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1年,葡萄牙人到達加納海岸,天主教傳入。1642年,荷蘭接管葡萄牙,至此羅馬天主教只是規模較小的少數人的信仰。19世紀,天主教再次傳入。1842年,
獅子山和
幾內亞的天主教代理主教訪問
阿克拉。1880年,萊昂斯傳教團到達加納建堂傳教,標誌著天主教的第二次傳入。1950年,加納天主教教士團建立;1957年,第一個當地主教被授予神職:1960年,首任當地人大主教受任命。1980年5月8—10日,教宗
約翰·保羅二世在加納天主教慶祝第二次福傳一百周年紀念活動期間訪問加納,並在
庫馬西主持露天
彌撒。在20世紀,天主教在加納設立了多個教區。新教最早於1737年由摩拉維亞弟兄會傳入。1752年,英國聖公會亦傳入加納,並於1909年建立聖公會阿克拉主教區。1980年5月,聖公會首腦
坎特伯雷大主教羅伯特·朗西(Robert Runcie)訪問阿克拉,會晤當時出訪加納的教宗約翰·保羅二世。
1828年,丹麥國王派遣以瑞典為基地的巴色會(Basel Mission)首批傳教士至阿克拉,在里斯特牧師的領導下,深入內地至加阿當梅族和特維族地區傳教。1833年,
監理公會首位傳教士至阿克拉;1839年,在庫馬西建立傳教站。其後其他傳教機構進入。1847年,德國的不萊梅教會傳教團至加納。1835年,英國的
衛斯理宗傳教會至芳蒂族各邦傳教;1839年,在庫馬西創立衛斯理宗傳教團。英國在芳蒂人居住的南部得到發展;阿散蒂人對英國人採取抵制態度;1896年,英國人征服阿散蒂人可能強化其反對態度。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於1898年傳入,福音傳播會於1904年傳入。1844年,英國占領沿海地帶;1897年加納淪為英國殖民地,稱為“
黃金海岸”。一戰期間,歐洲大陸的傳教士被驅逐,在當地教會領袖領導下教會人數繼續增加。
1914年,隨著利比利亞黑人牧師哈里斯的來訪,獨立教會運動掀起高潮。其最早的獨立教會是1862年從
循道宗分立出來的芳蒂人教會,此後有1896年建立的非洲循道宗錫安教會,亦稱“皮南科”(Pinanko)。自20世紀以來,基督使徒會、神聖治療者教會、伊甸園復興教會等本土教會作為獨立教會而得以發展。1929年,以主流教會為骨幹的加納基督教協會成立。1931年,神召會將五旬節派靈恩運動傳入。在沒有傳教士監護下的傳道人形成大規模的基督教運動。教會強調預言和治病,並將非洲傳統文化加入基督教。1957年3月6日黃金海岸獨立,改名加納。1960年7月1日,成立加納共和國,仍留在大英國協內。1974年,加納基督教協會發起由加納福音委員會組織的“為所有人的新生”(New Life for All)運動,旨在一種靈性奮興。1992年採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加納獨立後,新教在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新教出版有《先驅》等刊物。天主教辦有許多學校,設有9個教區,約有神父445名,修士約166名,修女約443名。加納基督教在南部地區非常強盛,在北部受到限制。加納逐漸形成新的宗派、靈恩運動和聯合教會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