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加那利海棗單幹直立,自然高度可達18米,乾徑50-90厘米,幼時被以枯葉,老樹則
葉柄基部殘存。具波狀葉痕,羽狀複葉,頂生叢出,向四方開張,形成大圓形樹冠,長可達5-6米,略彎呈弧形;
羽片數可達400個,綠色;小葉狹條形,長100厘米左右,寬2-3厘米,近基部小葉堅韌,變成針刺狀。葉柄短,基部肥厚成為多數黃褐色葉鞘網包被樹幹。
雌雄異株,
肉穗花序自葉間抽出,長可達2米,多分枝。
漿果,果實卵狀球形至長橢圓形,先端微突,果長2.5厘米,成熟時橙黃色,有光澤。種子橢圓形,中央具深溝、灰褐色,直徑(縱×橫)0.9-1.5厘米×0.8-1厘米,千粒重約1000克。每年3-4月問抽生花序,5月上旬
開花,花小,9-10月間果實成熟,自然結實率低。
生長環境
生長於熱帶至亞熱帶地區。耐熱、耐寒性均較強,成齡樹能耐受-10℃低溫。喜溫暖濕潤的環境,喜光又耐陰。一年生小苗適應較蔭蔽環境,一般遮蔭50%為佳。成齡樹適應陽光充足的環境。對土質要求不嚴,耐鹽鹼並且耐貧瘠。在濱海地帶、海岸、沙土、微酸性土壤及石灰質土壤均可生長,但以土質通透性較好、濕潤的壤土較佳。地下水位過高易引起爛根。
分布範圍
原產於非洲西北部
加那利群島,在19世紀中葉被引入歐洲。20世紀80年代引入中國,在福建漳州、廈門等閩南一帶以及雲南
紅河州等地均有栽培。
繁殖方法
播種繁殖育苗,但發芽時間較長,出苗也不整齊。因此,播前除進行消毒處理外,還需進行催芽處理,且以沙藏層積法催芽效果較好,待種子破芽後再挑出盆播或袋播,每盆(袋)1株,蓋土育苗。
栽培技術
選地
加那利海棗的生長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作為園林苗圃生產,應選擇交通方便的田地,土層深厚、富含有機質、排灌方便的土壤。
整地
選擇好了土壤,四周要開好排水溝,防止土壤漬水。整地,做畦,畦寬130厘米,溝寬20厘米。採用“品”字形列植,按株行距100厘米×150厘米(或100厘米×100厘米)挖穴,穴深30厘米,徑30厘米,穴底加腐熟農家肥0.5-1千克或有機肥0.5千克,拌勻,再適當回土。
定植
苗長至3-5片葉即可定植大田,以4-8月為定植適期。定植時要小心去除營養袋,不讓營養土鬆散,否則定植成活率降低。定植的株行距為100厘米×150厘米(或100厘米×100厘米)。
撫育
種植後,視土壤乾濕情況而定,適時灌溉,應保持土壤濕潤。加那利根系發達,生長快,需要從土壤中吸收和消耗大量養分。因此,必須通過增施肥料解決養分不足的問題,以達到綠化美化目的。種植後的第2年在2-3月和6-7月分別進行鬆土、施肥1次,施肥以農家肥、複合肥為主,每株施複合肥0.5千克、農家50千克,距離加那利苗30厘米左右分兩個方向開溝和挖穴,施肥溝不宜太深,一般為3-5厘米,放入複合肥,挖穴的大小視農家肥的體積而定,並進行澆水灌溉。進入第3年後,施肥方法同上,數量可適當加大。
病蟲防治
病害
葉斑病、
炭疽病:防治的措施主要以防為主,在發病之前,用1:1:100的波爾多液噴灑;若已發生病害,要及時用甲基托布津(或瑞毒霉、代森錳鋅)500-700倍液輪流噴灑,同時把感染的病葉及時剪除,集中燒毀;加強肥水管理,增施磷鉀肥,使植株生長健壯,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芽腐病:用多菌靈800倍液,75%百菌清500倍液,80%代森錳鋅600倍液,並每7-10天噴1次,雨水多時,可縮短噴藥間隔期。
蟲害
金龜子:成蟲危害植株,幼蟲啃食植株根系,是嚴重的地下害蟲,可用50%辛硫磷600倍液,40%樂斯苯800倍液、3%呋喃100克/平方米,進行灌根或拌成毒土進行防治。
象鼻蟲:成蟲和幼蟲均能危害植株,可蛀食樹幹,可用40%氧樂果500倍液進行噴霧,對於基部為害的可刺殺或基幹鑽孔灌藥後封殺。
主要價值
該樹種的樹形比較優美舒展,樹冠具有良好的通透性,多種植在公園或者草坪,其造景映襯性比較強。加那利海棗的運用非常廣泛,幼株可以作為盆景栽培,被運用於布置會場等。從整體而言,由於加那利海棗的綠化、美化效果比較好,也得到城鄉居民的喜愛,其在城市建設中的運用越來越廣泛,因而成為城市建設中主要的綠化美化樹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