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巴宜區八一鎮轄行政村。
位於西藏林芝市巴宜區中部。
加當嘎村是西藏自治區林芝地區林芝縣八一鎮的一個行政村,(下轄加喇嘛、加窮龍自然村)全村現有51戶,208人,其中五保戶1戶1人,勞動力95人。現有黨員24人,耕地總面積為258畝。牲畜總頭數為991頭(只、匹)。該村已完全實現“六通一改變”全村基本實現脫盲,適齡兒童入學率、在校生鞏固率和“普九”升學率均達100%;農村全作醫療參保率達100%。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加當嘎村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西藏林芝市巴宜區八一鎮
- 人口:208人
行政區劃,地理環境,村情概況,經濟發展,養殖業,取得榮譽,人均萬元村的崛起,基礎設施,
行政區劃
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巴宜區八一鎮轄行政村。
地理環境
位於西藏林芝市巴宜區中部。
村情概況
2008年,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348萬元。交通運輸業收入172萬元;勞務輸出達70萬元;人均純收入12549元謎講殼,同比增長11.85%;其中現金收入9411元;同比增長14.91%;集體存款達35萬元,戶均存款6萬元。
經濟發展
隨著蔬菜種植業的蓬勃發展,2007年該村成為林芝縣第一個大棚蔬菜種植村。從而,被選定為國家重點投資建設小康村,以發展特色種植業為籠頭,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關心重視和扶持下,投資 300萬元建起加當嘎村無公害綠色蔬菜種植示範基地。用以大規模建設大棚蔬菜基地和完善其基礎設施建設。廣東援藏資金投入100萬用於修建村道路。現該村蔬菜生產基地改擴建項目已全部完工,並投入正常使用。
目前,加當嘎村無公害綠色蔬菜種植示範基地得到充分的發展和壯大,並起到良好的輻射和帶動作用,顯現出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全村農牧民民眾種植蔬菜熱情空前高漲,已由開始的幾戶發展到現在96.6%的村民都靠種植蔬菜致富。全村共種植蔬菜大棚289畝,蔬菜種植面積達100%,其收入占民眾總收入的25%。每畝蔬菜為民眾創收7000餘元,全村現有30戶加入蔬菜種植協會,並匪雅以發展成為蔬菜種植專業戶。近年來隨著蔬菜質量和產量的大幅提高,2008年全村蔬菜實現收肯只墊入130萬元,占總收入的37.36%。
養殖業
在特色養殖中,全村有16戶農牧堡刪獄民參與了西門塔爾奶牛的養殖,現養殖奶牛35頭。同時,村黨支部積極引進優良品種畜1頭,創捉設煮辦生畜優良品種配種基地,為村畜牧業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全村以發展大棚蔬菜和經濟林木為主的種植業,以奶牛和藏雞、藏豬為主的特色養殖業和以工程機械和汽車運輸業為主的勞務輸出,走產業化發展的路子。成立了“支部+協會+基地+農戶”的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協會,涵蓋了村農牧民聯營機械隊、蔬菜臘煮犁茅大棚種植基地和農副產品銷售組織協會。該村“兩委”班子充分發揮其核心領導作用,充分利用本村地理、環境優勢,找準路子、開擴視野,努力帶領民眾闖市場、做生意、搞多種經營。由村“兩委”牽頭,將本村民眾分成種植、運輸和勞務輸出、特色養殖三個小組,開展致富創收活動。
