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葉鐵角蕨(植物名稱)

劍葉鐵角蕨(植物名稱)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劍葉鐵角蕨(拉丁學名Asplenium ensiforme Wall. ex Hook. et Grev.)

【別名】阿西得、鐵郎雞

【漢語拼音】jian ye tie jiao jue

可入藥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劍葉鐵角蕨
  • 拉丁學名:Asplenium ensiforme Wall. ex Hook. et Grev.
  • :植物界
  • :鐵角蕨科
  • :鐵角蕨屬
  • :劍葉鐵角蕨
  • 科中文名:鐵角蕨科
  • 屬拉丁名:Asplenium
  • 中國植物志:4(2):021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變種,

形態特徵

植株高25-45 (-65) 厘米。根狀莖短而直立,粗約4-5毫米,黑色,密被鱗片;鱗片披針形,長5-6 (-8) 毫米,基部寬約1毫米,厚膜質,黑色,有光澤,全緣或有稀疏的小齒牙。單葉,簇生;葉柄長5-8 (-15)厘米,粗2-2.5 (-4) 毫米,禾稈色,基部密被與根狀莖上同樣的鱗片,向上逐漸稀疏;葉片披針形,長18-25 (-50) 厘米,中部寬1.5-2 (-4) 厘米,兩邊近平行,長漸尖頭,基部緩下延呈狹翅,全緣,乾後略反卷。主脈明顯,粗壯,禾稈色,下面顯著地圓形隆起,上面近圓形,有淺縱溝,小脈兩面均不明顯,極斜向上,二叉,勁直,不達葉邊。葉革質,乾後黃綠色或淡棕色,上面光滑,下面疏被棕色的星芒狀小鱗片,老時逐漸脫落而漸變光滑。孢子囊群線形,長0.8-2 (-4) 厘米,棕色,極斜向上,通直,自主脈向外行,達葉片寬的2/3-3/4,彼此相距2-3 (-4) 毫米,生於上側小脈;囊群蓋線形,淡黃棕色或淡棕綠色,後變褐色,紙質,全緣,開向主脈,宿存。染色體2n=72, 144。
劍葉鐵角蕨

生長環境

生密林下岩石上或樹幹上,海拔840-2800米。

分布範圍

廣布於台灣、江西(廬山、宜春、尋烏)、湖南南部(莽山)、廣東(曲江、英德、信宜、羅浮山、珠江口沿海島嶼)、廣西(大新、田林、融水、龍勝、興安、融縣、那坡、瑤山、大青山、大苗山)、四川西南部(洪雅)、貴州(凱里、印江、雷公山)、雲南(麻栗坡、屏邊、金平、西疇、蒙自、景東、貢山、祿勸、大姚、曇華山、怒江上游)、西藏(定結、聶拉木)。印度北部、尼泊爾、錫金、不丹、斯里蘭卡、緬甸、泰國、越南及日本南部(九州)均有分布。模式標本產地:尼泊爾。

主要價值

【藥名】劍葉鐵角蕨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splenium ensiforme Wall.ex Hook. et Grev.
【功效】活血祛瘀;舒筋止痛
【科屬分類】鐵角蕨科
【主治】閉經;跌打損傷;腰痛;風濕麻木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800-2400m的常綠闊葉林中樹幹或石上。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洗淨,曬乾。
【性味】甘;溫
【出處】《中華本草》
【資源分布】分布於西南及台灣、廣西、西藏等地。

變種

線葉鐵角蕨(新擬)狹葉鐵角蕨(西藏植物志)
本變型為極端狹葉型,葉片線狀披針形,長約15-35 (-45) 厘米,中部寬8-16毫米,質地較厚;孢子囊群較短,橢圓形,長5-10 (-14)毫米,靠近主脈。
產雲南(高黎貢山、怒江上游、貢山、維西、漾濞、麗江、德欽、大理、鶴慶、華坪、景東、蒙自、新平、祿勸、開遠、碧江、福貢)、西藏(錯那、墨脫、察隅)。生雜木林中樹幹上或溪邊岩石上,海拔1700-3500米。喜馬拉雅也有分布,在錫金尤為常見。模式標本產地:印度。
叉裂鐵角蕨(新擬)
本變型的區別為葉片先端有2-3個分叉,小裂片先端鑽狀漸尖。
特產台灣(阿里山)。海拔2300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