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農業
在世界範圍內,功能性農產品(或者食品)與飲料極受歡迎,究其原因不外乎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搞清或基本搞清了許多益於人體健康的食物成份以及種種疾病的發生與膳食的相互關係,使得通過改善膳食條件和發揮食品本身的生理調節功能而達到提高人類健康的目的成為可能。其次,高齡化社會的形成、各種老年病發病率的上升以及少年兒童成人病的增加尤其引起人們的恐慌。第三,營養學知識的普及和新聞媒介的大力宣傳,使得人們更加關注健康水平的提高,花更多的錢來購買相對昂貴的功能性食用品成為自覺行動,於是形成了相對穩定的特殊營養消費群。
功能性農產品(食品)一詞是近幾年來使用頻率相當高的一個名詞,在我國輕工業中長期發展綱要有關“食品工業科技發展戰略目標”中曾提出“調整食品工業和產業結構,開發方便食品、功能食品和工程食品等各類新型農產品” ,也提出了“ 功能農產品和功能食品 ”這一概念,說明了它是未來農業和食品工業發展趨勢之一。
概念
我國的定義:功能性農產品(功能性食品)是指具有營養功能、感覺功能和調節生理活動功能的食品。它的範圍包括:增強人體體質(增強免疫能力,激活淋巴系統等)的食品;防止疾病(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便秘和腫瘤等)的食品;恢復健康(控制膽固醇、防止血小板凝集、調節造血功能等)的食品;調節身體節律(神經中樞、神經末稍、攝取與吸收功能等)的食品和延緩衰老的食品,具有上述特點的食品,都屬於功能農產品和功能食品。
西方的定義:國際生命科學研究院歐洲分部的一個由歐洲專家組成的項目小組採用如下功能食品定義:“一種食用品如果可以令人信服地證明對身體某種或多種機能有益處,有足夠營養效果,能夠改善健康狀況或減少患病幾率,即可被稱為功能性食用品。”
日本的定義:功能性農產品和食品的概念最早由日本提出,日本厚生省提出的定義是:功能食品是具有與生物防禦、生物節律調整、防治疾病、恢復健康等有關功能因子,經過設計加工,對生物體有明顯調整功能的食品。
雖然功能農產品和功能食品的概念在世界各國有所不同,但一般認為它應具有三個基本屬性,包括:食物的基本屬性,也就是有營養還要保證安全;修飾屬性,也就是具備色、香、味,能使人產生食慾;功能屬性,也就是對機體的生理機能有一定的良好調節作用。功能屬性是一般食品所不具備的特性,而功能農產品和功能食品正是這三個屬性的完美體現和科學結合。
功能農產品和功能性食品應符合以下幾方面要求:
1、首先是食物,由通常使用的原料或成分構成,並以通常的形態與方法攝取。
2、屬於人們日常攝取的食物。
3、應標記有關的調節功能。
據此,那些添加非食品原料或非食品成分(如各種中草藥和藥效成分)而生產的食品,不屬於功能性食品範疇。
如果一種功能農產品或功能食品有特殊的生理效應,它的主要成分是常量營養素;如果一種功能食品更多的是作為日常膳食補充劑攝入,它的基本成分是微量營養素。功能食品也能以如下食品成分的形式呈現出來:一些是有一定營養功能,但卻不是人體所必需的成分的食品(如某些低聚糖);另一些甚至是什麼營養價值也沒有的食品(如活微生物和植物化學品)。實際上真正既能補充營養元素(如新陳代謝所需要的營養),又兼具享受功能的是我們每日的膳食,它既能調解消費者的身體機能,又能減少他們患病的危險。
關於“功能農產品和功能性食品”的提法,雖尚未得到全世界的公認,但這強調食品的第三功能這一觀點卻已為全世界所共識。歐美國家所通稱的“健康食品”或“營養食品”和中國俗稱的“保健食品”,就其所特指的含義與內容均與“功能農產品或功能性食品”相同或相似。雖然1990年11月14日日本厚生省提出將“功能性食品”改稱為“特定保健用食品”,但因中國社會各界人士已普遍接受了“功能農產品和功能性食品”這一提法,而對一直沿用至今的“保健食品”這個通俗稱謂則從未給出明確和嚴格的定義。加之,前一段時期又因假冒偽劣產品太多,使得部分消費者對保健食品產生諸多誤解和看法。所以我這裡仍使用“功能農產品和功能性食品”這一名詞,歐美國家對功能性食品這一提法也表示讚許。
