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氏底尾鱈

加氏底尾鱈

加氏底尾鱈英文名稱 Grenadier、Rattail、Whiptail

主要棲息於350-700公尺之大陸架水域,深海底棲性,緩慢遊動於泥砂底質的海床上覓食小型蝦蟹。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日本南方、中國東海及中國台灣東北部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加氏底尾鱈
  • 拉丁學名:Bathygadus garretti
  • :脊椎動物門
  • :硬骨魚綱
  • :鱈形目
  • :長尾鱈科
  • :底尾鱈屬
形態特徵,地理分布,生活習性,

形態特徵

背鰭II-9,約94~96;臀鰭約80~82;胸鰭16~17,腹鰭9~10。鰓耙5+17。
全長為體高6.9~8.3倍,為頭長4.7~5.4倍。頭長為吻長4.2倍,為眼徑4.2倍。眼間隔為眼徑1.2~1.3倍。
體延長而側扁,較纖細;尾部側扁,向後漸細小,約為頭和軀幹合長2倍。頭大而較軟,骨骼易破損,側扁,背緣從眼上方起稍隆起;頭部粘液腔頗發達。吻較低,背緣微凹。其長几與眼徑相等。眼中大,上側位,近圓形、眼間隔狹。鼻孔2個,緊接,位於眼的前方,前鼻孔圓形,後鼻孔近似半月形。口較大,端位,微斜;上頜骨後端伸達眼後緣下方或稍後下方;前上頜骨具柄狀突起,該柄突長約為眼徑2/3。兩頜牙細小而密,呈粗鈍圓錐狀,上頜排列成較寬牙帶,下頜牙2~3列呈不規則狀,上頜內側牙明顯小於外側牙。犁骨、齶骨及舌上均無牙。下頓縫合部具1很短的頦須,時或埋於皮下。鰓孔寬大,左右鰓膜稍相連於峽部;鰓蓋條7。第一鰓裂游離,未因有皮膜連線於第一鰓弓上方與鰓蓋里側之間而縮小;鰓耙細長而多。
體被圓鱗,易脫落,後區露出部呈現由隆起線組成的網目狀結構。頭部除頜部、鰓條膜和肩帶內緣外皆被鱗。下頜腹面具1 1/2~2列鱗,其中1列鱗大,另1列較小;頦部至少前半部被鱗。側線連續,始於枕骨後端終於尾鰭基,側線前部稍彎曲,直線部始於臀鰭起點上方。
第一背鰭起點約與胸鰭和腹鰭基底相對,各鰭均無明顯呈絲狀延長的鰭條。第二背鰭較臀鰭發達,前者鰭條明顯長於後者。臀鰭起點緊接於肛門後,兩者相距僅1~2枚小鱗。尾鰭短小。
體淡灰褐色,頭部腹面、鰓蓋和胸腹部呈藍黑色,口腔藍黑色,鰓腔黑色。

地理分布

分布於中國(東海)和日本駿河灣。

生活習性

主要棲息於350-700公尺之大陸架水域,深海底棲性,緩慢遊動於泥砂底質的海床上覓食小型蝦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