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縣武侯祠博物館

勉縣武侯祠博物館

陝西勉縣武侯祠是紀念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三國蜀相諸葛亮的祭祀祠廟。位於陝西勉縣城西3公里處的108國道邊。始建於蜀漢景耀六年(263),是全國眾多武侯祠當中建祠最早且唯一由皇帝(蜀後主劉禪)下詔修建的祠廟,故有“天下第一武侯祠”之美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三級博物館、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勉縣武侯祠博物館
  • 外文名稱:Mian Xian Wuhouci museum
  • 地點:陝西省漢中市勉縣武侯鎮
  • 竣工時間:1983年
  • 開放時間:旺季(3月1日--11月30日):08:00--18:00;淡季(12月1日--2月28日):08:30--17:30
  • 館藏精品:旱蓮
  • 面積:80餘畝
  • 級別: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博物館位置,武侯祠簡介,古建築概況,珍貴文物,漢柏,旱蓮,木牛流馬傳說,交通指南,票務信息,

博物館位置

勉縣武侯祠博物館位於陝西省勉縣縣城西 3 公里處的武侯鎮,為古建築類遺蹟博物館,隸屬於勉縣文物旅遊局。
勉縣武侯祠博物館

武侯祠簡介

陝西勉縣武侯祠占地80餘畝,建築呈南北布局,殿宇排列一伍,中軸線直穿七進,且大都三院並聯。現有山門、樂樓、牌樓、琴樓、戟門、拜殿、大殿、崇聖祠、觀江樓、東西配殿等古建築30餘座150餘間,規模宏偉,為陝南較大的古建築群。
陝西勉縣武侯祠經魏、晉南北朝等十餘個朝代,歷史十分悠久。據碑文和史料記載,一千多年來,武侯祠歷經滄桑,幾經坍塌,歷朝歷代均有修葺。
陝西勉縣武侯祠因其歷史悠久,故歷代名人墨客留下的墨跡甚多。唐李商隱、宋陸游、明薜宣、黃輝、清王士楨、乾隆皇帝御前侍衛工部尚書松筠、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親王允禮、同治年間出使日本的大臣黎庶昌、蜀中才子李調元、近代愛國名將馮玉祥、國民黨元老於佑任等都在此留有遺蹟。 陝西勉縣武侯祠內文物豐富,匾聯層層,碑石林立,古樹名木甚多。現有漢以來各時代碑刻91通、匾聯62方(副),其他遺存館藏文物65件,古樹名木35株。在這眾多的文物當中,唐貞元十一年(795)由沈迥撰文,元錫書丹並刻立的《蜀丞相諸葛忠武侯新廟碑銘並序》碑(簡稱《唐碑》)、嘉慶八年皇帝顒琰御書的《忠貫雲霄》、晉代石琴、古柏及旱蓮最為珍貴。其中《唐碑》因其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極高於1979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書法藝術名碑”,古柏經北京林學院專家測定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旱蓮被證實為世界稀有花樹,樹齡400餘年。整個祠廟古柏參天,枝柯茂密,暗香浮動,環境幽雅,融建築、園林、雕刻、繪畫、書法、文學於一體,是陝南重要旅遊佳地。
1956年,陝西勉縣武侯祠被陝西省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成立機構並正式對外開放。經過二十多年的開發建設,其旅遊配套服務設施已基本完善,建有仿古豪華賓館、星級廁所、購物商店、大型生態停車場等,2003年獲國家AAA級風景旅遊景區。交通十分便利,年接待遊客30萬人次。
再加之2007年10月西漢高速公路的全面貫通,前來勉縣武侯祠風景區訪古探蹤、旅遊觀光的遊人逐漸增多,雖然武侯祠經過多年的保護與建設已形成規模,但景區基礎設施建設因資金缺乏而遲遲未能到位,不能滿足旅遊發展的需要。現為了滿足遊人的需求,進一步發展旅遊產業,作為陝西省重點景區——定軍山、武侯墓、武侯祠風景名勝區重要組成部分的勉縣武侯祠,在勉縣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根據《陝西省定軍山、武侯墓、祠風景名勝區修建性詳細規劃》在核心景區武侯祠以東,已搬遷農戶並征地約50餘畝,修建集散廣場、大型生態停車場、仿古購物街、遊客服務中心等其他服務設施。該項目估算投資約3000餘萬元,目前正在實施。該項目建成後,為武侯祠景區增加了內容,擴大了遊覽範圍,完善了武侯祠景區吃、住、行、游、娛、購一條龍服務設施,並通過休閒、吃飯、購物的方式,使遊人在原來停留2小時的基礎上翻三番,達到消費的目的,增加了旅遊業收入。

