總數達2000餘人次。勒門巴民族鄉茶葉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共有可採摘茶園144畝,年產粗茶16000餘斤,銷售收入80餘萬元,其中70.5%用於合作社成員的分紅,並提供了近100個就業崗位
2016年,勒鄉茶葉合作社創收115萬餘元,其中84萬餘元用於合作社社員分工,僅茶葉一項,勒鄉人均增收6300元。
2018年,勒鄉實現生產總值480.94萬元,其中茶田創收242.6萬餘元。
基礎設施建設
2014年3月1日,勒鄉森木扎景區旅遊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開工,2014年6月1日驗收,總投資285萬元,主要建設內容有游步道、觀景台、停車場、旅遊廁所及景區內的標識標牌等附屬設施。
2016年11月,勒鄉特色城鎮建設項目開工,是西藏自治區20個特色小城鎮之一,項目分二期實施,其中一期項目計畫投資10018.23萬元,以勒村24戶民房改造、行政政務中心、商業街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為主。
2017年9月3日,錯那縣勒鄉勒村特色小城鎮建設項目完成總體工程量的80%,完成投資8200萬元。年底,勒鄉勒村特色小城鎮建設項目竣工
2018年2月,勒鄉勒村村民喜遷特色小鎮新居。
文化教育事業
2015年,勒鄉茶葉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為全鄉9名大學生每人每年發放1000元的教育扶持資金。
社會保障事業
2015年,勒鄉茶葉農牧民專業合作社代繳全鄉民眾養老金和醫療保險的個人上繳部分,並免費發放碘鹽。
文化體育事業
2015年2月21日,勒門巴族鄉的鄉親們與駐地解放軍組織了一場歡樂祥和的新春慶祝活動,門巴族少年少女載歌載舞,歡聲笑語,營造出了一片喜氣洋洋的新春氣氛。
精神文明建設
2011年8月,勒鄉被山南地委、行署聯合命名為“愛民固邊模範鄉”。
2016年11月29日,勒鄉勒村民眾集體為駐紮在勒鄉的退伍官兵獻上潔白的哈達,軍民難捨難分。在離別之際,互相握手擁抱,村民把老兵們全部送上離別的軍車,揮舞著雙手久久佇立,看著一輛輛車從自己的視線中消失。
2017年11月19日,錯那縣有關領導到勒鄉放牧點宣講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給玉麥鄉牧民卓嘎、央宗姐妹的重要回信精神,宣講結束後,縣委書記余勝能等同勒村聯防隊員徒步20餘公里在邊境一線巡邏。
地方產品
勒鄉手工產品有各種竹器和木器;農產品有磚茶、花茶、泡茶等。
民俗文化
門巴阿吉拉姆戲起源於藏傳佛教五世達賴喇嘛時期,該戲融合了民間舞蹈、歌曲和宗教藝術形式,吸收了門巴族民歌“薩瑪酒歌”、說唱音樂、悲歌和宗教音樂,民間習慣稱這種戲曲為“門巴阿吉拉姆”。
2006年,錯那縣勒鄉的門巴阿吉拉姆被國家文化部確定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風景名勝
勒門巴民族鄉旅遊資源豐富,有得天獨厚自然風光、門巴較少民族的獨特風情優勢以及1962年中印自衛反擊戰主戰場的歷史區位。
勒門巴族鄉有森木扎旅遊景區、崗亭瀑布、賢村金剛山等景點。
森木扎旅遊景區
森木扎旅遊景區距勒鄉約2.5公路。“森木扎”藏語意為:“魔女谷”,屬“勒布四谷”之一。
崗亭瀑布
崗亭瀑布距離勒鄉2公里,位於麻瑪民族鄉到勒門巴民族鄉途中。是垂直型瀑布,在570米落差內形成奇特的三疊瀑布,其中,最小落差也有70米。崗亭瀑布及周邊區域空氣負離子濃度極高。
金剛山
勒鄉賢村金剛山位於娘母江和松奪嶸江交匯處,當地門巴族民眾把這座山當做神山。這裡既可以看到白雪皚皚的高山、茂密的原始森林,還可以看見漫山遍野的杜鵑花海,綠意融融的田園牧場,以及蜿蜓盤山而下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