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泰大尾羊是全國聞名的優良羊種,主要生活在新疆阿爾泰山地地帶。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阿勒泰大尾羊
- 界:動物界
- 種:阿勒泰大尾羊
- 分布區域:阿勒泰地區
產地,歷史,特性,習性,
產地
阿勒泰大尾羊是阿勒泰地區哈薩克族牧民在特定的自然環境條件下,世世代代精心選育出來的一個優良的綿羊品種。因其有著一個滾圓而肥大的、全是脂肪生成的尾巴而得名。早先曾因原產地和繁育基地在福海縣齊乾吉迭鄉又稱之為福海大肥羊,而生物學家則稱之為肥臀羊或脂臀羊。唐朝貞觀年間,大尾羊就被作為貢品,進獻朝廷,由此,人稱新疆羊"體大如牛,尾大如盆"。《新唐書》上也有記載:"西域出大尾羊,尾房廣,重10斤。"成年大尾羊一般體重都在80公斤以上,阿勒泰地區的"賽畜會"上,最高的記錄是171公斤,當年羔羊的最高體重也達到了120公斤,尾脂達到十多公斤是常見的。大尾羊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的福海、富蘊、青河各縣和阿勒泰市一帶。隨著改革開放特別是阿勒泰地區旅遊業的興起,為滿足遊客品嘗大尾羊美味的需要,各縣(市)都在積極繁育這一品種,還被山東、四川、海南等省區及哈薩克斯坦國引種。
歷史
歷史悠久的阿勒泰大尾羊,是福海縣哈薩克族牧民經過千百年辛勤培育而成的我國優良地方綿羊品種。史籍曾記載“西域出大尾羊,尾房廣,重10斤”“新疆羊大如牛,尾大如盆”,指的就是阿勒泰大尾羊。阿勒泰大尾羊因其原產地和種羊繁育基地都在福海縣種羊場(齊乾吉迭鄉)而曾得名為“福海大尾羊”。屬肉脂兼用型地方綿羊良種。其頭中等大,額較窄,耳大下垂,間有小耳。公羊角大而呈螺旋形,母羊角小而尖。肌肉發育良好,腿高而結實,肢勢端正,蹄小而堅實,脂臀大而稍向下垂,毛色以棕紅及淺綠色為主,其次為白、黑及花色。肉質細撤,無檀味,為羊肉中佳品。其產毛性能較好,成年公羊平均年產2.036公斤,成年母羊產1.627公斤,但毛較粗,多用以制氈:如氈褥、氈襪等。該羊成年種公羊最重達171公斤,成年母羊最重達126公斤,當年羔羊最重達120公斤。具有耐粗飼、善跋涉、抗嚴寒、體質堅實、適宜放牧等特點,以其體格高大健壯、肉脂生產性能高,生長速度快、長膘能力強、肉脂鮮嫩味美、無膻味著稱,是製作羊革的上等原料。當地牧民有一句順口溜“福海的大尾羊,走的是黃金路,吃的是中草藥,喝的是礦泉水,穿的是毛革服,睡的是金石窩”,以此而抒發自豪讚美之情。
特性
大尾羊的體形外貌特點為頭中等大、鼻樑稍隆起,耳大而下垂,腿高而結實,股部肌肉豐滿,毛色主要為棕紅色。生長發育較快,一般情況下,當年產的羊羔,自3~9月,半年時間平均體重可達39千克。
1997年,富蘊縣阿肯彈唱會上,最重的半歲大尾羊體重竟達92千克。第二年一般體重平均為60千克左右。種羊體重更大,平均活重100千克以上,7~8年種羊最重可達150千克以上。母羊平均體重80千克以上,一般生產型的母羊,7年左右必須更新。母羊長到2年以上才可產羔,羊的懷孕期為5個月,一般每年10月份配種,來年3月生育,人工授精率為30%。母羊產羔的單胎率居多,占90%以上,雙胎、多胎較少,不足10%。大尾羊較一般羊體格高大,且身體的長度與高度隨年齡的變化而變化。年齡小的,高度大於長度,年齡大的,高度小於長度。