古建築概況

武侯祠山門,重檐飛角,八卦懸頂,高大雄偉,琉璃生輝。進入山門,便見蒼翠柏掩映下的樂樓,此為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重修的重檐滴二滴水歇式建築,是古代專為祭祀諸葛亮時演戲而建的,故又叫“戲樓”,它坐北朝南,與武侯祠主體建築方向相反。戲樓台口的檐柱上部,各有“叉柱斜撐”,上有彩繪生動的戲劇人物空浮雕,從服飾和造型來看,是典型的羌民族文化風格,想必當年的樂樓由美施工修建,以體現了羌文化特徵,它的存在為研究漢水流域羌民族文化提供了實物例證
戲樓前廣場上,有一對明代“石旗桿”高聳,每根旗桿中央上部,各安裝有兩個“月斗”相銜接,雕刻工藝精湛,蔚為壯觀,使廣場又多了幾分威嚴。
牌樓前東、西兩側,有建於明萬曆年間的歇山式“東、西轅門”因武候祠牌樓是當年經“金牛道”(亦稱蜀道開通於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時期)出蜀的必經之路,行人至此則“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以示對諸葛亮的崇拜和敬仰。
位於東西轅門中軸線上的“牌樓”建於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果親王重修。牌樓為三開間,木結構四柱擎頂,上蓋灰色簡瓦,檐下網眼斗拱,層迭遞減,錯落有致,遠看,高大雄偉,氣勢非凡,正中嵌有一隔,右行雙行隸書,金字“漢丞相諸葛武鄉忠武侯祠”,題於同治七年(1868年)。背書匾額為惜書“天下第一流”,最早為清人宋豐綏所題,1961年再次維修時,由當時沔縣一中的教導處主任郭振基左手書法補書。
勉縣武侯祠同其他武侯祠在建築上有一個不同的地方,就是在山門和大殿中間的軸線上建有一座諸葛亮的撫琴城樓,這無疑是萬曆年間(1573—1620年)大修建時根據《三國演義》中描寫的諸葛亮設空城計嚇退司馬懿十萬大軍的故事所建。雖然“空城計”是《三國演義》文學藝術的加工虛構,根本沒有此事,但這個建時故事妙筆生花,結構嚴謹,代代傳播,家喻戶曉,在謳歌諸葛亮睿智方面是個典型的故事,所以,諸葛亮的“空城計”在中華民族文化歷史上代代傳播,影響深遠,武侯桐內也就出現了相應的古蹟建築。
琴樓有城門,城上有垛口,樓下為卷洞式甬道。琴檐懸額“高山流水”琴樓內有石榻一張,上置石琴台,台邊浮雕雙龍紋飾,台上置石琴一張,上刻章武元年”(221年)石琴上雖無琴弦,但用手指輕輕敲打,也能發出清脆的聲音忠武侯祠墓誌》記載:“石琴古榻,晉代物也。晉文水胡韜穎作石琴並,綴以詩賦,遺憾的是“文革”期間,石琴被人為斷損,雖經修復,但再也無音,琴樓室內僅存明末清初著名文學家張岱(1597-1679年)的石琴記略木刻文章縱觀整個建築,雄偉奇特,莊重典雅,觀景思情,使您浮想聯翩,你似乎看到了諸葛亮還在城樓上鎮定自若、悠閒自得的彈琴。