中國曾一度流行“療效食品”這種提法,然而對這個名詞也從未下過明確的定義。從市場上宣稱為“療效食品”的產品看,大多都添加了非食品原料或成分,主要是中草藥或其浸出液。因此,不應視之為是“功能性食品”或“保健食品”的另一種稱謂,而應將之排除在功能性食品範疇外。
功能食品與藥品有著嚴格的區別,不能認為功能食品是介於食品與藥品之間的一種中間產品或加藥產品。
功能食品與藥品的主要區別在於:
1、藥品是用來治病的,而功能食品不以治療為目的,不能取代藥物對病人的治療作用。功能食品重在調節機體內環境平衡與生理節律,增強機體的防禦功能,以達到保健康復的目的。
2、功能食品要達到現代病理學上的基本無毒或無毒水平,在正常攝入範圍內不能帶來任何毒副作用。而作為藥品,則允許一定程度的毒副作用存在,
3、功能食品無需醫生處方,沒有嚴格計量的限制,可按機體的正常需要自由攝入。
分類
根據功能農產品食用對象的不同,可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是日常功能性食用品,或稱為日常保健用食用品。它是根據各種不同的健康消費群(諸如嬰兒、老年人和學生等)的生理特點與營養需求而設計的,旨在促進生長發育或維持活力與精力,強調其成分能充分顯示身體防禦功能和調節生理節律的工程化食用品。對於老年日常功能性食用品來說,應符合“四足四低”的要求,四足是指足夠的蛋白質、足夠的膳食纖維、足量的維生素和足量的礦物元素;四低是指低能量、低脂肪、低膽固醇和低鈉。對嬰兒健康活潑地生長,補充γ-亞麻酸和免疫球蛋白質的嬰兒食品(特別是嬰兒調製奶粉)就屬於這類食品。對於學生日常功能性食品來說,其基本要求是能促進學生的智力發育,促進大腦能以旺盛的精力應付緊張的學習和考試。
另一類是特種功能性食品,或稱為特定保健用食品。它著眼於某些特殊消費群(如糖尿病患者、腫瘤患者、心臟病患者、便秘患者和肥症者等)的特殊身體狀況,強調食品在預防疾病和促進康複方面的調節功能,以解決所面臨的“健康與醫療”問題。現階段,全世界在這方面所熱衷研究的課題包括抗衰老食品、抗腫瘤食品、防痴呆食品、糖尿病患者專用食品、心血管病患者專用食品、老年護髮食品和護膚食品等。
從上述分類來看功能食品介於食品、藥品之間。
發展
功能農產品和功能食品的概念提出不過30年的歷史,但在二十世紀70~80年代時各國已投入巨資進行研究開發,其主要原因是人們在擺脫貧困、解決了溫飽問題以後,對食品的要求更高,食品的攝入不僅僅是為了攝入必需的營養素維持生存,而且還要求食品同時具有調節機體生理活動的功能。此外,由於全球普遍出現了由於營養過剩而產生的所謂富裕病,如糖尿病、冠心病、腫瘤、腦萃中,危害著成年人、老年人的健康。因此,一些國家的政府機構提出了一些相應的對策,如日本厚生省提出了變藥物保健為食物保健的新思路,並修改了藥品管理的一些新規定,而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在過去是否認農產品的功能作用的,但後來在科學事實的證明下,FDA在1987年承認農產品可強調與健康的關係,並修改了“食品標籤管理條例”的提案,1988年FDA最後制定法規,確定了健康食品的六項審查標準:
①真實性。說白了就是必須是真的。
②具有作用範圍。如植物活性硒可以提高人體機能和抵抗力,具有抑制腫瘤的作用。你說成對白血病有療效就不行了。
③醫學、營養學原則一致。其實用量和方法必須同時符合醫學和營養學。
④有參考文獻。
⑤有營養標籤。營養物質含量是多少必須明示。
⑥一致認可明確了某些食物成分有益於人體健康,並能減輕某些疾病的發生,如:鈣與骨質疏鬆;硒與癌症;硒與重金屬中毒;食物纖維與癌症;脂質與癌症;脂質與心臟病;鹽與高血壓;等等。故此從美國FDA的態度可以看出強調食品有益人體健康,對人體的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功能一定要以科學試驗為依據,在經過嚴格的試驗後方可在標籤上說明。
總的來講,各國對功能農產品和食品持謹慎態度。而縱觀功能食品的發展歷史,它大體可分三個階段,也可分為三代產品:
第一階段的功能食品主要是各類強化食品,這是最原始的功能食品,僅根據食品中各類營養素或所強化的營養素的功能來推斷該類食品的功能,沒有經過任何實驗予以驗證,目前我國的多數功能食品均屬於此種。而日、美已將此類列入一般食品之中。
