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商旅作家
青年商旅作家,非洲問題資深撰稿人。非洲十三年,實地採訪,潛心研究,2003年出版《中國商人在非洲─商情·風情·人情》;2007年出版《最後的金礦─無限商機在非洲》;2010年10月出版《莫三比克指南》和《穿越東南非洲》。現為莫三比克華人組織“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副秘書長,“莫三比克劍虹網”以及“中莫商橋”創建人。在“非洲之窗”網站設立“專家/專欄”,“湖北省非洲民間商會”網站設立有對非投資專欄,“非洲投資網”設有專欄並為該網站“非洲商機講壇”主講人之一。
筆名:劍虹 國籍:中國
身份證名:李踐紅 民族:漢
血型:A 身高:1.72米
體重:62 KG 畢業院校:河南大學外語學院
出生地:河南省固始縣 出生日期:1972年7月
住址地:北京通州區 長住地:非洲
一,個人簡介
1,1995年9月——1999年6月,就讀於河南大學外語學院。
2,1999年6月——2000年8月,在北京英漢達書刊發行公司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維克多英語編輯室任中英文編輯,編輯並出版了系列有聲讀物<<英文金曲賞析>>。
3,2000年10月——2006年6月,效力於莫三比克榮曉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往來於南非、莫三比克和史瓦濟蘭,專司國際貿易。職責有:報關、做賬、市場推廣、翻譯等。
4,2006年6月——2007年10月,獨自步行穿越東南非洲國家莫三比克和史瓦濟蘭,遍訪各地中資公司、華人華僑、並在07年回國後寫下<<最後的金礦─無限商機在非洲>>、<<莫三比克指南>>、<<穿越東南非洲>>三部書稿。
5,2008年1月——2010年3月,任“非洲長城礦業開發有限公司”業務經理兼勘探隊隊長。職責:全面負責莫三比克各地金屬礦特別是鋯鈦砂礦的尋找、註冊、取證、勘探等。
6,2010年3月——2012年6月,任“海域莫三比克礦業公司”總經理助理,負責礦業項目內採礦證、環評證、土地征、電力施工授權等證件申辦和取得,以及項目所在地礦區建設及分公司日常經營和管理工作。
7, 2012年6月至今,在北京創建“莫三比克劍虹網”,其宗旨為:搭建中莫投資、經貿交往的平台;促進中莫民間文化的交流。
8,2012年6月至今,在馬普托創建“中莫商橋”,是莫三比克境內唯一一家具備法人獨立運營資質的華人地接社,接待中國赴莫公務團、商務團與旅遊團。
二,個人資歷
1,在東南非洲工作十年,先後從事國際貿易、籌備建廠,跑馬圈礦等工種,具備比較寬廣的投資視野和豐富的實戰經驗。
2,長期從事中非文化交流和對非投資研究,作品遍及國內眾多媒體,理論聯繫實際,出版非洲類原創書籍四部,具備較為豐富的對非經貿、投資等理論知識。
3,“駱駝型”奇人,極少喝水卻特能耐旱,飯不多吃卻能吃苦,意志堅定,踏遍了莫三比克的山山水水,將莫桑全境裝進腦袋中。曾在莫三比克與世隔絕的海灘上不停歇、一氣走出40公里的記錄(詳見“非洲海岸歷險記”)。
非洲經歷
非洲,人類始祖的發源地,這裡有鬱鬱蔥蔥的原始森林,廣袤無垠的熱帶草原,景色旖旎的海洋風光,高聳奔騰的山川河流,異常豐富的礦產資源,地理環境得天獨厚。這兒是奇花異卉鬥豔的地方,也是趙忠祥講解下氣勢恢宏的動物世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文風情保持原生態;這裡還有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太奇式的繪畫、獨具特色的烏木雕、星羅棋布的名勝遺蹟等,都是非洲大陸真實情況的寫照。在新的世紀,非洲大陸政局總體趨於穩定,經濟連續實現多年增長,社會發展迅速,投資環境明顯改善,一些非洲國家的人均GDP都超越中國。然而,如果提及非洲,多數中國人仍然認為這是一塊貧瘠落後的蠻荒之地,瘟疫、乾旱、飢餓、騷亂是人們最常見的評價,充滿了誤解甚至荒謬。
