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拉丁美洲史(第9卷):1930年以來的巴西》是劍橋大學品牌巨著《劍橋拉丁美洲史》的第九卷,主要論述1930年以來巴西政治、經濟和社會的延續和變革。
基本介紹
- 書名:劍橋拉丁美洲史:1930年以來的巴西
- 作者:張森根 萊斯利•貝瑟爾 (Leslie Bethell)
- 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
- 頁數:824頁
- 開本:32
- 定價:168.00
- 外文名: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Latin America,Volume 9
- 類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3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5402536
- 品牌:當代中國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劍橋拉丁美洲史(第9卷):1930年以來的巴西》編輯推薦:自問世以來,劍橋系列的世界史著作在國際學術界產生了巨大影響,被視為西方史學中的權威作品。上個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劍橋系列的中國史、日本史、非洲史、伊斯蘭史、伊朗史和拉丁美洲史紛紛出版。《劍橋拉丁美洲史》(CHLA)既是一部編年通史,也是獨立成卷的國別史、地區史和專題史。在結構和體制上,它突破了傳統歷史學的界限,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外交與國際關係、民族、人口、宗教、思想意識以及建築、雕塑、繪畫、詩歌、音樂、藝術、文學、教育等方面的內容。它十分重視拉美地區社會生產力發展史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在此前沒有涉及或很少涉及的研究課題,展示了這部巨著跨學科研究的魅力。
作者簡介
作者:(英國)萊斯利·貝瑟爾 譯者:吳洪英 等
萊斯利·貝瑟爾(leslie bethell,1927- ),英國歷史學家,倫敦大學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長,劍橋大學聖·安東尼學院榮譽研究員。2004年當選為巴西科學院院士。其所策劃和主編的《劍橋拉丁美洲史》耗時逾15年,是第一部研究拉美獨特歷史進程的權威性大型著作,在海內外享有廣泛讚譽。其作品還有《巴西奴隸貿易的廢除》(1970),《巴拉圭戰爭》(1996)等。
萊斯利·貝瑟爾(leslie bethell,1927- ),英國歷史學家,倫敦大學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長,劍橋大學聖·安東尼學院榮譽研究員。2004年當選為巴西科學院院士。其所策劃和主編的《劍橋拉丁美洲史》耗時逾15年,是第一部研究拉美獨特歷史進程的權威性大型著作,在海內外享有廣泛讚譽。其作品還有《巴西奴隸貿易的廢除》(1970),《巴拉圭戰爭》(1996)等。
圖書目錄
中文版總序言
英文版總序言
英文版第九卷序言
上卷:政治
第一章1930——1945年瓦加斯統治下的巴西
第二章1945—1964年自由共和國時期巴西政治
第三章1964—1985年軍人統治下的巴西政治
第四章1985——2002年巴西政治
下卷:經濟與社會
第五章巴西經濟(1930——1980年)
第六章巴西經濟(1980——1994年)
第七章巴西經濟(1994——2004年):短期評估
第八章 巴西社會:延續和變革(1930—2000年)
書目評論
本卷英文版索引
《劍橋拉丁美洲史》全卷中文版後記及補記
英文版總序言
英文版第九卷序言
上卷:政治
第一章1930——1945年瓦加斯統治下的巴西
第二章1945—1964年自由共和國時期巴西政治
第三章1964—1985年軍人統治下的巴西政治
第四章1985——2002年巴西政治
下卷:經濟與社會
第五章巴西經濟(1930——1980年)
第六章巴西經濟(1980——1994年)
第七章巴西經濟(1994——2004年):短期評估
第八章 巴西社會:延續和變革(1930—2000年)
書目評論
本卷英文版索引
《劍橋拉丁美洲史》全卷中文版後記及補記
序言
趕上世界學術研究趨勢
——《劍橋拉丁美洲史》中文版總序言
李慎之
被譽為世界史學集大成之作的劍橋世界史系列之一的《劍橋拉丁美洲史》在中國的翻譯和出版,是中國學術界特別是拉美研究界的一件大事。劍橋世界史系列開創於20世紀之初,在積累經驗並且飲譽士林70年之後,又推出總共9大卷(按目前計畫已增為11卷。——譯者)約800萬字(中文)的《劍橋拉丁美洲史》,成為這門學科的權威著作。用本書總序的話來說,其“目的在於對已專的知識作一高水平的綜合,使研究拉丁美洲史的學者今後的工作能有一個堅實的基礎,不但於研究拉丁美洲的學者有用,而且於研究世界其他地區的學者也有益。”按照中國傳統的說法,這也就是“守先待後”、“繼往開來”了,得不謂之為盛事乎!
