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劍橋文叢》的作者大多都是本世紀世界級的科學家,大多曾在劍橋任教,是
英國皇家學會的會員。
內容
——序《劍橋文叢》
蕭乾
40年代,除去短期去度假,我同劍橋先後有過兩段因緣。1939至1940年,我是作為倫敦大學東方學院的講師被疏散到劍橋去的,身份也可以說是個“難民”。那一年,我只是劍大英文系的旁聽生,因為戰亂的機緣,我得以寄身在這一所牛頓曾執教30年、有著深厚的科學傳統和學術氛圍的大學。
劍橋有個好傳統,有如民國初年的北大,對來旁聽的學生總是敞開大門,對那時由倫敦疏散來的兄弟大學成員更是竭誠歡迎。
1942年夏天,我辭去了東方學院的教職,成為劍大英文系的研究生,住進了這所15世紀興建的皇家學院。書房門楣上,已事先漆上了我的名字。書房裡,家具一應俱全,寬敞舒適;壁爐兩邊是書架,沿著三面牆是可以坐上十來位客人的沙發和軟椅。最使人興奮的是,窗戶外面隔著草坪,正與英國古建築中赫赫有名的皇家學院教堂遙遙相對。整整兩年,我都望著大草坪上被晨曦拖長了的教堂身影,黃昏時分聆聽在大風琴伴奏下唱詩班那清脆嘹亮的歌聲。
1944年,我懷著依依不捨的心情向劍橋、向皇家學院告別。當時,我已動手寫論文了,還差一年就可考取學位。然而,盟軍已在諾曼第登入,新聞記者的本能驅使我捨棄劍橋那恬靜幽雅的書院生活,奔赴現實的前哨。於是,我就脫掉僧侶式的黑袍,走進了報社林立的倫敦艦隊街,從一個埋首書齋的讀書人,成為戎裝上陣的戰地記者。劍橋有一種魅力,使曾經在那裡生活過的人們一有機會就想回去看看它。我認識一個學習古希臘羅馬文學的青年,開戰後應徵入伍,不久就成為熟練的轟炸機駕駛員。他一直保留著在劍橋的住房。每周兩度去執行任務,不值勤的日子,就仍回到劍橋來。他屢次對我說,去轟炸德國魯爾的工業設施,他不心疼。他最怕的是被派去轟炸義大利。他說,兩次歐戰都是歐洲人的自殺。他含著一腔熱淚對我說:人類的希望在東方,但願你們將來搞機械化的時候,千萬別把固有的文明都丟掉。可惜下一次執行任務後他再也沒回來。
劍橋叫我難忘,主要在於她對真理、對科學精神,對天文、生物、物理、原子的那種刻苦追求精神。卡文迪許試驗室的燈光時常通宵達旦地亮著,劍橋天文台的望遠鏡和醫學研究所的顯微鏡,經常勾起我對未知世界的神秘聯想。
一次,在哲學家羅素的小型茶會上,我遇到一位怪人——正在十分認真地研究鬼學的心理系教授。席間他大談人鬼之間傳遞信息的可能性。當時我納悶他怎么沒被大學評議會除名,也沒遭到同僚們的孤立、歧視或鄙夷。後來另一位劍橋朋友聽我提起此事,說他本人並不信鬼,偌大個劍橋,除了此公,誰也不信鬼。也不是沒人背後非議他,然而讓這位鬼學家安然無恙地存在著,既無傷大雅,又足以保持住劍橋在學術方面自由探討的空氣。大家都想在真理方面有所突破,而不是墨守成規。牛頓的
萬有引力定律和達爾文的進化論就正是在這種氣氛中探索出來的。
劍橋不僅為世界培養了許多一流的經營管理人才和傑出的科學家。
這種由世界級科學大家親自撰寫的科普讀物,是目前國內科普讀物中最缺乏的。本套作品我看不僅適合青少年,同時也適合成人閱讀。出版者的直接意圖並不在教給人們多少知識,而在於培養一種科學思考生命、思考世界的方法和科學精神。對那些勤于思考的人來說,思考本身即是科學的榮耀。物質和頭腦兩方面的完善,對一個現代化人更為重要,那更有助於他清楚地了解和思考自身在空間中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