自上世紀90年代至今,為了回響中國政府鼓勵“走出去”的戰略目標,已有近一百萬的中國人走進非洲,從事中非商貿和對非投資,但普通百姓對非洲的印象依舊沒有多大改觀,所以,中國和非洲之間並不缺乏經濟活動的投資商人,奇缺的是能從事中非文化交流的使者。現在,就讓筆者介紹這樣一位文化工作者,當他走進非洲後,立即發現中非經濟交往日趨緊密,而中非文化交流嚴重滯後,於是,他利用業餘時間外出採訪,實地調研,然後潛心著書,向國人展示一個真實而明亮的非洲,一個傳奇而傳神的大陸,自願當起民間文化交流者的角色,他就是非洲問題青年學者劍虹先生。
劍虹,原名李踐紅,河南固始縣文化局人,1995年就讀於河南大學外語學院,1999年畢業後,被外語系張愛卿教授直接推薦到北京工作。在京城奔波的歲月里,他成為千百萬“京漂一族”中的一員,可能會終其一生過上“卡奴、房奴、車奴”最平凡、普通的日子,但北京畢竟是國際化大都市,它使人們加快生活節奏、倍感生存壓力的同時,卻也在處處彰顯事業拓展的好機遇。劍虹以前並沒想到去國外發展,但偶爾掠過的一個機會,讓他離開北京,走出國門,到更廣闊的天地中去闖蕩。
一,偶得機會 走入非洲。
2000年夏季,一位朋友打電話給劍虹,問他想不想出國?原來,這位朋友的一位好友在非洲,此次回國進貨,順便想找一個英語翻譯。能有機會出國,當然更好,劍虹辭去北京的工作,登上飛往非洲的班機。劍虹所在單位是一家北京人在莫三比克開辦的貿易公司,他除了當翻譯外,還兼任報關、做帳、管理等工作,因業務也涉及到周邊鄰國,他還往來於莫三比克、南非、史瓦濟蘭和馬拉威等東南非洲國家之間。那時的莫三比克發展迅速,商機無限,中國商店門前經常排滿了顧客,貨櫃一到,很快就搶購一空,一大批中國小商人在隨後兩年完成了原始資本積累階段,躍入百萬富翁行列。劍虹的奮鬥目標原本是先工作積累經驗,後當老闆賺錢,但在非洲的所見所聞,不久就改變了他的初衷,走上了另一條與眾不同的奮鬥軌跡。
長住非洲後,劍虹有了時間和機會,來面對面地觀察黑人社會,面對異國奇趣,域外風情,尤其是以前在國內時想像的非洲與親歷的真實非洲相去甚遠,遂有了創作衝動。另外,首屆中非合作論壇於當年在北京成功舉辦後,大批的中國商人有規模地赴非投資,中非經貿活動也越加緊密,讓他深感震驚的是當時大多數的中國商人是以道聽途說的方式來到非洲,因為中非文化交流嚴重滯後,國內介紹非洲各國的書籍奇缺,特別是對非投資方面的專著書籍更是空白,這與日益強大的中國在全球範圍內開始扮演大國角色所具備的實力和風範很不相稱。信息的匱乏、交流的不暢,使在非華商遭受到越來越多的挫折和損失,同時也使即將走入非洲的中國人難以得到有價值的資料參考。與其做一個比比皆是的小老闆,還不如基於國家利益之考慮而從事“讓中國了解非洲、讓世界了解中國”的著書宣傳活動,做一些利國利民的好事。於是,劍虹放棄經商賺錢的規劃,轉型為一位身處商界卻能坐懷不亂、艱辛著書、促進中非民間文化交流的青年學者。
二,傳播文化 艱辛著書。
就這樣,劍虹白天工作,周末外出採風,夜晚寫作,以旺盛的熱情寫下30萬字的紀實散文集《中國商人在非洲─商情·風情·人情》。2003年,劍虹回國,定居北京,那時的中國,正在形成對非投資的熱潮。他的書稿出版後,國內多家報刊媒體紛紛向他約稿,一些商界投資人士也在與他聯繫,想提供資金和他共同開拓非洲市場,甚至時任溫州市外貿局的陳品富副局長還邀請他來到溫州,共商在馬普托建立“中國城”的投資建議。令人意外的是他對這些從商的好機遇無動於衷,後在2004年重返非洲,繼續著中非文化民間交流的凡人壯舉。劍虹在國內時,朋友們對他的執著不理解,他老家的“蓼城文化”主編曾就選擇經商還是著書話題,與他進行過類似探討:
蓼城文化:你在2003年出書後就有人願意出錢,給你投資,你有不少機會可以從商賺錢,為什麼還在堅持創作?
