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功能主義理論
- 別名:職能主義、機能主義
- 代表人物:D.米特蘭尼
功能主義理論,又譯職能主義或機能主義,是最早的關於國際及區域一體化的系統理論。又譯職能主義或機能主義。分類分為早期功能主義和新功能主義。早期功能主義早期功能主義的代表人物是英國學者D.米特蘭尼,代表作是1933年出版的《...
馬林諾夫斯基特別給功能主義下了一個這樣的定義:“把有機的(即個人的)需要轉變成派生文化的需要和責任的理論。在調節機構的共同作用下,社會把個人塑造成文化的人。”建築學解釋 解釋 功能主義或理性主義建築是1950年由瑞典建築師漢斯·阿斯普隆德(HansAsplund)命名,主要是指一種建築形式:藉由純幾何體,鋼筋與...
認為文化的產生是社會功能的需要,文化的本質在於維護社會規範,是一種價值工具。馬林諾夫斯基認為,不同的文化功能構成不同的文化布局,文化的意義依它在“人類活動體系中所處的地位,所關聯的思想,以及所有的價值而定”。帕森斯的結構功能主義理論認為,文化是社會結構體系的工具,文化功能的發揮受各種社會結構層次的...
結構功能主義是指側重對社會系統的制度性結構進行功能分析的社會學理論。形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主要代表為美國的帕森斯、默頓等。由社會有機體論和早期功能主義發展而來,主張用功能分析方法認識和說明整個社會體系和社會制度之間的關係。認為社會生活之所以能維持下去,是因為社會找到了一種手段(結構)去滿足人類的需要(...
功能論是傳播過程中關於態度改變的一種理論。從功能主義出發,分析和研究人的心理功能與態度的關係。功能論者試圖把已經提出多年的關於人類的兩種不同模式——非理性模式與理性模式、一致論和勸服論結合起來。最早提出這一理論的是美國學者丹尼爾·卡茨(Daniel Katz)等人(1960年)。後來,英國學者布朗(J. R. Brown...
文化功能主義是指側重探討文化在社會生活中的功能的社會學理論。由波蘭馬林諾夫斯基和英國拉德克利夫布朗提出。他們認為社會是一個有機體,其各部分通過文化聯繫為一整體。必須透過文化整體功能的考察,建立科學的社會人類學。一種文化現象的功能是指它們在一個大文化體系中所擔任的角色,以及它們與其他文化因素共同維持這個...
功能主義理論試圖通過對現代國家、政府和社會組織的職能和任務的變化與聯繫的研究,來論證減少衝突、增進合作乃至實現一體化的可能和途徑。早期的功能主義理論強調一體化的自發產生,認為技術領域的廣泛合作必然會擴展到政治或其他領域。新功能主義則更注重強調一體化組織的重要作用,認為權利同福利是不可分割的。超國家組織...
《動態行銷行為——行銷的功能主義理論》是2017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美)沃·阿爾德森(Wroe Alderson)、張舒等。內容簡介 《動態行銷行為——行銷的功能主義理論》出版於1965 年,是沃·阿爾德森的遺著。本書是《行銷行為與經理人行動——功能主義視角的行銷理論》第二部分的擴展。本書較為完整地論述...
沙利文認為建築設計應該由內而外,必須反映建築形式與使用功能的一致性。這同當時學院派主張按傳統式樣而不考慮功能特點的設計思想完全不同。後來,現代主義建築的代表人物如勒·柯布西耶等都強調滿足功能要求是建築設計的首要任務。理論思想 隨著現代主義建築運動的發展,功能主義思潮在20世紀20~30年代風行一時。本來講求...
經驗功能論是美國默頓的結構功能主義理論。他對帕森斯的結構功能主義作了發展,重點關注社會制度或結構對行動者行為的影響。在功能分析上,認為應注意分析社會文化事項對個人、社會群體造成的客觀後果,提出了“顯功能”和“潛功能”的概念,用以說明社會行動的主觀動機與客觀社會後果之間的關係。在進行功能分析時,主張應裁定...
機率功能主義,即布倫斯維克的透鏡模型,是用數學來描述個體知覺過程的一個模型。理論定義 機率功能主義即布倫斯維克的透鏡模型(Brunswikian lens model),是用數學來描述個體知覺過程的一個模型。當對包含多維度刺激的大環境做判斷時,我們會給不同的刺激線索賦予不同的機率值(權重),並對一系列散在的環境信息過濾...