其中,“農牧民機械運輸隊”熱火朝天的投身於當地市政經濟建設當中。以“傳、幫、帶”,採用“支部+協會+基地+農戶”的經濟運作模式,帶領全村農牧民民眾致富奔康。目前該機械運輸隊,共有翻斗車輛30台,裝載機4台,挖掘機1台,四輪施拉機5台,砂石精選機1台、碎石機1台。其產值,由村黨委統一協調管理,車輛運輸收入歸個人所得。2008,該村交通運輸收入達172萬元,勞務輸出收入達70餘萬元,此二項收入占總收入的56.8%。該村三產經濟,以此,得到快速發展。現已成為全區少數人均收入過萬元的富裕、文明、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成為林芝地區小康示範村和精神文明示範村。如今加當嘎村在全鎮率先建有農村廣播及遠程網綱教育系統,家家戶戶都喝上乾淨衛生的自來水、用上充足方便的電能,隨時收聽、收看廣播與電視,有方便民眾就醫的衛生所,有統一的垃圾處理場所,村水泥路、村廣場、村文化活動室、村公共廁所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全村51戶農房改造得到進一步規劃與合理部局,目前,全村已完成農房改造45戶,完成率為88.24%,尚有6戶也正在籌建之中。
取得榮譽
通過村“兩委”班子的共同努力,成效顯著,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的一致好評。以此,2003年至2006年間,加當嘎村相繼被評為林芝地區“精神文明示範村”,“小康文明示範村”和西藏自治區“小康建設示範村”。並於2006年榮獲了中組部授予“全鍵霸酷故國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
人均萬元村的崛起
八一鎮加當嘎村不大﹐全村52戶人家﹐196人。該村人均純收入超過了萬元﹐達到了10800元﹐比2004年增長近一倍﹐一舉成為林芝縣的首個萬元村﹔該村人均純收入再創新高﹐達到11900元﹐人均增收1100元。 據瞭解﹐加當嘎村是在近幾年才迅速發展起來的﹐可以說是“一夜”之間冒出的萬元村。這引起了記者的極大興趣﹐於是驅車前往﹐探個究竟。背靠大山面朝尼洋河的加當嘎村﹐幾乎讓我們分辨不出它與八一這個繁華城鎮的區別﹐已經同城鎮完全融為了一體。來到村委辦公室﹐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的尼瑪講起村裡的發展史就滔滔不絕。
1999年﹐加當嘎村雖然占據著城鎮邊緣的優勢﹐但其發展卻落後於其他一些村﹐全村人均收入不足700元。民眾生活貧困﹐精神面貌也差﹐村容村貌更是讓人看不下去。尼瑪是村里率先富起來的能人。1999年村委會換屆﹐通過選舉尼瑪當上了村委會主任。“用幾年時間讓全村來個天翻地覆的大變化。”在第一次村民大會上他把話放了出去。
基礎設施
村民一聽直搖頭﹕話說得太大了吧﹖人畜飲水是村里最大的難題﹐從山上引下來的唯一飲用水﹐由於水質差﹐曾多次引發民眾患病。尼瑪拿出了自己的10萬元錢﹐又貸了部分款﹐修起了自來水管道﹐把潔淨的水引到家家戶戶。其實﹐對尼瑪來說這祗是小試牛刀。到了2000年初﹐尼瑪召集村委班子和黨員開會﹐說要制定一個5年發展規劃﹐5年後要使全村人均純收入超過5000元。這猶如一顆放出去的衛星﹐頓時在全村炸開了鍋。
從700元躍升到5000元﹐村民們不敢相信。然而村民們又想﹐不管目標能不能實現﹐跟著尼瑪走肯定沒錯。就在村裡的5年規劃定出後﹐尼瑪開始動員全體村民整修村裡的道路。正當此時﹐時任林芝地區行署專員的才旺班典來村里視察工作﹐問尼瑪﹐這麼大的工程你們承受得了嗎﹖尼瑪一五一十地講述了修路的情況﹐也談了自己的想法。專員感動了﹐當場拍板給村里投資80多萬元作為修路資金﹐直接將沙石路面修成水泥路面。路一通﹐外來經商的就多了﹐土地﹑房屋出租﹐開店搞經營的一時火了起來﹐打開了民眾一條新的增收渠道。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搞好了﹐民眾的觀念也變了﹐精神面貌和從前大不一樣﹐謀發展﹑奔小康的熱情高漲了。原來村民的收入很單一﹐尼瑪想來想去覺得不是個長久的辦法。他心裡合計著﹐種糧每畝不過收入300元﹐出租土地600元﹐也不算高。琢磨來琢磨去﹐他想明白了一點﹐租給菜農一畝能得600元﹐說明菜農還有錢可賺﹐如果自己種﹐收入不就比現在多了嗎﹐於是他迅速動員村民蓋起了自己的溫室大棚。當年蔬菜每畝現金收入平均就達到了6000元以上﹐最高的達到10000元以上。
如今﹐家家戶戶蔬菜種植面積進一步擴大﹐收入成倍增加。加當嘎成了蔬菜種植的大村﹐這也為他們爭取到了想都不敢想的一些項目。自治區副主席次仁視察該村後﹐拍板敲定了一項300萬元的以標準化蔬菜種植為主的綜合項目。
