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瀉白散,中醫方劑名。出自《醫學發明》卷四。主治陰氣在下,陽氣在上,咳嗽嘔吐喘促。
基本介紹
- 名稱:加減瀉白散
- 出處:《醫學發明》卷四
- 組成:桑白皮、地骨皮、甘草、陳皮、青皮、五味子、人參、白茯苓
- 主治:陰氣在下,陽氣在上,咳嗽嘔吐喘促
組成,用法用量,主治,附方,重要文獻摘要,
組成
桑白皮一兩,地骨皮七錢,甘草、陳皮、青皮(去白)、五味子、人參(去蘆)各半兩,白茯苓三錢。
用法用量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入粳米十粒,同煎至一盞,去滓,食後大溫服。
主治
陰氣在下,陽氣在上,咳嗽嘔吐喘促。
附方
名稱:加減瀉白散
組成:知母、陳皮(去白)各五錢,桑白皮一兩,桔梗、地骨皮各五錢,青皮(去白)、甘草、黃芩各三錢
用法: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食後溫服
主治:胸膈不利,煩熱口乾,時時咳嗽
出處:《衛生寶鑑》卷十二
名稱:加減瀉白散
組成:桑白皮三錢,桔梗二錢,地骨皮、甘草(炙)各一錢半,知母七分,麥門冬、黃芩各五分,五味子二十個
用法:上㕮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食後溫服,一日二次
主治:因膏粱而飲,勞心過度,肺氣有傷,以致氣出腥臭,唾涕稠粘,口舌乾燥者
出處:《衛生寶鑑》卷十一
重要文獻摘要
《醫學發明》:“加減瀉白散。治陰氣在下,陽氣在上,咳嗽嘔吐喘促。桑白皮一兩,地骨皮七錢,甘草、陳皮、青皮(去白)、五味子、人參(去蘆)各半兩,白茯苓三錢。右件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入粳米十粒同煎,至一盞去滓,大溫服,食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