勍香村

勍香村位於呂梁山中南段東段,汾西縣西道教名山姑射山下。東距縣城22公里,這裡車水馬龍,交通便利,省道224幹線和店上線穿村而過,是汾西通往臨汾市西山各縣,綜貫呂梁、晉中諸縣的交通要衝。

勍香村地處河川,四周群山環顧,介於東徑110°12'—110°41',北緯36°33'—36°4'之間。境內地勢開闊平坦,萬畝田疇環列,阡陌其間,東西寬2.5公里,南北長3.5公里,平均海拔1100米,年平均日照2700小時,年平均氣溫9℃,降水量593.2毫米,無霜期180天。

勍香村是政府所在地,屬於單村行政村,本村籍居民586戶,2589人;移民搬遷涉及20個自然村合計人口2455人;縣直單位、鎮直單位以及勍香林場機關,總計常住人口5544人。是全縣最大的自然村之一,也是汾西縣西部的經濟文化中心,物資交流中心,是電力通訊中心,交通網路中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勍香村
  • 所屬地區:山西省汾西縣勍香鎮
  • 地理位置:汾西縣西道教名山姑射山下
  • 人口:5544人
  • 戶數:586戶
地理位置,村情概況,村鎮建設,農村經濟,

地理位置


村情概況

勍香村是政府所在地,屬於單村行政村,本村籍居民586戶,2589人;移民搬遷涉及20個自然村合計人口2455人;縣直單位、鎮直單位以及勍香林場機關,總計常住人口5544人。是全縣最大的自然村之一,也是汾西縣西部的經濟文化中心,物資交流中心,是電力通訊中心,交通網路中心。

村鎮建設

農村經濟的發展使村鎮建設邁開了新的步伐。近年來,鎮村兩級堅持科學規劃,紮實推進,目前本村南北5000米大街拓展工程已完工,同時。累計完成投資6000餘萬元新建磚混二層沿街商業門店900餘套,移民新區3處700間平房,安置移民20個自然村2455人。投資16000元,解決部分村民的吃水難問題,實現了全村100%的村民安全飲水,實施3000米的北大街下水道工程,同時在北大街新建文化中心、北街國小、敬老院、移民新村、借宿制雙語幼稚園,合作醫療服務站等,逐步完善了北大街系統工程和配套設施建設,使整個村莊基本實現“四化四改、六通、六個一”。

農村經濟

本村歷年來有句農諺:“少種夏田多種秋,一年吃喝不用愁”。這話說的不無道理,是根據當地氣候,土壤等因素總結出來的。當地糧食作物主要有玉米、穀子、高粱、糜子、蕎麥、黑豆、扁豆、豌豆、綠豆、小豆、豇豆及少量的小麥。經濟作物主要有胡麻、荏籽、線麻、西瓜等。另外還有既頂糧又頂菜的紅薯和馬鈴薯。玉米是本村播種量最多的作物,也是產量最高的拳頭產品。本村現有耕地6300餘畝,其中玉米占3055畝是全縣玉米主產區,享有“噸糧田”美稱。改革開放後,全體村民團結務實,奮力進取,農牧、林業生產都得到跨躍式的發展。1988年,農民人均占有糧食700斤,年收入僅400元。1995年,在鎮政府和省林業廳扶貧隊的大力支持下,東西兩山營造生態林和經濟林1000餘畝,林業支柱產業開始形成並取得豐碩的成果,同時,加強了農業基礎地位的鞏固。2004年全村糧食總產量達到150萬斤,居全鎮首位。2011年,糧食總產量突破260萬大關,人均占有糧食1000斤。
2008年“勍康農林牧專業合作社”和“勍通農林牧專業合作社”相繼成立,安排富餘勞力30人。與此同時養豬、養雞、養牛在全村尉然興起。2011年,全村年生豬出欄2490頭,羊存欄1370隻,雞6500隻,大牲畜存欄75頭。
隨著“減排治污”力度加大,不達標的企業得到有效的扼制,村黨支部和村委會把調整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列入重中之重,從各方面拓寬致富門路,此時,東西兩山核桃園和扁桃園已有一百餘戶受益,其他產業如:個體工商、建築、餐飲、美發、農副產品加工以及外出務工人員數量急劇攀升,占到全村勞動力總數的60%。2010年,全村農民總收入1300萬元,人均收入5021元。
勍香村的集貿市場,歷史悠久,長盛不衰,每處四個古會,吸引著四面八方的客商如期而至,吞吐量之大居全縣物質交流大會之首。這就為商貿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古時,大小商販,人挑肩扛,駝隊馬幫,南來北往,穿梭於汾勍、勍康、勍隰等古道上。本村因此成為該地區的物質集散地和中轉站。1948年,縣民主政府在勍香成立貿易局,大小商賈雲集勍香,市場空前活躍,成為全縣的經濟中心。改革開放後,商業網急劇增加,僅本村就有79戶人家經營商業和餐飲服務以及各類加工行業。
農村經濟的發展使農民得到實惠,生活質量逐步提高,現在家家戶戶有農用三輪車、機車,不少家庭還有小面的車,全村95%的農戶都有行動電話。有線電視覆蓋率實現了100%。新農村建設正在紮實推進。
勍香這個歷經千年風雨洗禮的古鎮,在新農村建設中將以嶄新的風姿,堅強地崛起於汾西西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