尼瑪的胃口確實很大。2002年﹐他看準了建築市場的巨大商機﹐又在村里搞起了機械聯營隊﹐成立運輸隊參與工程建設。2004年﹐村民人均純收入就超過了尼瑪最初確定的目標﹐達到了6032元。尼瑪用一句讓記者吃驚的話結束了我們的採訪﹐到2010年要讓村裡的人均純收入突破20000元﹐這給了我們無限的想像空間。
取得榮譽
通過村“兩委”班子的共同努力,成效顯著,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的一致好評。以此,2003年至2006年間,加當嘎村相繼被評為林芝地區“精神文明示範村”,“小康文明示範村”和西藏自治區“小康建設示範村”。並於2006年榮獲了中組部授予“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
人均萬元村的崛起
八一鎮加當嘎村不大﹐全村52戶人家﹐196人。該村人均純收入超過了萬元﹐達到了10800元﹐比2004年增長近一倍﹐一舉成為林芝縣的首個萬元村﹔該村人均純收入再創新高﹐達到11900元﹐人均增收1100元。 據瞭解﹐加當嘎村是在近幾年才迅速發展起來的﹐可以說是“一夜”之間冒出的萬元村。這引起了記者的極大興趣﹐於是驅車前往﹐探個究竟。背靠大山面朝尼洋河的加當嘎村﹐幾乎讓我們分辨不出它與八一這個繁華城鎮的區別﹐已經同城鎮完全融為了一體。來到村委辦公室﹐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的尼瑪講起村裡的發展史就滔滔不絕。
1999年﹐加當嘎村雖然占據著城鎮邊緣的優勢﹐但其發展卻落後於其他一些村﹐全村人均收入不足700元。民眾生活貧困﹐精神面貌也差﹐村容村貌更是讓人看不下去。尼瑪是村里率先富起來的能人。1999年村委會換屆﹐通過選舉尼瑪當上了村委會主任。“用幾年時間讓全村來個天翻地覆的大變化。”在第一次村民大會上他把話放了出去。
基礎設施
村民一聽直搖頭﹕話說得太大了吧﹖人畜飲水是村里最大的難題﹐從山上引下來的唯一飲用水﹐由於水質差﹐曾多次引發民眾患病。尼瑪拿出了自己的10萬元錢﹐又貸了部分款﹐修起了自來水管道﹐把潔淨的水引到家家戶戶。其實﹐對尼瑪來說這祗是小試牛刀。到了2000年初﹐尼瑪召集村委班子和黨員開會﹐說要制定一個5年發展規劃﹐5年後要使全村人均純收入超過5000元。這猶如一顆放出去的衛星﹐頓時在全村炸開了鍋。
從700元躍升到5000元﹐村民們不敢相信。然而村民們又想﹐不管目標能不能實現﹐跟著尼瑪走肯定沒錯。就在村裡的5年規劃定出後﹐尼瑪開始動員全體村民整修村裡的道路。正當此時﹐時任林芝地區行署專員的才旺班典來村里視察工作﹐問尼瑪﹐這麼大的工程你們承受得了嗎﹖尼瑪一五一十地講述了修路的情況﹐也談了自己的想法。專員感動了﹐當場拍板給村里投資80多萬元作為修路資金﹐直接將沙石路面修成水泥路面。路一通﹐外來經商的就多了﹐土地﹑房屋出租﹐開店搞經營的一時火了起來﹐打開了民眾一條新的增收渠道。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搞好了﹐民眾的觀念也變了﹐精神面貌和從前大不一樣﹐謀發展﹑奔小康的熱情高漲了。原來村民的收入很單一﹐尼瑪想來想去覺得不是個長久的辦法。他心裡合計著﹐種糧每畝不過收入300元﹐出租土地600元﹐也不算高。琢磨來琢磨去﹐他想明白了一點﹐租給菜農一畝能得600元﹐說明菜農還有錢可賺﹐如果自己種﹐收入不就比現在多了嗎﹐於是他迅速動員村民蓋起了自己的溫室大棚。當年蔬菜每畝現金收入平均就達到了6000元以上﹐最高的達到10000元以上。
如今﹐家家戶戶蔬菜種植面積進一步擴大﹐收入成倍增加。加當嘎成了蔬菜種植的大村﹐這也為他們爭取到了想都不敢想的一些項目。自治區副主席次仁視察該村後﹐拍板敲定了一項300萬元的以標準化蔬菜種植為主的綜合項目。
尼瑪的胃口確實很大。2002年﹐他看準了建築市場的巨大商機﹐又在村里搞起了機械聯營隊﹐成立運輸隊參與工程建設。2004年﹐村民人均純收入就超過了尼瑪最初確定的目標﹐達到了6032元。尼瑪用一句讓記者吃驚的話結束了我們的採訪﹐到2010年要讓村裡的人均純收入突破20000元﹐這給了我們無限的想像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