中國必須了解拉美,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誰叫中國是這么一個大國,而拉丁美洲又甚至比一個大洲還大呢?事實是,拉丁美洲這個名詞起源於19世紀60年代,拉美研究這門學問確立20世紀30年代,而中國之正式搜羅人才、組織機構,專門從事拉美學的研究,到60年代也已開始了。中國對拉美的興趣是濃厚的。遺憾的是,迄今為止,中國對拉美的了解還很不充分,很難使自己滿意。就算不提過去那段以幻想代替現實的狂熱歲月,我們現在對拉丁美洲也還是抽象的概念多於具體的知識,模糊的印象多於確切的體驗。然而,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做過研究工作的人大概都知道箇中甘苦。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認識並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用說對一個大洲了。認識需要長時期、多方面的積累。在一時還來不及的情況下,唯一的辦法就是先利用別人的研究成果。20世紀初,在中國還剛剛開始有意識地想認識外界、走向世界的時候,就有人說過吸收新知“翻譯為先”的話。30年代,魯迅又說過一時創作不出來,不如多些譯作為好的話。這就是所以在目前學術著作出版極其艱難的情況下,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還不惜動員所內外幾十人的力量,花幾年的光陰來翻譯出版《劍橋拉丁美洲史》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的原因。
從地理上說,拉美之於中國可說是距離最遙遠的地方了。雖說是“小小環球”,但是東北西南,正好相對,晝夜不同,寒暑互異,真可謂“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從歷史上說,除非將來真能證明慧深所到的扶桑確是今日的墨西哥,即使從15世紀算起,500年來雙方也極少交通。雖然如此,中國和拉美也並不是沒有可比性。首先,兩者都是由多種文明交融而成的龐大的文明體。中國由於歷史悠久而早成為一個統一的大國;拉美雖然還是多國林立,但是文化上的共同性遠大於殊異性。這個由相異相敵到共存共榮的過程,看來是全人類進步的必由之路,是歷史學家以及一切社會科學家都會感興趣而且應該從其中引出有益的經驗和教訓的。對中國和拉美進行比較研究更有意義的地方還在於,雙方今天同樣面臨著如何實現現代化這一課題。雖然雙方的背景不一樣,條件不一樣,但是任務是一樣的。拉美人常說“不能戴著19世紀的鐐銬進入21世紀”,這難道不也是中國人的任務嗎?
大概自古以來,分居於世界各地的人類就對異域外界同屬圓顱萬趾的血氣之倫有觀察、研究、記述的興趣,但是直到所謂地理大發現以後,對外國問題或者國際問題的研究才漸漸成為門學問。不過,從學科的劃分上說,這種研究大抵還是隸屬於傳統的人文學科(如歷史學、地理學、哲學)或社會科學(如人類學、經濟學、政治學)。與此同時,卻也漸漸地出現一種傾向,形成了以地區或國別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如漢學、埃及學、東方學,等等。這種趨勢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也就是20世紀的下半期得到了特彆強烈的表現。在今天的世界上,所謂地區研究(AREA STUDIES)可以說已經取得了可與傳統的學科分庭抗禮的地位。拉美學的確立相對來說是比較晚的,但是一經確立就得到了迅猛的發展(當然要憑藉過去的基礎)。這部《劍橋拉丁美洲史》就是其重大的成果之一。它當然是一部歷史學的著作,但是更應該說是一部拉美學的著作。地區研究的興起是當代世界學術的一個重大趨勢。理由幾乎是不言自明的:世界各國、各地區之間的交通和交流越來越發達了,彼此間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越來越緊密了。任何國家,任何地區都需要不斷加深對其他國家、其他地區的了解,而且要把對象國、對象地區作為一個整體來了解。
我所以要在這裡強調這一點,是因為這一趨勢在我國雖然已經開始,但是學術界還不是十分自覺、十分有意識地去順應這個趨勢,推進地區研究的發展。地區研究在其初始階段往往以政治、經濟的研究為主,目為研究主體通常是由於外交、外貿的現實需要的推動,只求在國際關係的背景下去認識對象地區。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與要求的不斷提高,學者必然會體會到,要了解一個地區今天的政治與經濟情況不能不深入到它的文化和歷史的根源。這樣,地區研究的內容就必然越來越轉向歷史、哲學、宗教甚至文學。地區研究的綜合性也就越來越明顯地超出於傳統學科的單一性之上。國際上的地區研究已經進展到這一地步了。對比起來,我們的地區研究還沒有脫出初始階段。我們必須認識世界學術的這種趨勢而急起直追。《劍橋拉丁美洲史》的出版至少可以幫助我國的拉美研究的深化。我希望它也能促進我國所有的地區研究的發展。
