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姓,源於姜姓,出自炎帝神農氏第三十七代孫姜太公,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姜姓後裔分衍有子功氏,亦稱子工氏。據唐朝封演所撰《封氏聞見記》中記載:“開元十九年,置先師太公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功
- 讀音:gōng
- 性質:姓
- 姓氏名人: 功景、功德善
基本介紹,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第二個淵源,第三個淵源,第四個淵源,第五個淵源,得姓始祖,姓氏名人,功景,功德善,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
基本介紹
功[功,讀音作gōng(ㄍㄨㄥ)]
姓氏淵源
功(gōng)姓源出有: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姜姓,出自炎帝神農氏第三十七代孫姜太公,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姜姓後裔分衍有子功氏,亦稱子工氏。據唐朝封演所撰《封氏聞見記》中記載:“開元十九年,置先師太公廟。春秋二仲上戊日釋奠,用張良配享,牲用太牢,軒懸之樂,八佾之舞。出師將發日,皆引辭。京兆功曹盧若虛錄太公之後,姜氏、呂氏、尚氏、齊氏、高氏、盧氏、柴氏、慶氏、國氏、紀氏、紹氏、禮氏、賀氏、指氏、掌氏、歷氏、牽氏、晏氏、望氏、獻氏、易氏、章氏、謝氏、丁氏、申氏、營氏、浦氏、萊氏、許氏、蓋氏、雍門氏、東門氏、子雅氏、子尾氏、子襄氏、子牙氏、子功氏、公旗氏、公牛氏、盧滿氏、祭公氏、閭公氏、仲長氏、章仇氏等四十八姓,刻石為記。禮部員外郎崔宗之制銘,立於廟門。唐天寶中期,太學中太學生張絅上書:‘請於太公廟置武監。國子監相對,教習胄子。春秋釋奠於先師太公,一如國學文宣王廟。’書寢,不報。”齊國立國七百餘年後,姜尚有後裔子孫官承司空,名佚考,字子工,亦說字子功,一如商王朝時期、西周初期的“工正”,專職負責王族宮廷建造與修繕,世代傳襲。
事實上,在中國的姓氏演進過程中,“子”實際為一種近嫡庶系支族的尊稱延續,以其字為首的複姓姓氏,後大多去“子”留首,予以省文簡化。因此,子功氏族人後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功氏、或工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二個淵源
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國司空氏,屬於避諱而改姓為氏。武殷微子後人、宋國第十二代君主宋武公(公元前747~前729年在位),原名為子司空,是宋戴公子撝的兒子。宋武公執政期間,北方遊牧部落長狄入侵,宋武公派親兄弟、大司徒子充石(皇父)率軍抵禦,宋軍在長丘(今河南封丘)打敗了長狄人,俘獲其首領緣斯。但在戰爭中,子充石和自己的兩個兒子子谷甥、子牛父皆盡戰死。原來宋國就有司空氏一族,在宋武公即位後,因宋武公名為“司空”,司空氏族人皆避諱而改為司功氏,其後裔有省文簡化為功氏者。
此說源史證為:
少典氏第七十三代、黃帝軒轅氏第六十二代杜伯:杜伯之子隰叔奔晉,生士蒍,世為士師及司空之官,故有士氏、司空氏;蒍生士谷為、谷氏;谷生士會,采於隨為隨氏,佐文襄有功,又采於范為范氏,子燮采於栒櫟為栒櫟氏,士魴釆彘於為彘氏,皋夷釆於函輿為函與氏,又有魴氏、陽氏、士丐氏、士季氏、士吉氏、士為氏、士思氏、司功氏、祈成氏、士弱氏、胥氏、張氏(范睢改張祿)陶氏、朱氏、陶朱氏、鴟夷氏、范蠡姓。
第三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秦朝時期官吏司功,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司功,是秦朝時期設定的官位,隸屬於太尉,實際上就是後世所稱的“功曹”。漢朝時期改稱“功曹書佐”,隋朝時期改稱“司功書佐”,唐朝時期改設“司功參軍”等。司功之職主管官園祭祀、禮樂、學校、選舉、表疏、醫巫、考課、喪葬諸事。一直到宋朝時期,司功方被廢黜。
在歷朝歷代司功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司功氏,後多省文簡改為單姓司氏、功氏。古代,“工”、“功”二字通假互用,因此再後有功氏簡筆為工氏者,世代相傳至今。該支功氏姓源繁複,不可一論。
第四個淵源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八旗滿洲氏族通譜》、《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蒙古族功格喇布氏,世居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後有滿族、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Gonggerabu Hala。清朝中葉以後,有冠漢姓為功氏者。
第五個淵源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郭囉囉氏,亦稱郭爾羅氏、郭絡羅氏、郭博羅氏,滿語為Gorolo Hala,漢義“鉤、躬身、放縱”以地為氏,世居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沾河(今吉林雙陽河流域)、馬察(今吉林渾江西南部)等地,後有達斡爾族、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所冠漢姓多為郭氏、高氏、國氏、布氏、功氏等。
該支功氏鼻祖為郭囉囉·達爾漢,郭囉囉·楊舒之子,開國五大臣之一,滿洲正藍旗人,世居沾河。他本來是清太祖佟·努爾哈赤的外甥,後又成為女婿即和碩額駙,積戰功,授一等副將世職。明崇禎十四年(後金崇德六年,公元1641年),郭囉囉·達爾漢跟從鄭親王愛新覺羅·濟爾哈朗等伐明,攻克錦州。不久,郭囉囉·達爾漢在鄭親王召開的軍事會議上,挑唆其幕僚爭功,結果被清太宗怒罷固山額真,奪去世職爵位,後在清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逝世。
在郭囉囉·達爾漢的後裔子孫中,即有憤而以此事件為姓氏者,即以漢化姓氏稱功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子司空(宋武公)、郭囉囉·達爾漢。
姓氏名人
功景
春秋時晉國人。《風俗通》:“晉大司功景子之後,晉有功景。”
功德善
(公元1931~今),錫伯族,新疆察布查爾人。歷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統戰部部長。
遷徙分布
功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四百位,在台灣省則未列入台灣當局“內政部民政總署”在2005年2月28日對台閩地區姓氏進行的統計程式,族人多以豫章、遼東為郡望。
今黑龍江省的鶴崗市,遼寧省的丹東市,河南省的平頂山市,浙江省的台州市仙居縣,江西省的南昌市,湖北省的黃岡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寧市察布查爾縣,台灣省的高雄市等地,均有功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號
郡望
豫章郡:亦稱南昌府、南昌郡。原為春秋時期的洪州之地,戰國時期秦國置為九江郡。楚、漢之際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陳時包有今江西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歷陵、彭澤、柴桑等十八縣和兩個候國,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區。隋朝時期為洪州治所。唐朝以後又改為豫章郡洪州,後期曾改為鐘陵縣,再後又改為南昌。五代時期的南唐及明、清諸朝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為洪都府治,其時轄地均為今江西省南昌市。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凌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曾改稱遼東國;十六國時期的後燕國末期,其地歸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於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為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為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後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啟元年~崇禎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間,全境為後金(清)所並。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於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後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堂號
豫章堂:以望立堂,亦稱南昌堂、九江堂、錦江堂。
遼東堂:以望立堂,亦稱扶餘堂、襄平堂、遼陽堂、凌東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