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七鐵路修建紀念章

勃七鐵路修建紀念章

在祖國的東北邊陲,坐落著一座新興的煤炭工業城市———七台河市。七台河市煤炭儲量豐富,煤質優良,品種齊全,特別是煉鋼急需的主焦煤蘊藏量馳名中外,總藏量超過10億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勃七鐵路修建紀念章
  • 地區:七台河市
  • 類型:紀念章
  • 創建時間 :1958年
修築背景,歷史意義,

修築背景

但由於歷史和地理等方面因素,在1958年以前,七台河一帶仍然是荒無人煙、野草遍地的一片莽原,豐富的煤炭資源還沒有得到開發,只能躺在地層里睡大覺。
勃七鐵路修建紀念章
圖1:勃七鐵路修建紀念碑
1958年正值我國“大躍進”特殊年代,經地質勘探得知七台河一帶蘊藏儲量頗豐的煤田。時任勃利縣副縣長的畢福山建議:“由縣政府自籌資金,向東部山區修建勃利至七台河鐵路。”也就是從國鐵圖佳線(圖們佳木斯)的勃利站起向七台河修一條支線,即勃七鐵路。
此建議得到了勃利縣委、縣政府批准,隨即成立以縣委書記高岱為首的築路領導小組,並設立勃七鐵路修建總指揮部,副縣長畢福山任總指揮,副縣長孫志鵬、公安局長王動、財貿部長李清平任副總指揮,下設辦公室、設計處、財務組、材料組、施工組、運輸組、車輛組、總務組、調度室9個辦事機構。
勃七鐵路的勘察、設計工作由指揮部工程設計處主任梁殿民(當時牡丹江鐵路局林口鐵路分局總工程師)負責。歷經60天艱苦的前期勘察、論證,築路工程於1958年6月5日開始施工。勃利縣為修建勃七鐵路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還得到了四面八方的大力支援:樺南縣派來1400餘人支援;湯原縣派來1900餘人參戰;鐵道部特批3200噸鋼軌、190噸魚尾板等鐵路物資,並為築路提供了諸多技術指導。
修建勃七鐵路的萬餘名築路大軍,不畏艱難險阻,逢嶺開道,遇溝填平,跨河架橋,施工現場紅旗招展,戰歌嘹亮,場面十分壯觀。此項工程主要闖過了互助站至大草甸子段、大草甸子至石子山段、新民屯至大崴子段、大個子嶺和缸窯溝至七台河段等難關。全線路基共使用土石方45萬立方米,鋼軌3258噸、道釘105噸、枕木50170根、魚尾板217噸、螺絲26噸。經過5個多月的艱苦施工,勃七鐵路於當年冬全線竣工。這條全長近36公里、擁有4個停車站的地方鐵路,全線造價僅525萬元。
勃七鐵路經牡丹江鐵路局檢查驗收合格,達到了國家規定的質量標準,於1958年11月20日10時舉行了隆重的通車典禮儀式。勃七鐵路總指揮部特製作了一枚紀念章,贈發給勃七鐵路的所有建設者。修建勃七鐵路紀念章(如圖1所示)為銅質,盾牌造型,寬2.5厘米、高3厘米,中間繪有隆隆開進的列車圖案,並鐫有“修建勃七鐵路紀念”銘文,上方為齒輪和交叉的鐵錘標誌,代表工人,兩邊繪有麥穗,象徵農民,底部為紅色飄帶,寓意歡慶勃七鐵路建成通車,背面鑄“1958年”。
勃七鐵路的建成通車,為後來的新興城市七台河建市和開發七台河煤田奠定了戰略基礎。1959年9月19日,黑龍江省政府決定將勃七鐵路全線移交牡丹江鐵路局管理經營,並納入國家鐵路序列。至此,由勃利縣政府承建的勃七鐵路只存在不足一年,即結束了這段縣建、縣管鐵路的歷史。
隨著煤炭外運量急劇增長,為解決七台河老站區難以承受的外運任務,經國家鐵道部、煤炭工業部決定,將該段線路從原終點站向東延伸10公里,建立新站區。這一修建任務由鐵路部門、七台河特區革命委員會生產指揮部、七台河礦務局共同承擔。1969年2月開始籌建,1970年開始施工,1971年5月1日竣工通車。

歷史意義

修建勃七鐵路紀念章,見證了勃利民眾修建鐵路為發展地方經濟、開發礦藏建立的不朽功勳,足以說明無論在什麼條件和年代下,都是人民創造了歷史,人民賦予了時代新的內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