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9930畝(其中:田2381畝,地7549 畝),人均耕地4.26畝,主要種植甘蔗等作物;擁有林地19804.1畝,其中經濟林果地4331畝,人均經濟林果地1.86畝,主要種植檸檬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 607.2 畝;荒山荒地4413.75畝,其他面積52898.38畝。
基礎設施
2009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村有476戶通自來水,有3戶飲用井水,有100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7.5%)。有563戶通電,有8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476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1.4%和 84.4%);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49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61戶(分別占總數的62%和45.8%)。
該村到鄉道路為砂石路;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 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5輛,拖拉機109輛,機車250輛。
農村經濟
該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361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605萬元,占總收入的44%;畜牧業收入625萬元,占總收入的45.9%(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970頭,肉牛387頭,肉羊240頭);林業收入52萬元,占總收入的3.8%;第二、三產業收入10萬元,占總收入的0.8%。工資性收入9萬元,占總收入的0.68%。農民人均純收入3366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9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58人(占勞動力的11%),在省內務工118人,到省外務工40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583戶,共鄉村人口2365人,其中農業人口2255人,勞動力 1473人,其中男性709人,女性703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漢族、景頗族、德昂族等多種民族混居地,其中漢族1444人,傣族22人,景頗族 289人,僳僳族10人,阿昌族2人,德昂族484人,其他民族4人。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217人,參合率97.78%;享受低保297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鄉衛生院,衛生院面積為2800平方米,該村距離鄉衛生院0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人畜混居的農戶370戶,占農戶總數的65%。
文化教育
2010年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367平方米,擁有教師21人,在校學生323人,距離鄉中學0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83人,其中小學生196 人,中學生87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6個,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460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390.57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352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是 ,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7700元,人均 籌資25元,一事一議籌勞630個人均籌勞1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2.1萬元,有固定資產5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 ,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是,主要以貼上公告的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工作制度、禁毒防艾等。
人文地理
該行政村有9個村民小組,以漢族、景頗族、德昂族三種民族為主。漢族主要繼承和沿襲漢族的風俗習慣,傳統節日有“春節”、“中秋”、“端午”、“清明”、“七月半接祖”,還有景頗族的目瑙縱歌、嘗新米活動,德昂族的潑水節,有廣卡金塔、《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創作地、景頗山寨等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資源,有悠久的歷史和濃郁的民族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