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五苓散,中醫方劑名。出自《痘疹金鏡錄》卷一。具有分理陰陽之功效。主治小兒吐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加減五苓散《痘疹金鏡錄》
- 出處:《痘疹金鏡錄》卷一
- 組成:豬苓、澤瀉、白朮、茯苓、肉桂
- 功用:分理陰陽
- 主治:小兒吐瀉
加減五苓散,中醫方劑名。出自《痘疹金鏡錄》卷一。具有分理陰陽之功效。主治小兒吐瀉。
加減五苓散,中醫方劑名。出自《痘疹金鏡錄》卷一。具有分理陰陽之功效。主治小兒吐瀉。組成豬苓、澤瀉、白朮、茯苓、肉桂少許。用法用量加生薑、大棗,同煎服。功用分理陰陽。主治小兒吐瀉。加減化裁吐瀉並作,加藿香、木香、蒼朮;寒吐...
加減五苓散,中醫方劑名。出自《中醫婦科治療學》。具有溫運脾陽,滲濕利水之功效。主治妊娠子腫,濕滯而兼脾虛,肢體面目浮腫,胸悶不食,腰瘺腿軟,小便時少,苔白而膩,脈寸滑關濡。組成 桂木、白朮、茅術、澤瀉、豬苓各二錢,砂殼一錢半,雲苓皮四錢,扁豆殼八錢。用法用量 水煎,溫服。功用 溫運脾陽...
加減五茯散:是由赤茯苓(去皮)、豬苓(去皮)、澤瀉、白朮、茵陳等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其主治飲酒、伏暑,郁發為疸,煩渴引飲,小便不利。醫方大成卷六 【藥物組成】赤茯苓(去皮)、豬苓(去皮)、澤瀉、白朮、茵陳各等分。【處方來源】《醫方大成》卷六引《濟生》。【方劑主治】飲酒、伏暑,郁發為...
加減五苓散,中醫方劑名。出自《醫學探驪集》卷五。主治淋證輕者。組成 茯苓、黃柏、鹽澤瀉、瞿麥、扁蓄、木通各三錢,車前子(炒)、豬苓各四錢,人中白五錢,甘草梢、桂心各二錢。用法用量 水煎,溫服。主治 淋證輕者。方義 此方用豬苓、茯苓甘淡利濕,瞿麥、扁蓄利水通淋;木通、車前引熱下行,黃柏清下焦之...
加減局方五苓散,中醫方劑名。出自《中醫方劑大辭典》。具有清熱通淋之功效。主治妊娠小便黃赤,艱澀不利,解時疼痛,頻數而短。症見面色微紅,口苦而乾,煩躁不安,大便燥結,帶下黃色,舌紅,苔厚黃而燥,脈滑數有力。組成 赤苓9g,赤芍6g,子苓3g,甘草梢4.5g,琥珀(刮末沖)1.5g,燈心30莖。用法用量 ...
加減化裁:若水腫兼有表證者,可與越婢湯合用;水濕壅盛者,可與五皮散合用;泄瀉偏於熱者,須去桂枝,可加車前子、木通以利水清熱。化裁方之間的鑑別 四苓散即五苓散去桂枝,功專淡滲利水,主治水濕內停,小便不利諸證。胃苓湯系平胃散與五苓散合方,具有祛濕和胃,行氣利水之功,主要用於水濕內盛之...
五苓散加減方 五苓散加減方主要藥物組成為沉香、檀香、生熟地黃、升麻、乾葛等。方藥組成 沉香、檀香、生熟地黃、升麻、乾葛、芍藥、黃芪、黃芩、羚羊角、犀角、連翹、甘草、防風各等份 功效主治 養血益氣,活血解毒。適用於淋巴瘤 用法用量 上嘆咀。每服9g,水煎服,或煎何首烏散服 ...
五苓散合六君子湯加減方 五苓散合六君子湯加減方是一付以人參等藥材製成的中藥,適用於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之脾虛濕泛證。【組成】人參3克,白朮15克,澤瀉15克,茯苓20克,豬苓12克,桂枝10克,法半夏15克,陳皮6克,炙甘草5克。【製法】上諸藥水煎取藥汁。【用法】每天1劑,分2次服。
四物五苓散 四物五苓散是一種藥,由四物用赤芍、生地黃、合五苓散、去桂組成,功效是主治小便自溺孔中出,澀數作痛,或雜溺而出者。
全方配伍,祛濕利水之力較強,適用於水濕停阻,外兼表寒之霍亂吐瀉者。方中諸藥用量,臨證套用可加大。運用 本方主治表寒里濕證。症見霍亂吐瀉,胃脘悶脹,腸鳴腹痛,頭痛身重,惡寒無汗,小便不利,舌苔白膩,脈濡微浮。加減化裁 若里熱重者,可加黃連、梔子、滑石等藥,以增強清熱解毒,利濕止瀉之力。
茵陳五苓散由茵陳蒿、茯苓、澤瀉、豬苓、桂枝、白朮等藥材製作而成,用於膀胱化氣不利,水濕內聚引起的小便不利,水腫腹脹,嘔逆泄瀉,渴不思飲。有溫陽化氣,利濕行水之功能。組成 茵陳蒿末十分 4克 五苓散五分 2克 藥物組成 茵陳 4g ,白朮 9g ,赤茯苓 9g ,豬苓 9g ,桂枝 6g ,澤瀉 15g 。主治 ...
