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泰羅尼亞戰役

加泰羅尼亞戰役

加泰羅尼亞戰役是西班牙內戰的重大戰役之一。加泰羅尼亞戰役是發生在1938年12月23日—1939年2月9日。在西班牙內戰中,共和軍為抗擊法西斯叛亂分子和德國義大利干涉軍而實施的防禦戰役。

基本介紹

  • 名稱:加泰羅尼亞戰役是西班牙內戰
  • 結果:西班牙第二共和國的徹底失敗
  • 參戰方兵力:加泰羅尼亞戰線集結40萬軍隊
  • 發生時間 :1938年12月23日至1939年2月9日
戰爭背景,戰略態勢,戰前戰局分布,戰爭過程,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第三階段,點評,

戰爭背景

戰略態勢

加泰羅尼亞戰役是西班牙內戰的重大戰役之一。
加泰羅尼亞戰役
加泰羅尼亞戰役
加泰羅尼亞戰役( 1938年12月23日—1939年2月9日)在西班牙內戰中,叛軍和干涉軍為贏得戰略勝利和左右戰爭結局而發動的戰略性決戰。共和軍是在軍政形勢十分複雜,戰略態勢又很不利的情況下被迫進行加泰羅尼亞戰役的。(加泰羅尼亞地區位於西班牙東北部。)

戰前戰局分布

1938年4月15日,法西斯軍隊在安波斯塔地域推進至地中海沿岸,加泰羅尼亞與西班牙中心地區的聯繫已被切斷。因此,加泰羅尼亞戰線各部被迫與優勢之敵奮戰。盤踞在共和軍各級司令部和指揮職位上的投降派破壞共和軍預定在埃斯特雷馬杜拉和安達盧西亞地域實施的進攻戰役,阻撓抽調預備隊增援加泰羅尼亞,這就使武裝干涉軍和法西斯叛軍得以在加泰羅尼亞戰線集結40萬軍隊(步兵師24個,騎兵師1.5個,火炮1000門、坦克200輛、飛機500架)。而共和軍僅能以21個步兵師和1個騎兵旅(17萬6千人、步槍3萬7千支,火炮225門,坦克和裝甲車240輛、飛機134架)與之對抗。 武裝干涉者和叛軍的主要目的是奪取加泰羅尼亞,他們企圖以此取得加泰羅尼亞的製造業(尤其是海軍製造業)與經濟來源來贏得戰略勝利和左右戰爭結局。敵人預計由萊里達南北地域向巴塞隆納總方向實施主要突擊。共和軍指揮部的計畫是:固守塞格雷河和埃布羅河一線,在敵人突擊集團側翼集結戰役預備隊實施反突擊。

戰爭過程

第一階段

加泰羅尼亞戰役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自1938年12月23日開始,法西斯叛軍以兩個突擊集團分別由特倫普地域(兵力較少)向東集團軍防線,塞羅斯地域(兵力較多)向埃布羅集團軍防線同時發起進攻。裝備低劣的共和軍無力抗擊敵軍的猛攻。至23日日終前,敵人步兵和坦克突破埃布羅集團軍的防禦,向縱深推進10公里。共和軍多次實施反衝擊亦未能恢復原態勢。12月24日,共和軍總部決定使用預備隊(步兵第5和第15軍)進入交戰。這兩個軍集結緩慢,缺乏組織,分散投入戰鬥,沒有形成統一強大的反突擊。1939年1月4日前,戰鬥極其激烈。敵軍不斷使用新銳步兵和坦克進入交戰,繼續向蒙特布蘭克和塔拉戈納發展突擊。在埃布羅河下游進行防禦的共和軍被迫開始向巴塞隆納撤退。東集團軍防禦地帶內的阿特薩—德塞格雷防區戰鬥十分激烈。叛軍在兩集團軍接合部突破共和軍防線,向塞爾韋拉方向進攻。共和軍的戰鬥力逐漸減弱。武器奇缺的影響很大。1939年1月15日,叛軍和武裝干涉軍推進100—160公里,占領蓬斯、塞爾韋拉、塔拉戈納一線。

第二階段

戰役第二階段(1.16—1.26),在戰局嚴重惡化情況下,共和軍沿略夫雷加特河構築防線,企圖將敵人阻止於沿利奧夫雷加特河構築的後方防禦地區。但叛軍兵分四路猛烈突擊,這一任務未能完成。這一地區易手決定了加泰羅尼亞首府巴塞隆納和整個防禦戰役的命運。1月26日,共和軍放棄巴塞隆納。

第三階段

戰役第三階段(1月27日—2月9日),共和軍殘部一面進行掩護作戰,一面向北撤退,先後放棄貝爾加、比克、赫羅納。2月8日,共和軍控制的最後一個據點菲格拉斯失陷,共和軍餘部以戰鬥行動掩護潰散人員北撤,25萬共和軍官兵越過邊界進入法國境內,被法國當局解除武裝。9日,叛軍控制並封閉法、西邊界。戰役以西班牙第二共和國的徹底失敗落下帷幕。

點評

在加泰羅尼亞戰役中,共和軍主力損失殆盡,控制區僅剩馬德里周圍和南部地區。叛軍和德、意干涉軍在兵力兵器等方面均占優勢,戰術上主動,選擇有利突破地段連續突擊;共和軍在埃布羅河戰役失利後被迫應戰,處於被動地位,從而遭到失敗。雖然共和軍仍能阻擊敵軍進攻達一月之久,使敵人有生力量和技術裝備遭到重大損失,但共和國卻失去了最後的可以立足的工業基地,其失敗已成定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