劍虹;我之所以堅持,是因為我有一種使命感,沒有人強迫,而是我在非洲所見所聞所感,促使自己這樣做。你看,我們在經商投資之前,應當是先調研後實施,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而在對非投資上,事情恰恰顛倒過來,中國商人誤認為非洲到處是黃金,呼啦啦地來了,先投資後了解實際情況,這是投資中的大忌,當媒體津津樂道描寫一些成功人士在非洲賺錢之時,卻沒人來討論另部分商人的投資失敗,特別是早些年使用援非合作專項基金而涉及的眾多項目,有誰知道多以巨額虧空而結局!他們的盲從也說明了中非之間迫切需要文化方面的交流,這就是“對非投資、文化先行”。從商業的角度來說,文化的交流其實就是信息的傳遞,情報的收集,資料的整理和商情的解析,說白了,最終還是為經濟活動、為國家利益所服務的。
蓼城文化:你也可以先當商人,等賺足了錢再支持自己做學問,沒有必要這樣苦累自己。
劍虹:人在從政、從商之後,心境很容易發生變化,你將不再是你。拿我來說吧。我了解自己,我一旦從商,世界觀、價值觀就會發生變化,不會再對文人關注的事情感興趣,我的社會責任感會逐漸衰退,思想也會隨波逐流。我啊,只有在艱苦的環境中最能創造成績,什麼時候成為一個受人拜謨的成功商人,什麼時候我這個人也就廢了!”劍虹的回答雖荒誕,卻盡在情理之中。
2004年,受國內諸多媒體的約稿重託,劍虹重返非洲,一邊工作,一邊繼續寫作,如果說以前他僅僅是個自由撰稿人,這次,他把自己的眼界放得更廣,位置定得更高,任務列得更重,著重於加強非洲方面的問題研究了。
三,外出採訪 費用自負。 寫作,是一件痛苦之事,尤其是關於非洲題材,比如說莫三比克,沒有任何的漢語資料可供參考。為此,劍虹在馬普托,先後購買了50多本外語書籍和雜誌,花費了大量心血用在外文資料的查閱、翻譯和整理上。這些書刊多來自於南非和歐美白人作者,信息量大,內容翔實,為寫出高質量的書稿提供真實可靠的參考數據;其次,他通過收看非洲各國的衛星電視節目,來了解快速發展變化中的非洲大陸;最後,他利用節假日與周末時間外出採風、尋訪和調研,或者在工作契約到期後週遊各地,以求獲得第一手的資料和原始信息。
非洲國家很窮,但物價卻奇高,普通日用品價格至少是國內的三倍,所以,赴非寫書,費用極其高昂。中國目前沒有對非文化專項基金可供申請,也沒有其他財團提供贊助,劍虹是以薪水來支持自己外出食宿、採訪費用,從經濟上來算,這是一項只有投入不見產出的虧本生意。另外,他在一天辛苦工作後,利用清晨和夜晚休息時間筆耕不輟,體力透支與精神壓力外人難以想像,可謂歷經艱辛!這樣的“傻事”,如果不是站在國家的高度、心靜如水、具有憂患意識、俱備奉獻精神的文人,恐怕是難以做到的。
四,親身經歷 甘願受苦。 與國內的非洲問題專家、學者不同,劍虹是站在非洲的土地上,通過親身經歷、耳聞目睹來研究非洲問題,他態度嚴謹,意志堅定,決不紙上談兵閉門造車,而是走出家門去實地採訪收集,所以,寫出的文章與眾不同,極具說服力。2006年7月,劍虹在另一個工作契約期結束後,為了打造精品好書,專門拿出2個月的時間,由南至北穿越東南非洲,行程2500多公里,採訪到50多位中資公司負責人、私營業主和個體華商。
臨行前,有人勸他找馬普托商界朋友幫忙,或者眾人資助他一台車輛外出採訪,這樣安全、快捷、少吃苦,但被劍虹委婉謝絕。他認為,非洲交通落後,如果開車,許多地方無法到達,公路上和田間地頭見到的風景絕對不一樣,他堅持甘願受苦,步行穿越。事後證明,他的體重減了10斤,身體裸露部位曬脫3層皮,承受生命安全、健康安全和財產安全的風險,克服太陽灼傷、飢餓、疾病和水土不服的干擾,歷經風雨,終見彩虹,不但使原有的書稿日臻完善,還寫出一大批關於莫國各行業華商自身的商情類文章。勇者無畏,其嚴謹著書的態度亦難能可貴!
