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芩芍湯

加減芩芍湯,中醫方劑名。出自《溫病條辨》卷二。具有清熱燥濕,化氣行滯之功效。主治滯下已成,腹脹痛者。

基本介紹

  • 出處:《溫病條辨》卷二
  • 功用:清熱燥濕,化氣行滯
  • 主治 :滯下已成,腹脹痛者
歌訣,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義,運用,加減化裁,使用注意,附註,

歌訣

加減芩芍苦辛寒,陳皮厚朴木香連;
滯下已成腹脹痛,治用疏利走腸間。

組成

白芍三錢(9g),黃芩二錢(6g),黃連一錢五分(4.5g),厚朴二錢(6g),木香(煨)一錢(3g),廣皮二錢(6g)。

用法

水八杯(800ml),煮取三杯(300ml),分三次溫服,每日一劑。

功用

清熱燥濕,化氣行滯。

主治

滯下已成,腹脹痛者。

方義

濕熱之邪,客於腸間,壅滯氣血,濕熱與氣血搏結,化為膿血,乃成濕熱下痢,故治療以清熱燥濕,行氣化滯為法。方中白芍善於調和氣血,止下痢腹痛後重,為主藥;黃連、黃芩清熱燥濕,厚朴、陳皮、木香行氣化滯,除脹止痛,同為輔藥。諸藥合用,共成清熱燥濕,行氣化滯之劑。肛門墜脹者,加檳榔導滯行氣;腹痛欲便,便後痛減,下痢色白,為病在氣分,加附子、大黃以通陽瀉下;下痢色紅,為病在血分,加肉桂、大黃和血通利;下痢而用瀉下之劑,為通因通用,驅邪之法。痢疾日久不愈加歸尾、桃仁、紅花活血行滯;食積加山楂、神曲、枳殼消食化氣;兼黃疸加茵陳、通草、滑石利濕退黃。

運用

所謂滯下已成,必見腹痛,里急後重,變下膿血等痢疾的典型症狀。本證突出腹脹痛,說明氣機為邪所阻,故治用加減芩芍湯,以疏腸氣,清化濕熱。
本方為《傷寒論》黃芩湯的加減方,主要用於滯下已成,今用於腸易激綜合徵的治療有效。

加減化裁

肛墜者,加檳榔二錢(6g);腹痛甚欲便,便後痛減,再痛再便者,白滯加附子一錢五分(4.5g),酒炒大黃三錢(9g);紅滯加肉桂一錢五分(4.5g),酒炒大黃三錢(9g);紅積加歸尾一錢五分(4.5g),紅花一錢(3g),桃仁二錢(6g);舌濁脈實,有食積者,加查肉一錢五分(4.5g),神曲二錢(6g),枳殼一錢五分(4.5g);濕重者,目黃、舌白、不渴,加茵陳三錢(9g),白通草一錢(3g),滑石一錢(3g)。

使用注意

方後加減法,一般可以效法。惟所謂加附子、肉桂,是不能以“白滯”、“紅滯”來決定,應以病證有無寒象為依據。如無寒象,是不能加入。至於“痛甚欲便,便後痛減,再痛再便。”這是痢疾的共有特徵,它更不是加用熱藥的指征。因為痢疾由熱邪發生,初起便色紅、白,只是與邪傷深淺有關,而邪的性質未變。附子、肉桂都是祛寒溫里的藥,若熱痢而用這些藥,更易助火動血,加重病情,故臨床要遠離其藥。
忌油膩生冷。

附註

附方 黃芩湯
組成 :黃芩三兩(9g),芍藥二兩(6g),甘草(炙)二兩(6g),大棗(擘)十二枚。
功用 :清熱止痢,和中止痛。
主治 :泄瀉或痢疾,身熱不惡寒,腹痛,口苦咽乾,舌苔黃,脈弦數。
出處 :《傷寒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