其作用是維持、延續社會結構的連續性。因此,可以說社會與生物體極為接近。拉德克利夫—布朗也就把社會(文化)人類學稱作“社會的自然科學”。結構—功能主義理論在20世紀中朗曾風靡於西方學術界。但70年代後,由於在解釋社會變遷和衝突上存在許多局限性,引起越來越多的批評,面臨影響減小的趨勢。
功能主義語言學,亦稱“功能語言學”。“形式主義語言學”的對稱。從理論觀點和研究方法的角度劃分出來的語言學的分類之一。主張人類心智的體驗性、認知的無意識性、思維的隱喻性,認為語言並非完全是任意的,而是有理據的。堅持動態的語法觀,認為句法遠非是自治的,而是受到語義和語用等因素的影響;解釋語言現象時,...
《功能主義語言學理論探索與套用》是2021年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本書是“系統功能語言學文獻叢書”之一,收錄了16篇文章,分為“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研究”“辭彙隱喻與語法隱喻”和“體統功能語言學套用研究及其它”三個部分,多角度討論了功能主義語言學的理論發展和套用研究,並對隱喻理論、認知...
《當代社會學理論:對古典理論的擴展(第六版)》是2008年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美)華萊士、(英)沃爾夫。內容簡介 內容包括功能主義理論、衝突論、進化論、符號互動論。現象學、理性選擇理論、身體社會學、社會生物學等理論。並把對正式教育系統和女性的關注作為一條主線,串聯起各種理論。同時,本書...
本書主要描述和評論當代社會學理論大家的核心思想與主張,以及他們對社會及社會行為提出的種種獨特理論與解釋方式,對當代社會學理論的各種觀點進行簡潔明了的歸納。內容包括功能主義理論、衝突論、進貨論、符號互動論、現象學、理性選擇理論、身體社會學、社會生物學等理論,並把對正式教育系統和女性的關注作為一條主線...
針對這一缺陷,R. Merton和Z. Bodie於1993年提出了功能主義金融觀點(functional perspective)理論。功能金融理論具有兩個假定,一是金融功能比金融機構更加穩定。R. Merton和Z. Bodie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區域的變化,金融功能的變化要小於金融機構的變化。從金融機構的縱向來看,以銀行為例,現代商業銀行的組織設定和...
《俄羅斯功能語法理論與西方系統功能語言學對比研究》就功能語法理論與系統功能語言學的學理溯源、研究宗旨和方法、通用的重要概念等進行全方位的對比,為加深學界對當代功能主義理論的認知水平,推動世界語言學與中國語言學的進一步融合提供借鑑。圖書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1 兩大理論的基本概況和研究現狀 4 1.1.1 ...
認為階級關係及權利關係是決定一切報酬分配不平等的因素。認為對社會分層問題的看法可以劃分為兩個思想學派:功能主義和衝突理論,其中功能主義理論源自保守傳統,衝突理論則源自激進傳統。作者以大量的歷史材料為基礎,提出了一個綜合功能主義與衝突理論的新型的社會分層理論。在當時的社會學界引起了較大反響。
結構功能主義法學,當代西方法社會學中的一個重要流派,用結構功能主義方法研究法律現象與社會因素的關係。其主要代表是美國學者帕森斯(T.Parsons)和莫頓(R.Merton)等人。產生並流行於二次世界大戰後,五、六十年代曾作為占主導地位的法社會學理論。帕森斯主張結構與功能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社會的結構由價值觀念...
《翻譯行為與跨文化交際》是一本2017年出版的圖書,由南開大學出版社出版。內容簡介 《翻譯行為與跨文化交際》共8章,作者採用功能主義翻譯理論的觀點,視翻譯為跨文化的交際行為,以德國功能主義學派的弗米爾的目的論為核心,通過大量具體實例驗證功能主義理論的有效性,同時確認全球化時代中翻譯具有多樣性這一事實;...
functionalist,英語單詞,主要用作為名詞,作名詞時譯為“實用主義者;機能主義者”。短語搭配 Functionalist theory 功能主義理論 functionalist approach 功能翻譯理論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功能翻譯 Modern Functionalist 現代功能主義 functionalist linkage 功能聯繫 functionalist school 功能學派 Functionalist Perspective ...
通過比較不同政治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阿爾蒙德提出,政治發展就是在社會經濟現代化較為廣泛的環境中已經發生和正在發生的一系列相互關聯的政治系統、過程和政策的變化。阿爾蒙德的結構-功能主義是當代政治科學理論中的重要分析模式之一。主要著作有與J.S.科爾曼合編的《發展中地區的政治》、與S.韋伯合寫的《公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