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泰土丘的新石器時代遺址

加泰土丘的新石器時代遺址

加泰土丘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土耳其)位於安納托利亞高原南部,由兩座山丘所組成,占地34英畝。東邊的山丘較高,展示了公元前7400年至公元前6200年之間新石器時代居住地的18個發展級別,包括壁畫、浮雕、雕塑和其他具有象徵性、藝術性的特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加泰土丘的新石器時代遺址
  • 外文名: Neolithic Site of Çatalhöyük
  • 位置:安納托利亞高原南部
  • 占地:34英畝
  • 所在國家:土耳其
遺產資料,社會評價,遺產簡介,

遺產資料

遺產名稱:加泰土丘的新石器時代遺址
Neolithic Site of Çatalhöyük
入選時間:2012
遴選依據:文化遺產(iii)(iv)
地理位置:N37 40 0 E32 49 41
遺產編號:1405
遺產描述
加泰土丘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土耳其)位於安納托利亞高原南部,由兩座山丘所組成,占地34英畝,是安納托利亞南部巨大的新石器時代和紅銅時代的人類定居點遺址。該定居點存在於公元前7500年到公元前5700年,它是已知人類最古老的定居點之一,其遺址被完好地保留至今。加泰土丘遺址反映了兩千年的時間中,同一位置的定居村落如何向城市聚居地轉變。定居點一項獨特是這裡沒有街道,房屋與房屋背靠背連成一個集群,房子的入口則設在屋頂。加泰土丘東部遺址高20米,西部遺址更小,再向東幾百米還有一個拜占庭帝國居民點。一條流經恰爾尚巴的河穿過兩座土丘中間。加泰土丘是用沖積土建造的,這些土壤可能對此處的早期農業有益。加泰土丘是由民居組成的,沒有一座明顯的公共建築。一些大型繪有壁畫的房間的作用至今仍不明確。據估計東部土丘的人口曾達到一萬,但不同歷史時期有所變化。
加泰土丘的新石器時代遺址
土耳其世界遺產地地理位置示意圖
2012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依據標準(iii)(iv),加泰土丘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遴選依據標準(iii):加泰土丘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證據,在這個時期,第一個農業定居點建立在安納托利亞中部,在很大程度上基於平等原則的基礎上,經過幾個世紀從村莊到城市中心的發展。經過幾千年的廢棄,這些定居點的早期原則被很好地保存了下來。這些原則可以從城市規劃、建築結構、壁畫和埋葬證據中解讀出來。多達18個聚落層的地層學為聚落的逐漸發展、重塑和擴張提供了非凡的證據。
遴選依據標準(iv): 加泰土丘的住宅群,其特點是沒有街道的社區,其建築的門開在屋頂,是一種表現出高度局限的活動區域分布和特徵的房屋類型,按照基本方向排列的明確空間順序,形成了新石器時代的一種特別聚落類型。整個城市的住宅大小相當,說明了一種基於社區和平等主義理想的早期城市布局。

社會評價

兩座小山形成了南安納托利亞高原37公頃的遺址。較高的東部土堆包含了公元前7400年到公元前6200年之間的18個新石器時代階段,包括壁畫、浮雕、雕塑和其他象徵和藝術特徵。它們共同證明了人類適應久坐生活時社會組織和文化習俗的演變。西部的土堆顯示了從公元前6200年到公元前5200年的銅器時代文化習俗的演變。Catalhoyuk提供了從定居村莊向城市聚集地過渡的重要證據,城市聚集在同一地點維持了2000多年。它是一個獨特的無街道的住宅小區,這些房屋背靠背地聚集在一起,房子的入口設在屋頂。

遺產簡介

加泰土丘是安納托利亞南部巨大的新石器時代和紅銅時代的人類定居點遺址。該定居點存在於公元前7500年到公元前5700年,它是已知人類最古老的定居點之一,其遺址被完好地保留至今。
已知人類最古老的定居點之一
加泰土丘坐落於科尼亞平原,東南部即為現代城市科尼亞,距離雙峰火山哈桑山140千米(87英里)。東部遺址高20米(66英尺),西部遺址更小,再向東幾百米還有一個拜占庭帝國居民點。一條流經恰爾尚巴的河穿過兩座土丘中間。加泰土丘是用沖積土建造的,這些土壤可能對此處的早期農業有益。加泰土丘是安納托利亞南部巨大的新石器時代和紅銅時代的人類定居點遺址。該定居點存在於公元前7500年到公元前5700年,它是已知人類最古老的定居點之一,其遺址被完好地保留至今。
加泰土丘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見證了人類為了調整自身適應定居生活而在社會組織和文化實踐方面的演變。西邊山丘則展示了公元前6200年至公元前5200年銅石期間的文化習俗的演變。加泰土丘遺址反映了兩千年的時間中,同一位置的定居村落如何向城市聚居地轉變。
考古發現
1958年,詹姆斯·梅拉特首次對此遺址進行了發掘,後來在1961至1965年間又進行了四次發掘。發掘出的證據顯示安納托利亞在新石器時代曾出現過一個先進文明。
加泰土丘是由民居組成的,沒有一座明顯的公共建築。一些大型繪有壁畫的房間的作用至今仍不明確。據估計東部土丘的人口曾達到一萬,但不同歷史時期有所變化。平均人口大約處於五千到八千之間,其房屋由膠土粘合而成,建築之間沒有修築街道,因此整個建築群就像是一個蜂窩狀迷宮。其建築的門開在頂部,需要梯子協助才能進入屋內,同時這也是通風口。屋子內部由石灰塗抹,通常在南牆建有爐灶,主屋有高於地面的平台,可能會用作家庭活動。
居民死後就葬在聚落內,在灶台和地板下發現有人類遺骨。埋葬前遺體會被放入籃子或卷在草蓆中,因此骸骨多呈扭曲狀。根據一些遺骨脫節的情況顯示,這些屍體在下葬前曾暴露於空氣中相當長一段時間,一些個別案例中遺骨的頭部沒有找到,可能被用在了祭祀儀式中。一些塗了灰泥並上了色的頭骨顯示出了其主人生前的樣貌。
在遺址內還發現了生動的壁畫和人偶,其中最著名的是加泰土丘女性坐像。雖然並沒能在此地發現有神廟的遺蹟,但是加泰土丘居民被認為確實有宗教信仰。其壁畫包括獅子、已滅絕的歐洲野牛、牡鹿、禿鷹以及男性陽物和居民狩獵場景。在建築內部的牆壁上發現有動物頭部裝飾,野牛尤其常見。一幅描繪著哈桑山雙峰的繪畫被當作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地圖及最早的風景畫。然而也有反對的聲音稱這幅畫與其說是地圖,不如說是幾何圖形。
加泰土丘的居民中沒有常見的社會階層,因為這裡沒有專門為統治者或祭司修建的屋子。在這裡男女性可能是平等的,類似於一些舊石器時代文化。在遺址上層,可以明確看出加泰土丘居民已發展出了農業技術,並懂得馴養牛羊。在一些貯存小麥和大麥的箱子中發現了女性雕塑。其他食物包括豌豆、杏仁和阿月渾子。與此同時狩獵仍然是食物的重要來源之一。在遺址中還發現了陶器、黑曜石工具、地中海的動物外骨骼以及來自敘利亞的燧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