琴樓兩側,東為鼓樓,西為鐘樓,均為六角攢尖的高台建築,據《武侯祠墓誌》記載,鐘樓“上懸洪鐘一口,系明萬曆年間(1573—1620)所鑄,擊之洞然,餘音斷續,可聞數十里。鼓樓原有銅鼓一面,己軼”。
琴樓後便是戟門,為祠內陳列兵器之所。古代交戰,短兵相接,常用冷兵器有十八種,故稱十八般武藝。它們是:刀、槍、劍、戟、棍、棒、槊、鐺、斧、銊、鏟、鈀、鞭、鐧、錘、叉、戈、矛。戟門,在古代三品以上官員以示顯貴,武侯祠內陳設兵器是威嚴顯貴的象徵。戟門南為拜殿,又名獻殿,為歷代拜謁和祭祀諸葛亮的殿堂,中軸道正中置一明隆慶年間(1567—1572)所鑄高大方形鐵香爐,高1.87米,重千餘斤,拜殿內兩側山牆及正面檐下,明、清各代碑石林立,匾額盈聯層。
“大殿”,也稱為“正殿”,是武侯祠的主體建築,為歇山式明三暗五間的宮殿建築,正中門楣上高懸“山高水長”匾額。殿內正中神龕上,有諸葛亮的大型彩像,羽扇綸巾,神態自若,龕下關興、張苞巍然屹立,威武端莊。“文化大革命”以神龕上還有一尊香檀木雕刻的諸葛亮的木雕像,和真人一般高大,工藝十分精諸葛亮的四肢關節可以活動,極左思潮時期,已經被破壞。
神龕上方,高懸清嘉慶皇帝御書“忠貫雲霄”的金匾一方,這是清嘉慶皇帝顒琰於嘉慶八年(1803年)七月親筆書寫御賜的金匾,由沿途各驛站奉旨傳送到沔縣武侯祠安裝保留至今的,屬於武侯祠鎮館之寶之一。
大殿前東西廂房內,彩塑有當年跟隨諸葛丞相多年南征北伐,並同諸葛亮一起來漢中參戰議政的文臣武將二十尊,他們是蜀漢的精英和功臣。這些塑像造型各異,形態逼真,使你浮想聯翩。
大殿兩側有東西配殿各五間,殿後有東、西兩院,東為“路轉琴台”,西為“徑出東庭有“觀江樓”,站在這裡,可以北面遠眺雷公山和天盪山,西面遠跳陽關南面遠眺定軍山,還可以俯視沔水兩岸,使人心曠神怡。
觀江樓”的東側,有“武侯琴亭”,據說當年諸葛亮在這裡設“中軍帳”時,曾此彈琴。
特別是,武侯琴亭旁邊的“張天師符碑”小廟很有神秘意義,不大的碑亭內刻立有一通十分難認的鬼符碑,碑高114厘米、寬56厘米,正中是上下兩個較大的神秘莫測的鬼神符號,中間上部蓋有一小一大兩方“陽平治都功印”的九疊篆書印,兩邊各有一方會意圖章,象徵“大禹治水”和“漢江”,左上有“天師”二字,因此,民間一直稱之為“張天師鎮水碑”,它是何年、何人因為何事而刻立,很難考究。
筆者考證,“陽平治”,是指張天師在公元142年設立的五斗米道“二十四治”道“中央教區”60年。“都功”,是指管理“陽平治”的最高首領,也叫“祭酒”。據當的“洇口治”,後稱“陽平治”,即今武候祠西兩里的“陽平關”,這裡曾經是五斗米。地代代傳說,由於有了張天師符碑的出現,歷史上歷次漢江河發大水,都沒有對武侯祠的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出西廳有“靜觀精合”、“仿草廬”、“雅香閣”、“文昌殿”、“呂祖殿”、“讀書台”等。大殿後有“崇聖祠”,是供奉歷代朝廷為諸葛亮謚封的職位和諸葛亮先祖慈孫的世系牌位的地方。

