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鴻福,1957年生,教授,博士生導師,1997年6月畢業於成都理工大學核原料與核技術工程系放射性地質專業,獲博士學位。
長期從事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和礦產普查與勘探領域的研究與教學工作。在探索采前(建井前或採區設計前)低成本高能力精細物理勘探新途徑、在採用三維地震勘探的同時發展核素探測技術、放射性探測技術,並取得了較重要的進展等方面取得新的進展,形成了一些新理論和提出了一些新方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鴻福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性別:男
人物生涯
學科研究方向簡介:1)核探測與信息技術,劉鴻福教授、楊德義副教授是該研究方向的帶頭人,其特色與優勢有:地氣氡探測技術;γ射線探測技術;煤層內藏式風化區電法探測技術;三維地震勘探數值模擬研究等;2)煤地球化學,曾凡桂教授、彭林副教授是該方向的帶頭人,其特色與優勢有:煤岩組分解離特性研究;煤化學結構演化;煤分子工程學性質研究;煤地球化學研究等;3)地磁信息技術與套用,蘇朴、樊行昭教授、楊德義副教授是該研究方向的帶頭人;4)地質信息技術,張錦、葛永慧教授是該研究方向的帶頭人。
近幾年取得的主要成績: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學科於2000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在讀碩士研究生17人,已授碩士學位7人。
目前在研的主要項目有:丁村組年代歸屬問題的古地磁學研究;煤超分子結構特徵及其形成演化機制;西部典型弱還原煤的多尺度表征及其熱轉化特性研究;礦產城市採空區沉陷及經濟轉型研究等;陷落柱林發育區的高產高效採煤技術選優;萬柏林地區地下煤層自燃範圍的探測;山西省金礦資源評價及前景;山西省礦產資源遙感調查;山西省繁峙縣砂溝尾礦調查; 岩溶水系統溶洞網路陷落柱林發育時間研究;丁村組年代的古地磁學研究;河東煤田煤層氣勘探開發前景;介質中氡氣析出與運移研究;多尺度GIS空間資料庫模型理論與實現技術研究; 神東礦區煤系水文地質及地表荒漠環境演化耦合;太原東山煤礦煤矸石綜合利用可行性研究;套用QuickBird衛星遙感數據更新礦區地形的方法和套用研究;西曲煤礦地質構造與4號煤層砂體分布特徵的研究;晉城蘭花集團大陽煤礦、伯方煤礦地質構造的三維地震的探測;馬壁區塊煤層氣資源與開發潛力評價;大同石炭二疊紀煤田地質綜合研究;西曲礦礦井地質條件的研究;晉城成莊礦井井上下對照圖數位化的編制;晉城鳳凰山礦礦井地質條件的研究;大同煤田晚古生代煤系地層中煌斑岩分布規律及侵入機制的研究;3D3C地震勘探技術在煤田中的套用研究;潞安礦業集團五陽、漳村煤礦地質構造三維地震的探測;西山礦區西銘礦煤質特徵及其變化規律;
本學科近5年來,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發表科學論文108篇,被SCI、EI等三大索引收錄8篇;出版代表性專著1部;獲得獲國家、省部級科技進步獎8項。
劉鴻福,男,教授,博導。1982年7月畢業於河北地質學院,1997年獲成都理工大學博士學位,1998任太原理工大學礦業工程學院地球科學與工程系主任,2000年任太原理工大學礦業工程學院副院長,2005年被聘為博士研究生導師,同年任山西省地球物理學會副理事長。
劉鴻福教授長期從事礦產勘查與地球物理勘探的教學與科學研究工作,並針對煤礦生產出現的地質與安全問題,採用地球物理手段進行了廣泛的理論與套用研究,將氡氣測量方法套用於煤礦安全生產和災害探測,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建立了對自燃火區探測能力最佳、對多種地質對象探測成本最低的氡法勘探技術,創建了“電法與氡法相結合的解決多煤層火區空間定位難題的複合勘探技術。上述技術已在全國30多個礦區套用,被山西省列入重點推廣技術,並連續兩次列入原煤炭部和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100項重點推廣技術。
劉鴻福教授是我國首批教育部骨幹教師資助項目獲得者,先後獨立承擔省、部級科研項目10餘項,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研究項目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各1項,所完成的項目通過省、部級鑑定的有11項。發表論文70餘篇(其中被EI收錄6篇,ISTP收錄4篇),作為副主編出版“十五”規劃統編教材一部。曾先後獲山西省社科類科研成果一等獎1項,山西省、原煤炭部科技進步二、三等獎4項,山西省煤炭行業科技進步一、二等獎6項。1994年12月獲“山西省青年科技獎”並被授予“青年教學專家”稱號。