③現代研究(現代實驗室研究、中成藥製劑研究、加減傳世方簡編)。內容簡介 五苓散為《傷寒論》的方。本書主要分三部分介紹:①經典溫習(經方出處、方名釋義、藥物組成、使用方法、方歌、醫聖論方、類方簡析、藥證與方證、主要藥物臨床藥理學、功效與主治等)。②臨證新論(單方妙用、多方合用、多法並用、古今...
濕熱未除,以致遍身發黃,小便赤黑,煩渴發熱。組成 五苓散一兩,茵陳半兩,車前子一錢,木通、柴胡各一錢半。用法用量 上分二服。用水一鐘半,燈草五十莖煎服,連進數服。小便清利而愈。主治 傷寒溫濕熱病,汗下太早,濕熱未除,以致遍身發黃,小便赤黑,煩渴發熱。加減化裁 酒後,加乾葛二錢。
燈草為引,水煎服。功用 利濕退黃。主治 濕熱發黃,小水赤黑,煩渴發熱。加減化裁 酒疸,加乾葛。文獻摘要 原方選錄 《會約醫鏡》:“凡一身盡痛而黃者,濕熱在表也。不痛,病在里也。乾燥者,熱盛也。在表者汗之,半表半里者和之,在里者下之。柴陳五苓散,治濕熱發黃,小水赤黑,煩渴發熱。”
膀胱水疝,尿不利。方義 五苓散溫陽化氣行水,川楝子、小茴香疏肝理氣散結。諸藥合用,共奏溫陽利水,行氣止痛之功。運用 診斷要點:睪丸墜脹疼痛,上引小腹,小便不利,口渴,心煩,舌胖、苔白,脈沉弦。加減化裁 陰寒偏盛,加吳萸、附子;水濕偏盛,加車前子、木通、蒼朮;疼痛明顯,加元胡、木香、橘核。
三仁湯合茵陳五苓散主要藥物組成為綿茵陳、山梔等。方藥組成 綿茵陳30g,山梔10g,生薏苡仁30g,白蔻仁10g,杏仁10g,白朮15g,豬苓30g,茯苓30g,澤瀉12g,莪術15g。【加減】疼痛較甚可加延胡索、青皮;腹脹較甚者可加木香、大腹皮;發熱甚者可加知母、黃柏;黃疸較甚可加梔子、車前草。功效主治 清熱化濕。主治胰腺癌之...
五苓散加防己桂枝薏仁方 五苓散加防己桂枝薏仁方是一種中藥方劑。組成 五苓散,防己1兩,桂枝1兩半(足前成2兩),薏仁2兩。主治 霍亂兼轉筋。用法用量 每服5錢,百沸湯和,1日3次,劇者日3夜1。得臥則勿再今服。加減 寒甚脈緊者,再加附子大者1枚。製備方法 上為細末。
《(新刻官板)秘傳加減十三方》是元·徐用和編著的一部方書類中醫著作,不分卷。刊於明永樂十一年(1413)。內容簡介 該書選收《局方》所載金不換正氣散、十神湯、生料五積散、二陳湯、參蘇飲、香蘇散、對金飲子、玄武湯、五苓散、四君子湯、小柴胡湯、烏藥順氣散、四物湯等十三方,均系可供隨身備用之...
加減化裁 寒邪勝,加生薑三五片;汗出熱不退,加芍藥一二錢。附註 本方與《傷寒論》五苓散鑑別使用:仲景之五苓散系用桂枝,在化氣作用同時具解表之功;本方用肉桂,於氣化同時,有溫中散寒之效,二藥功用有別,故臨證之際當詳審病性,酌情選用。重要文獻摘要 《景岳全書》:“風濕發黃,發熱身痛,脈緊...
楊氏辨證分型方,主料有柴胡、枳殼、赤白芍,疏肝健脾,化濕和中,適用於病毒性B型肝炎肝鬱脾虛,濕濁壅塞型。藥物組成 1、柴胡疏肝散和五苓散加減:柴胡12克,枳殼10克,赤白芍各10克,川芎6克,香附12克,青陳皮各10克,茯苓20克,豬苓15克,澤瀉10克,炒白朮30克,生麥芽20克,土茯苓30克。2、當歸10克...
