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柏拉圖主義是指西方倫理、哲學、宗教派別。17世紀產生於英國劍橋大學。以調和基督教倫理學與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宗教與科學、信仰與理性為宗旨。其代表人物有惠奇科特、莫爾、庫德華茲、斯密斯、卡爾弗韋爾、坎伯蘭等。他們都在劍橋大學工作,由於反對在校內占統治地位的笛卡兒主義、霍布斯主義,特別是加爾文主義,贊同柏拉圖主義,特別是新柏拉圖主義的觀點,故被稱為劍橋柏拉圖主義者。
他們有大致共同的立場,在本體論中,認為在運動的世界後面有一個精神的推動者,運動就表明生命,有些似乎是物質的物體事實上也不是完全非精神性的。物體所處的空間也具有精神的性質。反對笛卡兒把心物截然分開的二元論。認為世界是一個從物質到精神的等級體系,上帝站在這個體系的頂端,是一切運動、生命和心靈活動的源泉,也是一切過程所追求的目的。在認識論上,反對唯物主義經驗論,提倡天賦觀念說,堅持人心的能動性。認為不能對直接的意識現象作機械的解釋。人的認識不是被動的感覺,而是人心能動地作用於環境的結果,人心高於世界。在神學上,強調理性的作用。反對羅馬天主教,反對尤神論,也反對新教加爾文主義中的非理性主義和上帝萬能的思想。認為上帝本質上是理性的,因此好的基督徒應當分享上帝的理性,而不應盲目地聽從某種全能的意志。指出違背理性就是違背上帝。也反對培根把理性與信仰分開和把宗教歸於信仰的主張,認為沒有理性就沒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