《劍橋拉丁美洲史》的英文版第一卷是1984年出版的,全書9卷將在90年代出齊。中文版第四卷能在1990年就譯好付印出版,效率是很高的。這不能不歸功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的同志們。我個人既不研究拉丁美洲,又沒有對此貢獻任何力量,唯一所做的就是在當初決定進行這一大工程時起了一點促成的作用。但是就是這一點作用也使我感到“與有榮焉”,因為我認為這確實是一項有價值的工作,對中國有價值,對拉丁美洲也有價值,能被一個12億人口的大國所了解怎么說也是一件大事。出於同樣的理由,我樂於向中國讀者推薦這部書。它不但對研究拉丁美洲的學者有用,對一切有志於了解世界、有志於促進中國走向世界的人都是有用的。
謹序。
1990年9月
——《劍橋拉丁美洲史》中文版總序言
李慎之
被譽為世界史學集大成之作的劍橋世界史系列之一的《劍橋拉丁美洲史》在中國的翻譯和出版,是中國學術界特別是拉美研究界的一件大事。劍橋世界史系列開創於20世紀之初,在積累經驗並且飲譽士林70年之後,又推出總共9大卷(按目前計畫已增為11卷。——譯者)約800萬字(中文)的《劍橋拉丁美洲史》,成為這門學科的權威著作。用本書總序的話來說,其“目的在於對已專的知識作一高水平的綜合,使研究拉丁美洲史的學者今後的工作能有一個堅實的基礎,不但於研究拉丁美洲的學者有用,而且於研究世界其他地區的學者也有益。”按照中國傳統的說法,這也就是“守先待後”、“繼往開來”了,得不謂之為盛事乎!
中國必須了解拉美,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誰叫中國是這么一個大國,而拉丁美洲又甚至比一個大洲還大呢?事實是,拉丁美洲這個名詞起源於19世紀60年代,拉美研究這門學問確立20世紀30年代,而中國之正式搜羅人才、組織機構,專門從事拉美學的研究,到60年代也已開始了。中國對拉美的興趣是濃厚的。遺憾的是,迄今為止,中國對拉美的了解還很不充分,很難使自己滿意。就算不提過去那段以幻想代替現實的狂熱歲月,我們現在對拉丁美洲也還是抽象的概念多於具體的知識,模糊的印象多於確切的體驗。然而,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做過研究工作的人大概都知道箇中甘苦。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認識並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用說對一個大洲了。認識需要長時期、多方面的積累。在一時還來不及的情況下,唯一的辦法就是先利用別人的研究成果。20世紀初,在中國還剛剛開始有意識地想認識外界、走向世界的時候,就有人說過吸收新知“翻譯為先”的話。30年代,魯迅又說過一時創作不出來,不如多些譯作為好的話。這就是所以在目前學術著作出版極其艱難的情況下,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還不惜動員所內外幾十人的力量,花幾年的光陰來翻譯出版《劍橋拉丁美洲史》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的原因。
從地理上說,拉美之於中國可說是距離最遙遠的地方了。雖說是“小小環球”,但是東北西南,正好相對,晝夜不同,寒暑互異,真可謂“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從歷史上說,除非將來真能證明慧深所到的扶桑確是今日的墨西哥,即使從15世紀算起,500年來雙方也極少交通。雖然如此,中國和拉美也並不是沒有可比性。首先,兩者都是由多種文明交融而成的龐大的文明體。中國由於歷史悠久而早成為一個統一的大國;拉美雖然還是多國林立,但是文化上的共同性遠大於殊異性。這個由相異相敵到共存共榮的過程,看來是全人類進步的必由之路,是歷史學家以及一切社會科學家都會感興趣而且應該從其中引出有益的經驗和教訓的。對中國和拉美進行比較研究更有意義的地方還在於,雙方今天同樣面臨著如何實現現代化這一課題。雖然雙方的背景不一樣,條件不一樣,但是任務是一樣的。拉美人常說“不能戴著19世紀的鐐銬進入21世紀”,這難道不也是中國人的任務嗎?