第二階段功能食品,經過人體和動物試驗證明它具有某項生理調節功能,相當於日、美等國強調的真實性、科學性。我國存在少數此代食品。
第三階段功能食品,不僅需要經過人體和動物試驗證明它具有某項生理調節功能,還需明確具有該項功能的功能因子(或有效成分)的結構及其含量,並且要求功能因子在食品中應有的穩定的形態。
歐美、日本等國都在大力發展第三代功能食品,我國尚未見到自己研製、開發的第三代功能食品。富硒農產品和富硒食品屬於此類。
功能食品是未來高端食品的發展方向:由於功能農產品和功能食品的作用已經得到全世界的公認,不少人認為21世紀將是功能農產品和功能食品的世紀。
初步認識
硒是一種較為珍稀的微量元素,是元素周期表中的第34號元素。自硒被發現以來,人們對硒的認識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30年,人們認為硒是一種毒性很大的元素,40年代人們認為硒是一種致癌物質,直到1957年硒才被證明是生命體必需的微量元素。此後,硒被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為人體必需的15種元素之一。到了80年代,我國科學家經系統研究發現,包括癌症、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在內的40多種疾病都與病人缺硒有關,進一步證明了硒與人體的健康有直接的關係。
硒又分為
植物活性硒和無機硒兩種,無機硒一般指亞硒酸鈉和硒酸鈉,包括有大量無機硒殘留的酵母硒、麥芽硒,從金屬礦藏的副產品中獲得,無機硒有較大的毒性,且不易被吸收,不適合人和動物使用。植物活性硒通過生物轉化與胺基酸結合而成,一般以硒蛋氨酸的形式存在,植物活性硒是人類和動物允許使用的硒源。
硒是一種多功能的生命營養素,能清除自由基、抗氧化、強力抑制過氧化脂質的產生、增強免疫功能(20~30倍)、保護生物細胞膜、增強前列腺調節功能、防止血凝塊、清除膽固醇,具有與胰島素相同的作用,能明顯促進細胞攝取糖的能力、血液循環防止皮膚老化、降低致癌物質的誘癌性、消除體內突變的癌細胞、阻止癌細胞的分裂與生長等。隨著科學的發展,硒越來越被人類所認識,被稱為“生命的奇效元素”“生命第五要素”。
良好效果體現
1、血硒可使肝炎的發病率降低,護肝化酒排毒,預防上火,改善肝炎及肝硬化腹水症狀。植物活性硒是護肝良藥。
2、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血清硒的含量明顯偏低,因此植物活性硒是防治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腦血栓的有效措施。植物活性硒還能促進核酸蛋白質生物合成,參與細胞的氧化磷酸化及能量代謝過程,對心肌炎、心肌病、風心病、心衰有較強的康復作用。
3、流行病學資料表明,人體的血硒水平與胃癌死亡率相關,患者血清硒水平隨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不典型增生及胃癌的病情加重而下降。上海二醫大及江西醫學院附院臨床運用硒酸脂多糖配合治療胃炎均取得明顯的效果。
4、實驗發現,糖尿病患者血清硒均值明顯低於健康人。日本發現硒具有與荷爾蒙的胰島素相似的作用,可調節體內糖分解,有助於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症狀。臨床資料證實,硒茶多糖與降糖藥物合用,可提高糖尿病治療質量,縮短療程。
因很多疾病跟缺硒有關,我國又屬嚴重缺硒國家,故中國科協於2005年1月18日召開了“防治疾病,定量補硒”全國工作會議。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院長、國家腫瘤防治研究辦公室主任趙平教授也於2007年3月6日通過中央電視二台健康之路告訴大家:防癌食品除了新鮮的蔬菜、水果,還有多糖類的香菇、猴頭菇和海產品海帶,兩者都含有非常豐富的微量元素硒。每天服用50~200微克硒茶多糖、硒酸脂多糖等植物活性硒,能防治疾病,特別是癌症。
分布和作用
1、硒的分布
硒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而硒在地球表面分布是極不平衡的,我國約有72%地區缺硒,特別是從東北到西南的15個省市自治區的部分地區構成了“貧硒地帶”。因此,曾有人提出,我國要像抓補碘那樣抓好補硒工作。