習性
"逐水草而居"是千百年來人們對遊牧民族生產、生活方式的精闢概括和描述。阿勒泰的哈薩克牧民也不例外。"逐"是絕對的,"居"反而是相對的,只能是短暫的逗留。"逐"者,"跟隨"也。所要"逐"的是水和草,兩者缺一不可。沒有草,大尾羊沒有食物,不能生存,人也隨之失去了生存的物質條件;沒有水,大尾羊不能生存,人也同樣不能生存。為了"逐"這水和草,牧民們一年四季攜兒帶女,騎著馬,趕著牛羊,讓駱駝馱著房屋和家具,不斷地走啊走。春天,從準噶爾盆地腹心沙漠中開始,攆著由南到北漸次融化的積雪,跨過烏倫古河、額爾齊斯河,進入阿爾泰山前山牧場,接羔育幼,為牲畜剪毛換裝。盛夏,人畜進入綠草如茵、鮮花似錦的阿爾泰山深處的夏牧場,牛羊馬駝們吃得膘肥體壯,盡情撒歡,人們也盡情享受著這美好而短暫的兩個多月的"天堂生活"。金秋,阿爾泰山開始降雪了,要"逐"的草,將被深達數米的積雪所覆蓋,春天攆著雪上了阿爾泰山的牧民和畜群又被阿爾泰山上的雪攆下了山。他們回到前山牧場,忙著為牲畜配種,忙著為自己冬備,再由北而南,跨越額爾齊斯河、烏倫古河,進入準噶爾盆地。寒冬,漫長的一個寒冬,牧民和他們的大尾羊及牛、馬、駱駝都將在準噶爾盆地的禾木、沙吾爾山中渡過。牲畜們忍受著零下三、四十度的嚴寒,頂著凜冽呼號的寒風,在白雪茫茫的戈壁沙漠中覓食。在廣闊的沙漠中,牧民們仍在不斷地搬遷自己的住房,只為了便於大尾羊等牲畜能夠就近吃到稀稀拉拉的戈壁牧草;人們和大尾羊之所以要到這裡熬過寒冬,只因為這裡既有大尾羊的生存必需品--草,同時也有人畜都離不開的水--它就是既能供人畜飲用而又不至於把草全部覆蓋了的雪。
因為要逐水草,大尾羊每年都要從準噶爾盆地到阿爾泰山做一次長途旅遊,要走800多公里的路,還不包括它們每天吃草時不停走的路。牧民們每年要搬80多次家,每到一處,安營紮寨,住上幾天再上路,再安營紮寨,周而復始,這就是他們的"居"了。 因為要逐水草,大尾羊在沒有盡頭的路上,不停地遊走。阿爾泰山上千百種大補的中草藥和山花野菜沒少吃,清冽的融雪水和礦泉水沒少喝,準噶爾冬天的罪也沒少受,靠著一個夏天抓膘積聚起的肥臀尾脂和一身強健肌肉,硬是捱過了嚴冬的飢餓和寒冷。按照大自然的法則,這大尾羊也是自然選擇、淘汰的結果,是"適者生存"的結果。按照人們的常識推論,這大尾羊的肉肯定大補,這大尾羊的脂肯定美容。
因為要逐水草,哈薩克牧民也因之形成了自己許多獨特的習俗。比如,本能地愛護林木生態水源;比如,不吃或很少吃牛馬羊以外的動物,特別是野生動物;比如,多遠的距離都認為"很近";比如,在廣闊的草原上訊息傳遞得很快;比如,認為所有產品都是供自己、親戚、朋友們享用的,不能拿去賣;比如,認為"家產的一半是客人的",所以不管你是誰,進了牧民的氈房都會受到熱情的款待。如果是在冬牧場裡,你進了哈薩克氈房,主人又不在家的話,你還可以自己煮肉、燒茶,尋找食品,吃飽喝足,坦然離去,只要不有意損壞物品,不拿走不該拿的東西,主人不會責怪等等。
因為要逐水草,阿勒泰地區的畜牧業,就成了天然易災產業。因為畜牧業產值占到全區產值的四分之一,阿勒泰地區也就成了易災地區了。雪下小了第二年水就少,草長不好,那是旱災;雪下大了,完全把草覆蓋住,牛羊蹄子刨不開雪,吃不著草,那是雪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