一膀胱氣不化.小便不利而痛.五苓散加減.一大便秘結.少腹脹滿而痛.在傷寒脈實.用承氣湯.老人血虛而秘.或病久元氣弱者.用滋養陰血.如麻仁、桃仁、杏仁、郁李仁之類.虛甚.六味湯加杜仲、牛膝、蓯蓉、鎖陽.一元氣下陷.小腹重墮.多服補中益氣湯.一男婦奔豚氣塊.用地黃膏子丸.吳茱萸湯 吳茱萸(...
茵陳理中湯是一個中藥方劑,主治陰寒發黃,腹痛自利者,及內傷寒、發黃。簡介 編號: 77500 名稱: 茵陳理中湯 別名:茵陳理中湯 組成: 茵陳、白朮、人參、乾薑。出處: 《傷寒全生集》卷三。用法用量: 加生薑,水煎服。加減: 小便不利,加五苓散合而用之;脈沉,寒甚冷者,必加附子半個;內傷生冷之物發黃...
方劑舉例:五神湯,三妙丸加減,五苓散加減,苓桂術甘湯加減。適應症:清熱利濕活血化淤法適用於濕熱淤證,主要表現為除有血淤證象外,見患部膚紅灼熱、水腫或瘡面濕爛,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等,常見於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急性期、急性丹毒、血栓性淺靜脈炎等疾病。健脾利濕活血化淤適用於脾虛濕淤證,主要表現...
2、茵陳五苓散加減:茵陳20克,茯苓20克,豬苓18克。柴胡12克,白朮12克,香附12克,澤瀉12克,蒼朮10克,陳皮10克,薏苡仁30克,白扁豆15克,神曲15克。3、柴胡疏肝散加減:白芍30克,香附15克,柴胡12克,川楝子12克,枳殼12克,白朮12克,鬱金12克,赤芍12克,神曲18克,淮山藥20克。4、一貫煎加味:...
因此,凡漿液性中耳炎鼓室有明顯積液體徵,甚至反覆積液,治療之法,當注意利水通竅,可用豬苓散、五苓散之類加減。常用藥物,茯苓、白朮各12g,澤瀉、車前子、豬苓各10g,桂枝、炙甘草、石菖蒲各6g。臨床,以通氣散合澤瀉湯加石菖蒲,效果多良,藥用:柴胡、香附、川芎、澤瀉、白朮各10g,石菖蒲6g。通氣散具行氣通竅...
至五苓散本治傷寒汗後不解及有水氣之病,今書中引為通行利水之劑,殆亦變通用之。如河間益元散本雙解半表半里之傷寒,而後人取以醫暑歟。其治中暑一方,似即李杲清暑益氣湯之藍本。其無比香薷散,與後來局方稍有出入,蓋亦本古方為加減。然雲治兩腳轉筋疼痛,而反去主治之木瓜,則不解其故矣。小兒一門...
身發熱,口渴者。重要文獻摘要 原文選錄 《症因脈治》:“酒疸之治:心中熱,欲嘔者,吐之;或無熱,神清腹滿,欲吐,先吐之。脈沉者,先下之。酒疸,心懊儂,或熱痛,金匱梔子大黃湯。今推廣身發熱口渴者,葛根湯治之;作嘔,合平胃散;小便澀,加減五苓散。金匱梔子大黃湯治酒疸,心中懊儂,發熱。”
厚朴10克 木香6克紅棗5枚 甘草6克 (2)氣血兩虛:面色蒼白,全身浮腫,脘悶不舒,精神不振,心悸氣短,舌質淡胖,脈細軟。治以補益氣血,健脾利水,方用八珍湯、五苓散加減。處方舉例:黃芪10克 黨參10克 白朮10克 茯苓10克 當歸10克 白芍10克 生地10克 澤瀉10克 豬苓10克 桂枝6克 甘草6克 ...
名稱:加味五苓散 組成:豬苓、赤茯苓、白朮、澤瀉、木香、沉香、檳榔、白豆蔻、縮砂仁 用法:上為末。煎樟柳、木通、燈心湯調下 主治:腫滿,因積而得,既取積而腫再作,小便不利者 名稱:通膈丸 組成:大黃、牽牛、木通 用法:上為細末,滴水為丸,如粟粒大。每服三五十丸,量虛實加減 功用:利上下...
加減化裁 淋雨時加澤瀉半兩。附註 附方1:導滯通經湯 組成木香、白朮、桑白皮、陳皮各15g,茯苓(去皮)30g 主治脾胃虛弱,氣行水停,水腫,面目手足浮腫,脘腹脹滿,大便溏薄,飲食欠佳,舌胖,苔白膩,脈細弦 出處 《衛生寶鑑》卷十四 附方2:導滯通經湯 組成五苓散去豬苓、官桂,加木香、陳皮 主治脾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