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Jacoby提出的“加工分離說”(process dissociationprocedure,PDP)是90年代意識與無意識記憶加工眾多分離方法中最富創見性和影響最大的一種方法,它使得意識和無意識加工成分得以在一個簡單的記憶範式中分離。
1991年Jacoby提出的“加工分離說”(process dissociationprocedure,PDP)是90年代意識與無意識記憶加工眾多分離方法中最富創見性和影響最大的一種方法,它使得意識和無意識加工成分得以在一個簡單的記憶範式中分離。 PDP最早是從再認的雙加工模型建構框架中發展出來的。Mandler[1]提出再認可分為基於熟悉性的和基於意識提取的兩種加工機制。前者以刺激表征的感覺和知覺整合為基礎,這種整合能提高個體對客體的熟悉度進而導致把刺激知覺為“舊”;後者以精細加工為基礎。Jacoby[2]結合Mandler的觀點,認為基於熟悉性(familiarity)的加工是自動的、無意識的,而意識性提取(recollection)則是一種控制的意識加工。為了計算意識與無意識加工的效應,Jacoby根據指導語設計了兩類測驗。一類是包含測驗(inclusion test),要求被試首先考慮用先前學習過的(如這種回憶失敗,也可用其它任何合適的)信息來完成測驗。在包含測驗中,被試利用有意識的提取和無意識熟悉性兩種加工機制來完成任務;另一類是排除測驗(exclusion test),要求被試選用首先進入意識但又不能是先前學習過的信息來完成測驗。排除測驗中包含這樣一種測驗邏輯,即無意識加工提高測驗成績而意識加工則起相反作用。例如,如果一個被試在排除測驗中使用一個他曾經學習過的項目來完成測驗(儘管有意識地避免這樣做),則說明無意識加工在起作用。排除測驗中所反映的是排除意識加工之後的無意識熟悉性的作用。結合這兩個測驗,就可以分離出意識和無意識加工的各自貢獻,這就是加工分離說的實驗邏輯。加工分離說有三個基本假設:1、無意識加工影響在包含和排除測驗中是一致的;2、意識加工在包含和排除測驗中的影響也是一致的;3、意識加工和無意識加工之間是隨機獨立的,即它們之間零相關,這一假設是加工分離說的核心,?據此可以將PDP?的理論模型稱為獨立模型(independence model)。另外,加工分離說還有一個假設,即意識加工表現為全或無(要么能再認,要么不能再認,不存在出錯的情況);而無意識加工則可對可錯。也就是說,那些通過意識加工策略獲得的信息不僅能被主動地報告出來,而且也能被主動地排除掉。 ??加工分離說把意識與無意識加工看作相互獨立的兩個加工過程,其範式擺脫了任務分離說所面臨的如何區分意識與無意識加工相互作用等諸多困難,因此一經提出就得到了廣泛的重視。已有大量在加工分離說範式下進行的內隱記憶研究,但同時也引起了理論界的眾多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