五,激情奉獻 成績可賀。
2003年,劍虹帶著30萬字的長篇紀實散文集<<中國商人在非洲一商情·風情·人情>>回國,將非洲最新信息快速傳遞給國內的投資人士。書稿很快被中國經濟出版社相中,並在“非典”過後出版發行,很快就得到<<讀者>>、<<海外文摘>>、<<商界>>、<<華商>>等眾多書刊的轉摘或連載,反響不凡,一路熱銷。特別是書內的一些如“誤解非洲十大方面”、“細說黑人”等精華文章,被全國各地的媒介紛紛採用,並在網際網路上廣為傳播,扭轉了相當一部分網民和讀者對非洲的誤解看法,這更堅定了他以著書的方式從事中非文化交流的信心和決心2006年底,劍虹回京後,恰逢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在首都舉辦,把中國人的目光再次聚集到非洲大陸,國內急需對非投資方面的稿件。劍虹帶回了在非洲實地採訪的書稿<<最後的金礦─無限商機在非洲>>,立即被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採用,在2007年初出版發行。該書填補了近年來中國對非投資專著書籍的空白,為欲了解非洲商情的眾多投資人士提供一本極具價值、濃縮最新信息的商業參考書,而書中對一個國家從事多個行業的華商進行集體、全景式地採訪並集結出書,在國內的書市尚屬首例,因此,該書一經出版,就暢銷全國,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並獲好評,同時也被一些對非網站和大量的部落格廣為連載或轉載。
2007年,劍虹以旺盛的激情又連續寫出<<穿越東南非洲>>和<<莫三比克指南>>2部書稿。可貴的是他並未出版,而是利用隨後兩年多再回非洲工作的時間,繼續充實和完善,直到2010年回國後,才於同年10月出版。至此,劍虹先生所著非洲類原創圖書已達四部,在全中國範圍內實屬罕見。所以說,到非洲的中國人千千萬,而劍虹只有一個。
劍虹是從非洲基層走上來的草根青年學者,一直堅持在一線上長期實地調研,所以,他的出現讓人備覺難得,一些報刊媒體紛紛向他約稿。他在國務院主辦的<<僑務工作研究>>、中科院西亞非洲研究所<<西亞非洲>>、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統一論壇>>、中國對外友好協會<<友聲>>、香港<<華人世界>>以及<<收藏界>>、<<僑園>>、<<世界文化>><<當代人>><<通商>>等各大知名報刊發表文章多篇。多年來,他在揮灑淚水和汗水之中,寫出了上百萬字的文稿,內容涉及中非經貿、對非投資、國情介紹、風土人情、遊記散文、動物世界、社會百態、文化藝術、非洲華人生活及工作狀況,等等。
作品特色
在劍虹的身上,有一種可貴的品質,一種執著的時代使命感、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我們姑且稱之為“劍虹精神”。正是具備了這樣一種精神,凡人也可成就一番偉業。劍虹不同的人生奮鬥特徵同樣反映到他的作品中,縱觀他的作品,有以下特色:
一,首先,作品堅持實地採集。
目前,中非經濟交往日趨緊密,但中非文化交流嚴重滯後,究其原因關鍵在於經費匱乏。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非洲室主任賀文萍博士在《環球時報》撰文“非洲研究亟須加強”稱:“很多研究機構的經費根本無力支付派遣學者到非洲考察的開支。因此,國內非洲研究界一個普遍存在的‘見怪不怪’的現象是,研究了一輩子非洲的學者,很可能一輩子也沒有去過非洲。”
非洲與中國遠隔萬水千山,國內專家研究非洲問題,因經費匱乏往往是汪洋興嘆,而劍虹的優勢在於他長年在非洲工作和生活,文章是親歷非洲、實地採集後而寫,都是第一線上原始稿件。例如,在圖書《最後的金礦——無限商機在非洲》中,劍虹遍訪東南非洲各地中資公司和私營企業,與負責人們同吃同住同聊,眼見為實後才動手記錄。
二,其次,著作注重實用。
劍虹作品既有理論,也有實踐,二者緊密結合,突出實用效果,如他的前兩部對非經貿圖書,都是中國商人想到非洲經商和投資所需要的參考書;他的新著《莫三比克指南》,以“城市介紹、如何到達、哪兒去游、哪兒購物、哪兒去吃、哪兒去住”等方式,翔實、深度、專業地介紹了莫三比克全境內“衣、食、住、行、游、購、娛、商”,無論是商務考察,還是工作旅遊,長住生活,均具有難得的實用價值。