珍貴文物

漢柏

武侯祠除古建碑石文物外,還有古樹名木和奇異花卉數十種,遍布各處。其中,漢柏屬於蜀漢時期貨真價實的珍貴文物。
據李復心《忠武侯祠墓誌》載:漢柏載植於景耀六年(263年)後主劉禪下詔諸葛亮修建祠廟之時,當時給武侯“墓栽植54株漢柏,象徵諸葛亮在生之年”,由於今天武侯祠之地是諸葛亮北伐開始期間的“中軍帳”所在地,因此,當時在這裡也栽植了64株漢柏,“象徵諸葛亮生前在定軍山下所擺的六十四陣八卦陣。”但是,由於代遠年湮,滄桑多變,武侯祠的古柏現僅存18株,可仍然是株株挺拔蒼翠,其樹高冠幅和直徑,都與武侯墓的漢柏基本相同。據1979年筆者特邀北京林學院陳俊字等專家現場鑑定,確屬漢柏,是貨真價實的蜀漢文物,又一批鎮館之寶。遊人每當觀看,莫不驚嘆讚美。

旱蓮

在武侯祠所有花木中,尤其珍貴的是一顆世界稀有的花木——旱蓮,它屬木科木蘭屬植物,樹高約4丈,冠幅約15米,樹幹粗似面盆。每年鮮花盛開之時,滿樹蓮花紅白相間,花呈蝶狀,花蕊略呈粉紅色,酷似蓮花,葉同蓮葉,形色似藕,嬌艷多姿,臨風搖曳,別有一番景致,每年仲春先花後葉,花期半月,由於開出的花和水中的蓮花完全一樣,只是生長在旱地的樹上,所以叫“旱蓮”。旱蓮每年5月開始花蕾,經過夏、秋、冬三個季節、十個月孕育,第二年三月份又開花,所以,有人又稱此為“十月懷胎”樹。

木牛流馬傳說

1700多年以來,由於種種歷史原因造成“木牛流馬”失傳, 使之成為中華古代科技史上一個謎案。 據王充在《論衡》中記載:魯國木匠名師魯班就為其老母巧工製作過一台木車馬, 且“機關具備,一驅不還”。 三國演義描述諸葛亮在漢中勉縣黃沙鎮研製“木牛流馬”這一運輸工具, 用於從山區險道往前線運送糧草。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三國志·後主傳》記載: “建興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上述記載明確指出, 木牛流馬確實是諸葛亮的發明,從木牛流馬使用的時間順序來看, 先有木牛,後有流馬,流馬是木牛的改進版。 勉縣位於陝西省南部,北依秦嶺,南垣巴山,居川、陝、甘要衝。 勉縣的武侯祠是中國修建最早的一座武侯祠,規模宏大, 建築雄偉,比成都的武侯祠早半個世紀。 據陝西省三國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勉縣博物館館長郭清華介紹, 關於“木牛流馬”的研究,世世代代都有關注評說, 自1986年至今,中國各地探索、複製木牛流馬的也不乏其人, 他們研製的“木牛流馬”幾乎都是曲柄連桿原理的木腿交替行走, 有的還使用鐵條、鉚釘、甚至螺桿螺母。 據了解,此次勉縣的徵集活動要求設計者在2009年3月1日前, 將製作的“木牛流馬”演示光碟連同文字說明寄往主辦單位, 4月初將邀請設計者們攜帶實物參加展評活動。 該活動相關負責人稱,希望通過此次面向海內外的徵集活動, 能推動“木牛流馬”的研究,使三國文化得到進一步的發揚。

交通指南

勉縣武侯祠自駕路線:
1、到達勉縣縣城後,沿108國道向西約5公路可達景區。
2、從漢中市沿108國道約45公路可達景區。
3、“十天高速”(G7011)到達勉縣,從“勉縣北”出口下高速,沿108國道到達景區。
4、“西漢高速”(G105)達到勉縣,從“勉縣”出口下高速,到達縣城後沿108國道向西約5公路可達景區。
勉縣武侯祠乘坐公車路線:
從縣城乘坐3路公車可直達景區。

票務信息

1、開放時間:
旺季(3月1日--11月30日):08:00--18:00;淡季(12月1日--2月28日):08:30--17:30
2、門票價格:
旺季(3月-11月)60元;淡季(12月-次年2月)40元
3、特惠政策:
A.免票政策:
身高1.2米以下兒童免大門票;
殘疾人持殘疾證免費;
65歲以上老人持老年證或身份證免費;
現役軍人持軍官證免費。
B.優惠政策:
學生持學生證半票;
身高1.2--1.5米之間兒童半票;
60--64歲之間老人持老年證半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