大概自古以來,分居於世界各地的人類就對異域外界同屬圓顱萬趾的血氣之倫有觀察、研究、記述的興趣,但是直到所謂地理大發現以後,對外國問題或者國際問題的研究才漸漸成為門學問。不過,從學科的劃分上說,這種研究大抵還是隸屬於傳統的人文學科(如歷史學、地理學、哲學)或社會科學(如人類學、經濟學、政治學)。與此同時,卻也漸漸地出現一種傾向,形成了以地區或國別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如漢學、埃及學、東方學,等等。這種趨勢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也就是20世紀的下半期得到了特彆強烈的表現。在今天的世界上,所謂地區研究(AREA STUDIES)可以說已經取得了可與傳統的學科分庭抗禮的地位。拉美學的確立相對來說是比較晚的,但是一經確立就得到了迅猛的發展(當然要憑藉過去的基礎)。這部《劍橋拉丁美洲史》就是其重大的成果之一。它當然是一部歷史學的著作,但是更應該說是一部拉美學的著作。地區研究的興起是當代世界學術的一個重大趨勢。理由幾乎是不言自明的:世界各國、各地區之間的交通和交流越來越發達了,彼此間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越來越緊密了。任何國家,任何地區都需要不斷加深對其他國家、其他地區的了解,而且要把對象國、對象地區作為一個整體來了解。
我所以要在這裡強調這一點,是因為這一趨勢在我國雖然已經開始,但是學術界還不是十分自覺、十分有意識地去順應這個趨勢,推進地區研究的發展。地區研究在其初始階段往往以政治、經濟的研究為主,目為研究主體通常是由於外交、外貿的現實需要的推動,只求在國際關係的背景下去認識對象地區。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與要求的不斷提高,學者必然會體會到,要了解一個地區今天的政治與經濟情況不能不深入到它的文化和歷史的根源。這樣,地區研究的內容就必然越來越轉向歷史、哲學、宗教甚至文學。地區研究的綜合性也就越來越明顯地超出於傳統學科的單一性之上。國際上的地區研究已經進展到這一地步了。對比起來,我們的地區研究還沒有脫出初始階段。我們必須認識世界學術的這種趨勢而急起直追。《劍橋拉丁美洲史》的出版至少可以幫助我國的拉美研究的深化。我希望它也能促進我國所有的地區研究的發展。
《劍橋拉丁美洲史》的英文版第一卷是1984年出版的,全書9卷將在90年代出齊。中文版第四卷能在1990年就譯好付印出版,效率是很高的。這不能不歸功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的同志們。我個人既不研究拉丁美洲,又沒有對此貢獻任何力量,唯一所做的就是在當初決定進行這一大工程時起了一點促成的作用。但是就是這一點作用也使我感到“與有榮焉”,因為我認為這確實是一項有價值的工作,對中國有價值,對拉丁美洲也有價值,能被一個12億人口的大國所了解怎么說也是一件大事。出於同樣的理由,我樂於向中國讀者推薦這部書。它不但對研究拉丁美洲的學者有用,對一切有志於了解世界、有志於促進中國走向世界的人都是有用的。
謹序。
199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