三,圖書力求圖文並茂,雅俗共賞。
非洲的自然環境多樣、風土人情濃郁,劍虹在對非洲的人文景觀探索時,儘量使文稿融知識型、趣味性、實用性與客觀性於一體。如在《穿越東南非洲》中,書稿在趣味性地記錄之後,也對事件所發生的歷史成因、所依賴的背景環境、所洋溢的地域風情、所蘊藏的文化內涵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和發現,力求做到對下可供大眾趣味品讀、對上可供學者資料研究。
四,最後,著作分量重,得到專家及社會肯定。
劍虹因其高尚的人品和獨特的經歷,得到了莫三比克華人社團的敬佩和中國駐莫三比克大使館的重視,時任洪虹大使親自為他的書稿寫序,並把自己的私秘手機電話留給他,以便劍虹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可以直接聯繫到大使,獲得一些必要的幫助。莫三比克總統保健醫生同時兼任莫三比克“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江永生會長對他讚不絕口,兩人成為忘年交的朋友。他給劍虹書稿寫序中認為:“歷史將作證,他的作品《莫三比克指南》,對非洲莫三比克問題的研究填補了中國的一項空白,在國內國際上達到了領先水平”。 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非洲室主任賀文萍博士也對劍虹大加讚賞,她為《穿越東南非洲》書稿,寫出2500字的序言,同樣為他作序的還有現任莫三比克旅遊部長費爾南多·松巴納先生。
正是因為他在中非文化交流方面所做的努力和貢獻,被中國駐莫使館作為唯一的一名莫三比克華人推薦回國,參加了2006年9月29日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舉辦的“外交部華僑華人國慶聯誼會”,還得到時任外交部長李肇星的讚揚併合影留念;2010年再次受邀,參加了由全國政協辦公廳、國務院僑辦等五部門,在人民大會堂聯合舉辦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1周年招待會”。2011年4月22日李長春訪問莫三比克期間,莫三比克大使館與經濟商務參贊處特別安排劍虹陪同李長春首長參觀市容,對馬普托市的歷史與現狀,做了2小時40分鐘講解工作,這都是祖國對劍虹長期從事中非民間文化交流的肯定與讚許。
在中非經貿緊密合作、中非文化交流仍舊落後的今天,我們希望劍虹先生能再接再厲,更上層樓,完成他下一次中非民間交流方面的凡人壯舉。
(以上資料節選自圖書《僑之光》第48—57頁“中非文化交流的使者”)
台灣武俠作家
劍虹,本名朱纓,台灣早期武俠小說作家。生平不詳。大美出版社在1963年4月1日刊登第二屆武俠徵文比賽“特別大徵稿”啟事,公開徵求《少年頭》、《孤雛淚》、《烈婦血》、《知音劫》四個書目。劍虹以《少年頭》獲選佳作。劍虹最初效力於大美出版社。但據說《少年頭》獲選後,劍虹卻又把它交給另一家黎明出版社,於1964年2月排印,不料產生著作權糾紛,導致劍虹退出大美派,其後不詳。1962年中至1963年,先後與其他武俠名家集體接龍創作《群英會》、《武林十字軍》二書。武俠專著《台灣武俠小說發展史》,對劍虹其人其作敘述不多,僅列出劍虹作品條目:《人頭塔》(1961),《無情燈》(1962),《生死門》(1962)及《少年頭》(1963)。除此之外,劍虹還有《花自飄零劍自寒》、《天帝紅羅》《病俠傳》《玄黃劍影》《虎俠》《飛刀醉月》、《一劍光寒起畫樓》、《玉手雕龍》、《血滿江湖月滿樓》、《素手紅羅玉花驄》等等作品。再後,台灣合成書局、裕泰出版社曾再版《一劍光寒起畫樓》、《花自飄零劍自寒》數部作品,另外還有署名“朱纓”的《浣花娘子》《美人刀》《胭脂神劍》《素手紅羅玉花驄》《江湖無處不飛花》《銀馬車》等作品。劍虹創作和流傳下來的作品數量不少,堪可入武俠名家之列,唯其稱得上是經典精品的不多,作品風格質量不甚突出,終不為後世讀者所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