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魂簫韻:龔自珍傳

劍魂簫韻:龔自珍傳

《劍魂簫韻:龔自珍傳》是陳歆耕創作的傳記,首次出版於2016年1月。

該作品從思想家、詩文大家和情感生活三方面展現了龔自珍的一生。該作品集思想性、知識性與趣味性於一體,在龔自珍生活的時代與當代之間建立起了一種隱性的關聯,體現出了作者的現實情懷。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劍魂簫韻:龔自珍傳
  • 作者:陳歆耕
  • 文學體裁:傳記
  • 字數:23萬字
  • 首版時間:2016年1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作品鑑賞,作品評價,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作品正文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巨匠”,總論龔自珍思想、詩文的成就及其對後世的影響;第二個部分“困獸”以龔自珍的生平為主,分別寫了他的家庭背景、交際的友人、在科考路上的坎坷以及因此坎坷而生髮的性格當中的矛盾糾結;第三部分“春泥”則是關於龔自珍的情感世界,以及他晚年的心境與遭際。

作品目錄

引子 劍與簫
上部 巨匠
中部 困獸
下部 春泥
附錄
第一章 驚雷
第二章 殿軍
第三章 裂變
第四章 家族
第五章 交遊
第六章 頓挫
第七章 彷徨
第八章 佳人
第九章 湧泉
第十章 隕落
尾聲 尋蹤
附錄一 龔自珍年表
附錄二 部分重要參考書目及文獻
跋 一定要讀龔自珍

作品鑑賞

藝術特色
在敘事風格上,該作品不只是停留於就事論事,而是處處流露出理性的批判與深刻的思考,甚至是在穿越時空與傳主進行思想對話。傳主龔自珍本人的創作就長於論辯的風格,而陳歆耕用龔自珍所具有的這種思辨的風格來寫龔自珍,恰恰表明,作者與傳主真正有著精神上的聯通。正如作者用“劍”和“簫”兩種截然對立的意向來反映龔自珍人格形象的多元特質,在全文中都保持了這種辯證性的思考:想做“名臣”,卻成了“名士”,想做一個治國平天下的踐行者,卻成了“文章驚海內”的詩文大家。郁達夫曾經認為,在傳記寫作中對傳主的選擇是一種身份認同和心靈相通的過程,“這種身份的認同,不僅為作者揣摩傳主心理活動鋪設了便利的通道,同時也為他們之間的心靈溝通架設了橋樑”。龔自珍的氣節與思想深度千古流傳。作者在品讀龔自珍的詩文時,就強烈感受到橫貫詩文中的批判精神與憂患意識。作者無法撇開這一點來談詩文,該作品裡有作者大量的判斷層面的思考,對於龔自珍性格中有趣的一面,對於龔自珍性情寫照的詩文,作者都表達了自己的心有靈犀的見解。這樣的敘事風格實際上保持了作者之前文化隨筆中那種直抒己見的文學批評文風。
在語言上,該作品比較講究文采,有些地方寫得富有激情,洋溢著一股詩情。如“簫聲在定庵四十八歲時,幽幽地吹來。先生是該迎著簫聲而起舞,一頭栽進吹簫人的懷抱,還是避簫聲而遠去?”“雖然喜歡佛教中的虛空的境界,但也難以忘懷‘幽情麗想’的世俗情感。在著述之餘,便攜美人徜徉於青峰湖波之間,傾聽美人吹奏‘玉簫金館’,迷途而忘返。與先生來往的沒有那些騎‘白驄’的達官貴人,沒有府衙的腐朽糜爛之氣,只有古樸純真的山中之民。”這些文字本身就是文辭精緻講究的美文,無疑增強了該作品的可讀性。但某些部分的敘述略有蔓枝,如:“走筆至此,筆者先將電腦鍵盤擱置一旁,閱讀了一堆研究龔自珍佛學思想的文章和龔自珍研修佛學的文章。看著看著,未免就開始醉眼矇矓了。在下畢竟對佛學問題知之甚少,再加上佛學理論的博大精深,要在短時間入乎其中,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類的表述,可更為簡潔一些。

作品評價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李建軍認為,《劍魂簫韻:龔自珍傳》是一部真正的文學性的傳記。作者的語言簡潔而乾淨、俊雅而精緻,顯示出一種趨於成熟的個人風格。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劍魂簫韻:龔自珍傳》
2016年1月
作家出版社
978-7-5063-8599-2

作者簡介

陳歆耕,男,1955年生,原籍江蘇海安,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理事、上海大學客座教授。著有中篇小說集《孤島》,中短篇報告文學集《青春驛站》《海水下的冰山》,長篇報告文學《點擊未來戰爭》《廢墟上的覺醒》《赤色悲劇》《小偷回憶錄》,文化批評隨筆集《快語集》《誰是謀殺文學的元兇》《各打五十大板》等。作品曾獲《解放軍文藝》優秀作品獎、全軍文藝新作獎、公安部金盾文學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