2、硒的作用
植物活性硒一般以硒蛋氨酸形式存在,依循蛋氨酸代謝途徑代謝,參與蛋白的合成,容易在組織內儲存、吸收;被人體吸收後可迅速的被人體利用,有效改善人體內血硒狀況。
優點
植物活性硒提取於天然硒酵母,如法爾諾德硒片,是由微生物合成轉化法精製而成,屬純天然產品。含多種植物活性硒,以L-硒蛋氨酸為主,但避免了純L-硒蛋氨酸所具有的濃厚酵母味道,因此更適合作為膳食補充劑。具有生物利用率高、營養豐富等特點。
攝取途徑
1、可食用植物活性硒
可食用植物活性硒從天然作物中攝取,成品中包含易於人體吸收硒代蛋氨酸等。其作用:硒能直接作用於病毒,抑制病毒在體內的複製,並能參與細胞的修復,預防多種病毒性疾病。(如B肝、心炎等)硒能中和或轉化自由基的物質,抗氧化,從而祛除自由基對人體的損害,有延緩衰老的作用。硒具有和胰島素相同的作用,可以不依賴胰島素來調節體內糖份,可以延緩、減輕、防止糖尿病併發症的產生。硒是癌細胞的殺傷劑,能減輕放、化療的毒副作用,降低抗癌藥物對腎、骨髓和腸胃的毒性,緩解患者的病痛。硒與污染食物、蓄積體內的鉛、汞、鎘等重金屬有很強的親和力,與其結合形成硒-金屬-蛋白質複合物,直接排出體外,起到解毒和排毒的作用。
2、植物活性硒作為飼料添加物和肥料添加物
植物活性硒作為飼料添加物能有效預防飼養動物的下痢和貧血,增強抗應激能力,提高飼料轉化率和適口性,是一種綠色飼料添加劑,無任何毒副作用,無任何藥物殘留,同時生產的動物產品將會成為富含植物活性硒農產品。植物活性硒作為肥料添加物,不僅能增強農作物的抗逆性,提高作物產量,不產生任何有害物質殘留,而且植物活性硒能夠很好地被作物吸收轉化,使農產品的有效成分中增加功能因子硒,而且是植物活性硒,使農作物的產出品成為富含植物活性硒的農產品。
專家聲音
中國微量元素科學研究會副理事長梁東東教授介紹說,硒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而中國有七成地區缺硒。針對人體缺硒的狀況,各國專家建議繼續大力發展富硒產品的開發研製。同無機硒強化劑相比,生物植物活性硒安全性高,不易發生中毒,易被人體吸收利用,補硒效率高,特別受歡迎。
這位權威專家還介紹說,無機硒強化劑的吸收和利用不是很理想,其生物有效性低,毒性較大,中毒量與需要量之間範圍小,因而被嚴格限制其使用量,日本、美國等已開發國家已經禁止在食品甚至動物飼料中添加亞硒酸鈉等無機硒。
據了解,我國植物活性硒已經取得重大突破且在國際上居領先地位,在玉米穀物等食品中開始得到初步使用。
專家指出,中國人的硒攝入量嚴重不足,但人體補硒應遵循“食補為主”的原則。
據武漢工業學院李慶龍教授介紹,我國居民每天膳食中硒的攝入量處於較低水平,僅靠天然食品中的硒攝入量已不能滿足人體的正常需要,從而對人體健康構成威脅。
中國微量元素科學研究會副理事長梁東東教授建議,補硒只能通過食補途徑來完成。人體補硒應根據對身體微量元素的檢測結果,遵照“缺多少硒補多少,不缺不補,食補為主”的原則。她說,一些人為了養生購買含硒的複合增補劑服用,卻並不改掉現有的不科學生活習慣,如經常熬夜、大吃大喝、菸酒過度、不愛鍛鍊。這樣補硒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梁教授說,只有在
補硒的同時查清造成缺硒的原因,才能糾正缺硒的狀況。造成現代人缺硒有五大原因:一是環境缺硒,許多地區土壤缺硒,導致低硒植物的產生,造成低硒水平食品鏈,從而引發人體缺硒;二是環境污染,由於工業污染、酸雨、霧霾等原因,大量的二氧化硫會與硒化合物反應,不利於植物吸收;三是飲食結構不合理,影響人體對硒的吸收,高脂肪食物、隨意飲食造成人體硒吸收量下降並降低硒的抗癌作用等;四是長期大量飲酒、盲目減肥、上網過度等不良生活習慣可導致人體缺硒;五是中老年人對硒的吸收能力差、消耗多。
她說,日常生活中含硒較多的食物有海味品、肉類(特別是動物的腎臟)以及大米、穀類等。中藥地龍,黃芪,蟲草,靈芝孢子粉中最有效的成份也是硒。機體中的硒幾乎全部來自食物,但由於每個人各自的生化特點、周圍環境等因素不盡相同,硒的攝入量也因地因人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